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满江红(辛丑年假守沅州,蒙恩贬罢,归次长沙道中作)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吕胜己 |
释义 | 原文忆昔西来,春已暮、余寒犹力。正迤逦、登山临水,未嗟行役。云笈偶寻高士传,桃川又访秦人迹。向此时、游宦兴阑珊,归无策。 诗词问答问:《满江红(辛丑年假守沅州,蒙恩贬罢,归次长沙道中作)》的作者是谁?答:吕胜己 参考注释余寒大寒之后尚未回暖时的寒气;残馀的寒气。 唐 杜甫 《题张氏隐居》诗之一:“涧道餘寒歷氷雪,石门斜日到林丘。” 宋 陆游 《小舟游西泾度西冈而归》诗:“小雨重三后,餘寒百五前。” 沙汀 《淘金记》十四:“等到早上的余寒退了,寡妇全家人便都从内室里走出来,散坐在太阳下面。” 迤逦亦作“ 迤里 ”。亦作“迆邐”。1.曲折连绵貌。 南朝 齐 谢朓 《治宅》诗:“迢遰南川阳,迤邐西山足。” 宋 柳永 《凤栖梧》词之三:“玉树琼枝,迆邐相偎傍。” 丁玲 《小火轮上》:“她把眼从窗户望出去,是迤逦不断的青山。” (2).指唱歌声和鸟鸣声的悠扬圆转。 元 朱庭玉 《夜行船·春晓》套曲:“迤邐鶯啼共燕语,偏向闲庭户。” (3).斜延貌;延伸貌。 宋 苏轼 《录进单锷吴中水利书》:“盖本处地势,自 银林堰 以西,地形从东迤邐西下。” 郑观应 《盛世危言·边防上》:“在东北、西北,由 东三省 、内外 蒙古 迤邐而至 新疆 ,又在在与 俄 接壤。” (4).缓行貌。《古今小说·众名姬春风吊柳七》:“ 柳七 官人别了众名姬,擕着琴剑书箱,扮作游学秀士,迤邐上路。”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二七章:“余頽僵如尸,幸赖 法忍 扶余,迤邐而行。” 汪曾祺 《故里三陈》:“和这个胖女人较了半天劲,累得他筋疲力尽,他迤里歪斜走出来。” (5).渐次;逐渐。 宋 苏轼 《与杨元素书》之八:“厥直六百千,先只要二百来千,餘可迤邐还。” 宋 贺铸 《更漏子》词:“迆邐黄昏,景阳鐘动,临风隐隐犹闻。”《古今小说·闲云庵阮三偿冤债》:“﹝ 阮三 ﹞每夜如此,迤邐至二十日。” 登山临水登上山头,来到水边。形容游览山水名胜。也指长途跋涉 登山临水兮送将归。——战国楚· 宋玉《九辨》 行役(1).旧指因服兵役、劳役或公务而出外跋涉。《诗·魏风·陟岵》:“嗟!予子行役,夙夜无已。”《周礼·地官·州长》:“若国作民而师田行役之事,则帅而致之。” 贾公彦 疏:“行谓巡狩,役谓役作。” 汉 桓宽 《盐铁论·备胡》:“行役戍备,自古有之,非独今也。” 唐 戴叔伦 《将巡郴永途中作》诗:“行役留三 楚 ,思归又一春。” 清 黄宗羲 《明夷待访录·兵制一》:“夫五十口而出一人,而又四年方一行役,以一人计之,二十岁而入伍,五十岁而出伍,始终三十年,止歷七践更耳。” (2).泛称行旅,出行。 南朝 梁 柳恽 《捣衣诗》:“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唐 李白 《估客行》:“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跡。” 宋 周煇 《清波杂志》卷三:“天下名山福地,类因行役穷日力,且为姑俟回程来观之语所误,竟失一往,貽终身之恨者多矣。” 清 戴名世 《忧庵记》:“余好游,时时行役四方,水行乘舟,舟中即忧庵也。” 郁达夫 《星洲既陷厄苏岛困孤舟中赋此见志》诗:“伤乱倦行役,西来又一关。” 云笈(1).道教藏书的书箱。 唐 皮日休 《晓次神景宫》诗:“緑书不可注,云笈应无钥。” 宋 陆游 《记梦》诗:“一卷《素书》云笈贮,数升松麨水机舂。” 宋 范成大 《寄题毛君先生莲华峰庵》诗:“丹诀三千满云笈,往来且喜无交涉。” (2). 宋 张君房 所撰道教著作《云笈七籤》的省称。亦泛指道教典籍。 明 陈子龙 《五游篇》:“《云笈》传吾道,《祕籙》署我名。” 清 黄遵宪 《己亥杂诗》之三四:“邇来《云笈》传抄贵,更写鸞经拜 玉皇 。” 高士志趣、品行高尚的人;超脱世俗的人,多指隐士 吾闻鲁连先生, 齐国之高士也。——《战国策·赵策》 秦人秦 代统一全国,开展对外交通,北方和西方的邻国往往称 中国 人为“秦人”。直至 汉 晋 ,仍沿用此称。《史记·大宛列传》:“闻 宛 城中新得 秦 人,知穿井,而其内食尚多。”《汉书·匈奴传上》:“穿井筑城,治楼以藏穀,与 秦 人守之。” 颜师古 注:“ 秦 时有人亡入 匈奴 者,今其子孙尚号 秦 人。”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二·汉人唐人秦人》:“ 马永卿 引《西域传》言:‘ 秦 人,我匄若马。’註:‘谓中国人为 秦 人。’” 此时这时候。《后汉书·刘玄传》:“﹝ 韩夫人 ﹞輒怒曰:‘帝方对我饮,正用此时持事来乎!’” 唐 白居易 《琵琶记》:“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四三回:“此时已经四更天光景了。” 游宦远离家乡在官府任职 阑珊(1).衰减;消沉。 唐 白居易 《咏怀》:“白髪满头归得也,诗情酒兴渐阑珊。” 明 王錂 《春芜记·讯病》:“情思转阑珊,更粉消珠泪,翠锁眉山。” 叶圣陶 《倪焕之》十三:“他像是个始终精进的人,意兴阑珊是同他绝对联不上的。” (2).暗淡;零落。 唐 曹唐 《小游仙诗》之十一:“南斗阑珊北斗稀, 茅君 夜著紫霞衣。” (3).残,将尽。 宋 贺铸 《小重山》词:“歌断酒阑珊,画船簫鼓转,緑杨湾。” 明 朱鼎 《玉镜台记·完聚》:“云锁 巫 阳,霜凋 楚 关,堪悲乡梦阑珊。” 清 龚自珍 《浣溪沙》词:“香雾无情作薄寒,银灯吹处气如兰,凭肩人爱夜阑珊。” 鲁迅 《华盖集·“碰壁”之后》:“此刻太平湖饭店之宴已近阑珊。” (4).零乱;歪斜。 唐 李贺 《李夫人歌》:“红璧阑珊悬佩璫,歌臺小妓遥相望。” 清 纳兰性德 《一丛花·咏并蒂莲》词:“阑珊玉佩罢霓裳,相对綰红妆。” 清 洪昇 《长生殿·仙忆》:“字阑珊,模糊断续,都染就泪痕斑。” 清 李斗 《杨州画舫录·新城北录下》:“ 周维伯 曲不入调,身段阑珊,惟能説白而已。” (5).窘困,艰难。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韦庄奏请追赠不及第人近代者》:“﹝ 罗鄴 ﹞既而俯就督邮,因兹举事阑珊,无成而卒。” 宋 苏轼 《减字木兰花》词:“官况阑珊,惭愧青松守岁寒。” 无策亦作“ 无筴 ”。没有计谋;没有办法。《管子·揆度》:“国之财物,尽在贾人,而君无筴焉。”一本作“ 无策 ”。《汉书·匈奴传下》:“ 周 得中策, 汉 得下策, 秦 无策焉。”《文献通考·钱币二》:“ 嘉定 二年,臣僚言曰:‘三界会子,数目滋多,称提无策。’” 金 元好问 《太原》诗:“古来全 晋 非无策,乱后清 汾 空自流。” 潘漠华 《晚上》:“他这样追寻着酒,是他可怜的无策的心,自知只能这样无理胡涂的度日了。” 归计(1).听从计策。《史记·淮阴侯列传》:“僕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汉书·陈汤传》:“愿归计彊 汉 ,遣子入侍。” 颜师古 注:“归计,谓归附而受计策也。” (2).回家乡的打算、办法。 宋 陆游 《行在春晚有怀故隐》诗:“归计已栽千箇竹,残年合掛两梁冠。” 清 孔尚任 《桃花扇·移防》:“吾兄日图归计,路阻难行,何不随营前往。” 郭沫若 《创造十年续篇》二:“只领到一年前毕业回国时所应领的归国费,结局是仍然不能不作归计。” 归心(1) 回家的念头。即归思 朔风动秋草,边马有归心。——晋· 王讚《杂诗》 (2) 真心归附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尧日》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三国魏· 曹操《短歌行》 怅望惆怅地看望或想望。 南朝 齐 谢朓 《新亭渚别范零陵》诗:“停驂我悵望,輟棹子夷犹。” 唐 杜甫 《咏怀古迹》之二:“悵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 元 萨都剌 《满江红·金陵怀古》词:“六代繁华,春去也,更无消息。空悵望,山川形胜,已非畴昔。”《西游记》第五十回:“却説 唐僧 坐在圈子里,等待多时,不见 行者 回来,欠身悵望道:‘这猴子往那里化斋去了?’” 郭沫若 《北伐途次》二九:“在那高坡上立着怅望的时候,有一群 日本 的新闻记者也走了来,其中有几个是我在 汉口 认识的。” 家山谓故乡。 唐 钱起 《送李栖桐道举擢第还乡省侍》诗:“莲舟同宿浦,柳岸向家山。” 宋 梅尧臣 《读<汉书·梅子真传>》诗:“旧市 越溪 阴,家山 镜湖 畔。” 明 高明 《琵琶记·琴诉荷池》:“十二栏杆,无事閒凭遍。闷来把湘簟展,梦到家山,又被翠竹敲风惊断。” 清 龚自珍 《己亥杂诗》之一五二:“踏徧中华窥两戒,无双毕竟是家山。” 千里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消息(1) 情况报道 消息灵通人士 (2) 音信 杳无消息 不堪(1) 用于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深 忙碌不堪 疲备不堪 (2) 坏到极点 那饭菜都系不堪之物。——《红楼梦》 烟林烟雾笼罩的树林。 唐 刘禹锡 《和窦中丞晚入容江作》:“莎岸见长亭,烟林隔丽譙。” 元 王恽 《枯木寒鸦》诗:“锦鳩呼雨烟林外,红杏香中过一生。” 清 侯方域 《倪云林十万图记》:“气象萧疏,烟林清旷。” 况周颐 《水龙吟》词:“出帘櫳试望,半珪残月,更堪在、烟林外!” 梅花白形容斑白,花白。 许杰 《改嫁》:“譬如 荷花塘 的 王表姑 到了头发梅花白了嫁人,还不得双双到老。” 孤芳(1).独秀的香花。常比喻高洁绝俗的品格。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贞操与日月俱悬,孤芳随山壑共远。” 唐 韩愈 《孟生诗》:“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于右任 《度陇杂诗》之四:“幽艷居丘壑,孤芳欣有托。” (2).指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 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 惜抱 自守孤芳,以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一闕。” 领略欣赏;晓悟 领略江苏风味 领略一会雪景 从所有这些观点中我们可以领略到他们卓越的思想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余捉蟋蟀,汝奋臂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清· 袁枚《祭妹文》 谁人何人;哪一个。《吕氏春秋·贵信》:“凡人主必信。信而又信,谁人不亲?” 唐 王建 《簇蚕辞》:“已闻乡里催织作,去与谁人身上著。”《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二:“ 晦翁 断了此事,自家道:‘此等锄强扶弱的事,不是我,谁人肯做?’”川剧《五台会兄》:“ 杨延德 :谨遵师命。(内马叫)师父! 五台山 清静的禅院,谁人的马叫?” 使者(1) 受命出使的人,泛指奉命办事的人 欢迎来自亲密邻邦的友好使者 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 魏。——《史记·魏公子列传》 (2) 比喻带来某种信息的人或事物 南国的人们也真懂得欣赏这些春天的使者。——《花城》 一二(1) 一两个;少数 常有一二。——清·洪亮吉《治平篇》 一二人立决。——清·方苞《狱中杂记》 (2) 一点点,一些 略知一二 (3) 少数;一两个 邀请一二知己 (4) 逐一 一二谈也。——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 私怨因私人利害而结下的仇恨 微功细小的功劳。常用作谦词。《后汉书·班超传》:“ 超 之始出,志捐躯命,冀立微功,以自陈效。” 三国 魏 曹植 《责躬诗》:“庶立毫氂,微功自赎。危躯授命,知足免戾。”《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太祖 遂为 魏公 矣” 裴松之 注引《献帝春秋》:“吾以微功见録,位为宰相。”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有忤逆于心者,必求事中伤。——《后汉书·杨秉传》 不遗余力把所有的力量都用出来,一点都不保留,形容尽心尽力 秦之攻我也,不遗余力矣,必以倦而归也。——《战国策·赵策三》 故人(1) 旧交,老朋友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告退。——《三国演义》 (2) 古称前妻或前夫 怅然遥相望,知是故人(指前夫)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3) 又 新人从门入,故人(指前妻)从阁去。 (4) 已死的人 昔年在南昌蒙尊公骨肉之谊,今不想已作故人。——《儒林外史》 (5) 对门生故吏既亲切又客气的谦称 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后汉书·杨震传》 当道(1) 掌握权力,多指坏人掌权 坏人当道,好人受害 (2) 有时也指掌权的人 郡之贤士大夫请于当道。——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无辜(1) 清白无罪的 常恐无辜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 无罪的人 枉杀无辜 津送(1).照料护送。 宋 苏轼 《论高丽进奉状》:“令搭附因便海舶归国,更不差人舡津送。” 明 沉德符 《野获编·兵部·石司马》:“未几 石 以忧死, 曹 为经纪其身后甚周悉,且津送其孥累。” (2).办理丧事。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下:“ 辽 使 耶律迪 病且殆,自通好后,未有故事,今用 章频 、 王咸宜 奉使卒於 契丹 ,北人津送体例比类,预立画一,送馆伴所,密掌之,如 迪 死即施行。”《元典章·刑部五·烧埋》:“家人被杀,官司不行追给烧埋银两,无力津送。”《水浒传》第二十回:“昨 * 的家公因害时疫死了,这 阎婆 无钱津送。” 逆旅客舍;旅店 宿于逆旅。——《庄子·山水》 寓逆旅。——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不至(1).不到。《礼记·坊记》:“以此坊民,妇犹有不至者。”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 (2).不必。 汉 桓宽 《盐铁论·忧边》:“夫治乱之端,在於本末而已,不至劳其心而道可得也。”《汉书·儒林传·申公》:“为治者不至多言,顾力行如何耳。” (3).不至于,表示不会出现某种结果。《二刻拍案惊奇》卷九:“ 凤生 终是留心,不至大醉。” 茅盾 《子夜》五:“兄弟本来以为 周仲伟 和 陈君宜 两位是买办出身,手面总不至十分小,所以存心拉拢。” 狼狈(1).二兽名。狈是传说中一种似狼的野兽。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毛篇》:“或言狼狈是两物,狈前足絶短,每行常驾两狼,失狼则不能动,故世言事乖者称狼狈。” 宋 沉括 《梦溪笔谈·艺文二》:“如‘自朱耶之狼狈,致赤子之流离’,不唯赤对朱,耶对子,兼狼狈、流离,乃兽名对鸟名……如此之类,皆为假对。” (2).喻指恶人。 唐 舒元舆 《坊州按狱》诗:“门墙见狼狈,案牘闻腥臊。” (3).喻艰难窘迫。《后汉书·任光传》:“ 更始 二年春, 世祖 自 蓟 还,狼狈不知所向,传闻 信都 独为 汉 拒 邯郸 ,即驰赴之。”《三国志·蜀志·马超传》:“ 康 故吏民 杨阜 、 姜敍 、 梁宽 、 赵衢 等,合谋击 超 ……﹝ 超 ﹞进退狼狈,乃奔 汉中 依 张鲁 。” 晋 李密 《陈情表》:“臣欲奉詔奔驰,则 刘 病日篤;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三国演义》第三一回:“ 绍 口吐鲜血不止,嘆曰:‘吾自歷战数十场,不意今日狼狈至此!’”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四部三十:“他现在感到自己出马过早,使得处境狼狈,进退不得。” (4).急速,急忙。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周伯仁 为吏部尚书,在省内夜疾危急。时 刁玄亮 为尚书令,营救备亲好之至。良久小损。明旦,报 仲智 , 仲智 狼狈来。始入户, 刁 下牀对之大泣,説 伯仁 昨危急之状。”《宋书·后妃传·文帝袁皇后》:“初,后生 劭 ,自详视之,驰白 太祖 :‘此儿形貌异常,必破国亡家,不可举。’便欲杀之。 太祖 狼狈至后殿户外,手拨幔禁之,乃止。”《隋书·李密传》:“ 世充 夜潜济师,詰朝而阵, 密 方觉之,狼狈出战,於是败绩。” 宋 司马光 《尚书驾部员外郎司马府君墓志铭》:“少时家贫,有衣一笥,夜遗火,比家人觉,狼狈救之,笥衣已尽。” (5).喻互相勾结。 清 黄钧宰 《金壶浪墨·漕弊》:“﹝盐漕﹞浮收之原由于旗丁之索加帮费……卫官在 淮 ,奉法惟谨,不率则漕督褫其章服而扑之;及到 江 南,挑米色,促兑期,互为狼狈,又旗丁之羽翼也。”《辛亥革命前十年间时论选集·绅士为平民之公敌》:“盖政府既利用彼,彼又利用政府,同恶相济。而又别有彼所利用之人……彼欲为最有权力之绅士,必先利用此两种人,夫然后上可以狼狈政府,假公济私,下可以把持社会,淆黑乱白。” (6).喻互相配合。 梁启超 《论俄罗斯虚无党》:“虚无党之筹款,亦固有术;大率由募集而得者十之一二,由强取而得者十之八九……此等手段,必与 * 手段相狼狈,而非泛泛然以口舌煽 * 者所能有也。” (7).犹竭力。《南史·刘歊传》:“奉母兄以孝悌称,寝食不离左右。母意有所须,口未及言, 歊 已先知,手自营办,狼狈供奉。”《英烈传》第十一回:“却説 滁阳王 未及半月,偶因惊疑成疾, 太祖 日视汤药,十分狼狈。” (8).困顿疲惫貌。《 * 词话》第二六回:“可怜这 来旺儿 ,在监中监了半月光景,没钱使用,弄的身体狼狈,衣服蓝缕,没处投奔。”《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却説孽龙精既出其井,仍变为 慎郎 ,入于 贾使君 府中。使君见其身体狼狈,举家大惊,问其缘故。”《说唐》第五五回:“﹝ 盖世雄 ﹞被 秦叔宝 打了一鐧,背上又痛,身子又十分狼狈……这番一放倒,就睡着了。” (9).破敝不整貌。《西游记》第三八回:“彩画雕栏狼狈,宝妆亭阁攲歪。” (10).指邋遢。 沉从文 《大小阮》:“他见 小阮 衣着显得有点狼狈,就问 小阮 到了 北京 多久,住在什么地方。” 老舍 《骆驼祥子》三:“他也能看到自己身上的一切,虽然是那么破烂狼狈,可是能以相信自己确是还活着呢。” (11).犹尴尬。 叶圣陶 《未厌集·苦辛》:“新人交拜的时候,几个伴娘扶着新郎跪起,形相略带狼狈,象醉人跌交似地。” 沙汀 《祖父的故事·三斗小麦》:“她们一时被他的反话弄得狼狈起来。” 陈登科 《赤龙与丹凤》四:“ 黎伥 被骂得狗血喷头,有口难言;含垢忍辱,蜡黄着脸,狼狈地离开宴席。” 发兴(1).发兵兴师。《汉书·严助传》:“ 闽越 復兴兵击 南越 。 南越 守天子约,不敢擅发兵,而上书以闻。上多其义,大为发兴,遣两将军将兵诛 闽越 。” (2).发生;兴起。《三国志·魏志·刘廙传》“ 廙 上疏谢曰” 裴松之 注引《刘廙别传》:“以为长史皆宜使小久,足使自展。岁课之能……课之皆当以事,不得依名。事者,皆以户口率其垦田之多少,及盗贼发兴,民之亡叛者,为得负之计。” 冯自由 《中国教育会与爱国学社》:“我国今日学界最缺乏者为教科书,教育会发兴之始,即欲以此自任。” (1).激发意兴。 南朝 宋 鲍照 《园中秋散》诗:“临歌不知调,发兴谁与欢。” 唐 杜甫 《春日江村》诗之二:“客身逢故旧,发兴自林泉。” 金 元好问 《孟州夹滩饮承之御史家》诗:“美酒禁愁得,芳梅发兴饶。” (2).指助兴。 明 王九思 《曲江春》第四折:“妖嬈,向前些,高歌一曲,与先生发兴。” 风雨(1).风和雨。 宋 苏轼 《次韵黄鲁直见赠古风》之一:“嘉穀卧风雨,稂莠登我场。”《醒世恒言·李汧公穷邸遇侠客》:“风雨萧萧夜正寒,扁舟急桨上危滩。” (2).刮风下雨。《书·洪范》:“月之从星,则以风雨。”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四:“王悲思之,遣往视觅,天輒风雨,岭震云晦,往者莫至。” (3).比喻危难和恶劣的处境。《汉书·朱博传》:“﹝ 朱博 ﹞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随从士大夫,不避风雨。” 曹禺 《北京人》第一幕:“事实上 愫方 哀怜他,沉默地庇护他,多少忧烦的事隐瞒着他,为他遮蔽大大小小无数次的风雨。”参见“ 风雨如晦 ”。 (4).比喻纷纷的议论和各种各样的传说。《文汇报》1992.2.15:“ 周 余 离婚,被毫不留情的新闻界大肆渲染,重笔浓墨,闹得满城风雨。”参见“ 满城风雨 ”。 梅花(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