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夜雨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徐集孙 |
释义 | 夜雨原文夜半倏惊觉,狂风搅秋鸣。掣电起迅雷,骤雨翻盆倾。 逆知造物意,揫敛宝成。 天威不竟夕,须臾山月明。 诗词问答问:夜雨的作者是谁?答:徐集孙 参考注释夜半见“半夜” 今夜半。——明· 魏禧《大铁椎传》 惊觉因受到惊动而有所察觉;警觉 妇人惊觉。——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狂风(1) 气象术语中指速度为每小时88到108公里的风 (2) 猛烈的风。比喻破坏性的力量或影响 战争的狂风摧毁了他的家 掣电闪电 火轮掣电烘烘艳,往往来来滚绣球。——《西游记》 迅雷犹疾雷。《礼记·玉藻》:“君子之居恒当户,寝恒东首,若有疾风、迅雷、甚雨,则必变。” 晋 陆机 《赠尚书郎顾彦先》诗之二:“迅雷中宵激,惊电光夜舒。”《明史·李三才传》:“﹝ 李三才 ﹞復疏言:‘乃者迅雷击陵,大风拔木,洪水滔天,天变极矣。’” 茅盾 《子夜》十三:“这丝厂工人的全区域在大雨和迅雷下异常活动。” 骤雨暴雨。《老子》:“骤雨不终日。” 宋 秦观 《满庭芳·咏茶》词:“晓色云开,春随人意,骤雨才过还晴。” 明 无名氏 《白兔记·访友》:“百花逢骤雨,万木怕深秋。”《花城》1981年第3期:“有次,下了场仲夏的骤雨,甜菜组的姑娘和小媳妇们,都急着忙着朝林带里躲。” 翻盆(1).犹倾盆。形容雨雪极大。 唐 杜甫 《白帝》诗:“ 白帝 城中云出门, 白帝 城下雨翻盆。” 宋 苏辙 《和子瞻雪浪斋》:“激泉飞水行亦冻,穷边腊雪如翻盆。”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青梅》:“次日,方晡,暴雨翻盆。” (2).形容气盛。 宋 黄庭坚 《答王道济寺丞观许道宁山水图》诗:“举杯意气欲翻盆,倒卧虚樽将八九。” 逆知预知,逆料。《后汉书·乌桓传》:“ 乌桓 逆知,悉相率逃走,追斩百级而还。” 宋 苏洵 《权书上·用间》:“今夫问将之贤者,必曰:能逆知敌国之胜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曾友于》:“然一门乖戾,逆知奇祸久矣。” 物意(1).众人的心意。《魏书·元晖传》:“先皇移都,为百姓恋土,故发冬夏二居之詔,权寧物意耳。” (2).景物的情态。 宋 欧阳修 《奉答圣俞岁日书事》诗:“年光向老速,物意逐时新。” (3).造物的意向。 宋 梅尧臣 《八月十五日夜东轩》诗:“它夕岂不好,物意为之摧。” (4).礼物与情意。 宋 苏轼 《与滕达道书》:“物意两重,何以克当。” 揫敛(1).聚集。《慎子·外篇》:“气之揫敛而有质者为阴,舒散而有气者为阳。”《后汉书·马融传》:“揫敛九藪之动物,繯橐四野之飞征。” 李贤 注:“揫,聚也。”《隶释·汉西岳华山庙碑》:“遏穰凶札,揫敛吉祥。”《新唐书·李听传》:“ 听 治官苛细,急揫敛,颇极所欲,盛饰车马服玩。” (2).收敛。 唐 刘禹锡 《天论上》:“阳而蓺树,阴而揫敛。” 宋 曾巩 《秋赛》:“岁既顺成,时方揫敛,神能施泽以及物,人能备物以事神。” 明 归有光 《史称安隗素行何如》:“天道当揫敛之候,其所以为生生者,宜剥尽而不存矣。” 清 厉鹗 《东城杂记》卷下:“菊之为物,发於卉木凋落之后,时虽揫敛,而幽姿雅艳。” (3).紧缩;精简。 宋 李纲 《理财论下》:“今若罢冗局,省吏员,一切务为揫敛之计,则邦用可以不劳而告足。” 元 刘壎 《隐居通议·古赋二》:“﹝此赋﹞时有当裁截处,儻更锻鍊而揫敛之,使归峻洁,则前无古人矣。” 天威(1) 天道威严;也指帝王的威严 (2) 神奇的威力;神威 竟夕终夜;通宵。《后汉书·第五伦传》:“吾子有疾,虽不省视而竟夕不眠。若是者,岂可谓无私乎?” 唐 李群玉 《七月十五夜看月》诗:“竟夕瞻光彩,昂头把白醪。” 清 孔尚任 《桃花扇·辞院》:“小弟有许多心事,要为竟夕之谈,不知可否?” 须臾(1) 片刻 须臾不可离 (2) 一会儿 须臾,蛇不见了。——《三国演义》 月明(1).月光明朗。 唐 白居易 《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元 袁士元 《和嵊县梁公辅夏夜泛东湖》:“小桥夜静人横笛,古渡月明僧唤舟。”《水浒传》第九回:“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 (2).指月亮;月光。 唐 李益 《从军北征》诗:“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白苹红蓼緑簑衣,青海滩头一钓磯。只恐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