古诗 | 理学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卫宗武 |
释义 | 理学原文寥寥二千载,道统几欲坠。濂洛既关中,浚源接洙泗。 乾淳诸大儒,流派何以异。 无极而及极,性命发其秘。 先天崦后天,理数稽其至。 四书共群籍,精微穷奥义。 五常与异端,辨析无遗旨。 谓教以渐进,谓功可直遂。 为说虽殊科,其归同一拨。 践修本诚敬,讲贯非口耳。 要在绝已私,浑然循天理。 启钥以抽关,发蒙而{上敬下目}聩。 后进有所宗,绝学得所继。 作者蔑以加,百世或可俟。 诗词问答问:理学的作者是谁?答:卫宗武 参考注释寥寥(1).空虚貌。《吕氏春秋· * 》:“俗主亏情,故每动为亡败,耳不可赡,目不可厌,口不可满,身尽府种,筋骨沉滞,血脉壅塞,九窍寥寥,曲失其宜。” 高诱 注:“极三关之欲以病其身,故九窍皆寥寥然虚。”《文选·江淹<杂体诗·效谢混《游览》>》:“凄凄节序高,寥寥心悟永。” 李善 注:“《庄子》曰:‘寥已吾志。’ 郭象 曰:‘寥然空虚也。’” 宋 曾巩 《将之江淛遂书怀别》诗:“功名竟安在,富贵空寥寥。” 明 姚士粦 《见只编》卷中:“自从辞君亲,久不为是役。落落无为乡,寥寥不齐邑。伊谁与为礼,见此孤立石。” (2).寂寞;孤单。 唐 宋之问 《温泉庄卧疾寄杨七炯》诗:“移疾卧兹岭,寥寥倦幽独。” 明 梁辰鱼 《瓦盆儿·立秋夜悼亡》套曲:“听落叶,小窗敲,怎禁他云房独掩夜寥寥。空赢得泪痕浓,黯淡了鮫綃。” 清 唐孙华 《题张汉昭小像》诗:“寥寥 蒋生 径,赖有 羊 与 求 。闻君妙方术,久疾应手瘳。” (3).形容数量少。 唐 权德舆 《舟行见月》诗:“月入孤舟夜半晴,寥寥霜雁两三声。” 宋 赵与时 《宾退录》卷二:“古今当其任者,盖寥寥可数。” 清 赵翼 《舟行》诗:“知有烟村缘水湾,寥寥一犬吠柴关。” 巴金 《利娜》:“无垠的荒野,稀落的城市,寥寥的人口,稀少的村庄。” (4).广阔;空旷。 三国 魏 曹操 《善哉行》之三:“寥寥高堂上,凉风入我室。”《魏书·术艺传·张渊》:“恢恢太虚,寥寥帝庭,五座并设,爰集神灵。”注:“恢恢、寥寥,皆广大清虚之貌。” 金 王若虚 《哀雁词》:“鸟之远害,宜莫如鸿,浩浩长风,寥寥远空,邈乎冥濛,去万里而无穷。” 清 周亮工 《与黄济叔论印章书》:“寥寥寰宇,罕有合作,三十年来,其 朱修能 乎?” (5).雄劲;清越。 唐 司空图 《二十四诗品·雄浑》:“荒荒油云,寥寥长风。” 唐 姚合 《过无可上人院》诗:“寥寥听不尽,孤磬与疏钟。” 唐 郑綮 《开天传信记》:“ 力士 再拜贺曰:‘非常之事也,愿陛下为臣一奏之。’其声寥寥然,不可名言也。” 千载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道统宋、明理学家称儒家学术思想接受的系统。他们自认为是继承周公、孔子的道统的 濂洛北宋 理学的两个学派。“濂”指 濂溪 周敦颐 ;“洛”指 洛阳 程颢 、 程颐 。 明 徐渭 《送通府王公序》:“其他支裔不可胜数, 濂 洛 所不敢轻,而 关 汾 所不能窥也。” 清 顾炎武 《<仪礼郑注句读>序》:“沿至於今,有坐皋比,称讲师,门徒数百,自拟 濂 洛 ,而终身未读此经一徧者。”参见“ 濂洛关闽 ”。 关中指陕西渭河流域一带,为陕西的农、工业发达,人口集中之地区 沛公欲王关中。——《史记·项羽本纪》 浚源极深的本源。 唐 张说 《享太庙乐章·光大舞》:“肃肃艺祖,滔滔濬源。有雄玉剑,作镇 金门 。” 唐 权德舆 《祭李处士文》:“居易处厚,中明外宽。发於濬源,激为清澜。” 洙泗洙水 和 泗水 。古时二水自今 山东省 泗水县 北合流而下,至 曲阜 北,又分为二水, 洙水 在北, 泗水 在南。 春秋 时属 鲁国 地。 孔子 在 洙 泗 之间聚徒讲学。《礼记·檀弓上》:“吾与女事夫子於 洙 泗 之间。”后因以“洙泗”代称 孔子 及儒家。 南朝 梁 任昉 《齐竟陵文宣王行状》:“弘 洙 泗 之风,阐 迦维 之化。” 唐 卢象 《赠广川马先生》诗:“人归 洙 泗 学,歌盛舞雩风。” 宋 叶适 《宋厩父墓志铭》:“余尝考次 洙 泗 之门,不学而任材者, 求 也。” 明 陈汝元 《金莲记·构衅》:“接 洙 泗 之渊源,拟荷千秋之担。” 清 谭嗣同 《仁学》一:“其在上者,亦莫不极崇 宋 儒,号为 洙 泗 之正传。” 大儒旧时指学问渊博而著名的学者 流派(1) 水的支流 (2) 指学术、文化艺术等方面有独特风格的派别 何以(1) 用什么 何以教我 (2) 为什么 何以出尔反尔 无极(1).无穷尽;无边际。《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女德无极,女怨无终。” 汉 枚乘 《七发》:“太子方富于年,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 唐 元稹 《奉和窦容州》:“自叹风波去无极,不知何日又相逢?” 王西彦 《乡下朋友》:“广大无极的田园景色,简直叫人无暇接收。” (2). 中国 古代哲学中认为形成宇宙万物的本原。以其无形无象,无声无色,无始无终,无可指名,故曰无极。《老子》:“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归於无极。” 宋 周敦颐 《太极图说》:“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老残游记》第十一回:“ 璵姑 拍掌大笑道:‘我明白了!势力尊者就是儒家説的个无极,上帝同 阿修罗王 合起来就是个太极。’” 郭沫若 《集外(一)·创造者》:“本体就是他,上帝就是他,他在无极之先,他在感官之外。”参见“ 太极 ”。 (3).布名。《隶释·汉国三老表良碑》:“今特赐钱十万,杂繒卅匹,王具剑、佩书刀、綉文印衣、无极手巾各一。”《后汉书·马援传》“﹝ 公孙述 ﹞更为 援 制都布单衣” 李贤 注引 南朝 宋 何承天 《纂文》:“都致、错履、无极,皆布名。” 性命指生物的生命 苟全性命于乱世。——诸葛亮《出师表》 偷性命。——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身心性命。——清· 刘开《问说》 先天自出生即存在的或自出生开始的 先天畸形 后天(1) 明天的明天 大后天 (2) 出生以后获得 后天免疫 理数(1).道理,事理。 汉 王符 《潜夫论·劝将》:“无士无兵,而欲合战,其败负也,理数也然。”《三国志·蜀志·关张马黄等传论》:“ 羽 刚而自矜, 飞 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 姚华 《曲海一勺》:“ 宋 较今近古,而言者常务高远,好谈理数。” 李文元 《婚事》:“﹝ 李二胡 ﹞感到这人多势众竟没有一个人说点理数帮帮自己的腔,感到再闹也占不了势头。” (2).天理;天数。 宋 苏轼 《杭州谢上表》之一:“方陛下好问之初,遽以疾去,推之理数,可谓奇穷。” 清 梁章鉅 《归田琐记·楹联賸话》:“﹝ 赵京 ﹞见柱上一联云:‘人鬼只一关,关节一丝不漏;阴阳无二理,理数二字难逃。’” (3).犹体统。《红楼梦》第六三回:“从来没见拜帖上下别号的,这可是俗话説的‘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甚么理数!” 四书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种儒家经典 贾母因问 黛玉念何书。 黛玉道:“只刚念了《四书》。”——《红楼梦》 精微精深微妙,也指精微之处 那幅画的精微之处也刻划得一丝不苟 穷奥(1).极深之处。《文选·张协<七命>》:“絶景乎大荒之遐阻,吞响乎幽山之穷奥。” 李周翰 注:“穷,极;奥,深也。” (2).深奥之理。 唐 王武陵 《宿慧山寺》诗序:“立言妙论,以极穷奥。” 常与指常所与共之物。《庄子·外物》:“鮒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 异端(1) 异常的吉兆。现多指自认为正统者对异己的思想、理论的称呼 攻乎异端,斯害也已。——《论语·为政》。朱熹集注:“非圣人之道,而别为一端。” 焦循补疏:“各为一端,彼此互异。” (2) 古代儒家称其他学说、学派为异端 辨析辨别分析 同义词辨析 遗旨(1).谓遗却精深的旨意。《文选·左思<魏都赋>》:“虽选言以简章,徒九復而遗旨。” 李善 注:“言虽选言简章,徒至九復,而犹遗其精旨也。” (2).指前人精深的旨意。《晋书·慕容翰载记》:“上成先王遗旨,下谢山海之责。”《宋书·谢灵运传》:“析旷劫之微言,説像法之遗旨。” 宋 刘克庄 《哨遍》词:“嗟此意谁论,其言甚壮, 孔 颜 犹有遗旨。” (3).遗言;遗嘱。《宋书·孝义传·余齐民》:“ 齐民 至性由中,情非外感,淳情凝至,深心天彻,跪讯遗旨,一慟殞亡。” (4).犹遗诏。《晋书·何充传》:“及帝崩, 充 奉遗旨,便立太子,是为 穆帝 。” 南朝 梁元帝 《金楼子·后妃》:“自孟夏弗豫,有遗旨,金银珠玉不许自随。” 唐 柳宗元 《礼部为文武百寮请听政表》之三:“伏以万机至重,遗旨难违,再献表章,上尘旒扆。” 渐进逐步前进、发展 循序渐进 直遂(1).直的通道。 唐 柳宗元 《骂尸虫文》:“以淫諛諂诬为族类,以中正和平为罪疾;以通行直遂为颠蹶,以逆施反鬭为安佚。” (2).谓直接达到目的;顺利获得成功。 唐 柳宗元 《寄许京兆孟容书》:“年少气鋭,不识几微,不知当否,但欲一心直遂,果陷刑法。” 毛 * 《论持久战》:“事物是往返曲折的,不是径情直遂的。” (3).谓直截表达。 清 吴乔 《答万季埜诗问》:“ 唐 诗亦有直遂者,何以独咎 宋 人?” 李元洛 《诗的意境》:“它(诗歌)不能象一般散文那样论言直遂,而要饱含强烈的感情和丰富的想象,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以打动读者。” 殊科(1).不同。《汉书·公孙弘传》:“﹝ 弘 ﹞位在宰相封侯,而为布被脱粟之饭,奉禄以给故人宾客,无有所餘……与内富厚而外为诡服以钓虚誉者殊科。”《旧唐书·魏元忠传》:“且上智下愚,明暗异等;多算少谋,众寡殊科。” 康有为 《大同书》乙部第二章:“国俗不同,利害殊科。” (2).特殊的律条。 明 吕天成 《齐东绝倒》第二出:“惨然消阻泪如梭,怎生样方便赦殊科。” 同一(1) 相同;同样 同一实也。——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结束在同一的命运里 (2) 一致 修本犹溯源。《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燔燎羶薌,所以报魄也。此教民修本反始,崇爱上下用情,礼之至也。” 王肃 注:“民能不忘其所由生,然后能相爱也。上下谓尊卑,用情谓亲也。” 唐 司空图 《与惠生书》:“今遇先生,俾僕得以尽论,顾修本讨源,然后次第及於济时之机也。” 诚敬(1).诚恳恭敬。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祝盟》:“ 班固 之祀 濛山 ,祈祷之诚敬也; 潘岳 之祭 庾妇 ,奠祭之恭哀也。” 元 李文蔚 《圯桥进履》第三折:“小生等待许久,不见贤士到来,蔬食薄味,与贤士饯行,略表诚敬之心也。” 许地山 《危巢坠简》一:“表示他底诚敬的不是剑,也不是旗,乃是把他全副身心献给国家。” (2).忠厚端肃。 唐 柳宗元 《安南都护张公志》:“易皮弁以冠带,化姦宄为诚敬,皆用 周 礼,率由 汉 仪。” 宋 张世南 《游宦纪闻》卷四:“ 信可 讳 錡 , 永福 人,诚敬而疏通,博学而和粹。” (3). 程 朱 学说中所谓存诚与居敬的并称。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中:“ 欧公 《寄常秩》诗云:‘笑杀 汝阴 常处士 ,十年骑马听朝鸡。’ 伊川 云:‘夙兴趋朝,非可笑事, 永叔 不必道。’夫诗人之言,岂可如是论哉! 程子 之诚敬,亦已甚矣。” 讲贯犹讲习。《国语·鲁语下》:“昼而讲贯,夕而习復。” 韦昭 注:“贯,习也。” 唐 黄滔 《启薛舍人》:“金口开时,讲贯则处其异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 王 子弟朝往暮还,从 仲芬 讲贯。” 浑然形容混同在一起不可分割 浑然不觉 浑然不理 天理(1) 自然法则;天道,天然的组织结构 依乎天理。——《庄子·养生主》 (2) 宋代的理学家认为封建 * 是客观存在的道德法则,把它叫做“天理” (3) 道义 (4) 天性 启钥同“启籥” 开锁。 发蒙启发蒙昧,后也指教儿童、少年开始识字读书 后进(1) 进步比较慢、水平比较低的人或集体 见后进就帮 (2) 学识或资历较浅的人 喜诱益后进。——《后汉书·孔融传》 (3) 后辈 新旧一体,侨学兼顾,尊重前辈,培养后进 有所有所,无所类同。有:存在。无:没有,不存在。所:此为代词。 例句:战国·楚·屈原《卜居》:“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物有所不足。智有所不明,数有所不逮,神有所不通。” 《列子》:子贡倦于学,告仲尼曰:"愿有所息。"仲尼曰:"生无所息!" 绝学失传的学问 不然起绝学,犹当垂后统。——刘因《张燕公读书堂》 得所(1).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语出《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书·王莽传上》:“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2).适当;适宜。 北魏 高湛 《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其刚柔适中,缓急得所,勤故不废事,简故不扰民,明无不察,毫髮莫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 钱敦堂 编修殁,其门生为经纪棺衾,赡恤妻子,事事得所。” 作者(1) 文章的写作者;艺术品的创造者 (2) 创始之人 百世很多世代;很长时期(一世,三十年) 斯固百世之遇也。——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百世之怨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流芳百世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