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和郭澹溪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释道璨 |
释义 | 和郭澹溪原文秋气入我窗,秋风吹我裳。可人溪上来,语妙齿颊香。 余味彻肝肺,散作六月凉。 苦吟有天和,不知正无妨。 譬如丛生兰,无人亦自芳。 明珠遗我把,烂烂照乘光。 疾风驾沧海,世波正茫茫。 老气盖九州,老眼隘四方。 黄尘暗长淮,蒹葭然苍苍。 醉草马上檄,举瓢酌天浆。 云开帝星明,妖彗收光芒。 长江砥样平,鸥鸟不泱泱。 照影东湖滨,矫首看横翔。 钓竿拂珊瑚,凉意满归航。 到海得明月,寄我毋相忘。 诗词问答问:和郭澹溪的作者是谁?答:释道璨 参考注释秋气指秋日凄清、肃杀之气。《吕氏春秋·义赏》:“春气至,则草木产,秋气至,则草木落。”《汉书·外戚传上·孝武李夫人》:“秋气憯以凄泪兮,桂枝落而销亡。” 唐 杜甫 《曲江》诗之一:“ 曲江 萧条秋气高,菱荷枯折随风涛。” 明 刘基 《秋日即事》诗之七:“秋气萧条 宋玉 悲,西风唯有雁相宜。” 鲁迅 《朝花夕拾·父亲的病》:“其时是秋天,而梧桐先知秋气。” 秋风秋天的风 可人适合人的心意 上来(1) 从低处到高处 跳上来了 抬上来了 (2) 表示人或事物随动作趋近于某处。带名词时,动词和“上来”中间一般不能加“得、不” 又围上来一群人 (3) 表示人员或事物随动作由较低部门(层)到较高部门(层) 你是什么时候调上来的 (4) 表示成功地完成某一动作。动词和“上来”中间常加“得、不”。动词限于“说、唱、学、答、背、叫、念”等少数几个 究竟为什么,我也说不上来 (5) 表示状态发展,兼有范围逐渐扩大的意思。形容词限于“热、凉、黑”等少数几个 暖气片慢慢热上来了 齿颊香见“ 齿颊生香 ”。 余味(1) 刺激物脱离末梢味觉器官后残存的味 (2) 事物留下的耐人回想的味道 歌声美妙,余味无穷 肝肺(1).肝与肺。泛指人体内部的器官。《庄子·说剑》:“庶人之剑,蓬头突鬢垂冠,曼胡之缨,短后之衣,瞋目而语难。相击於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吕氏春秋·顺民》:“今 吴 越 之国相与俱残,士大夫履肝肺同日而死。”《南史·萧惠开传》:“﹝ 惠开 ﹞发病呕血,吐物如肝肺者。” (2).比喻内心。《后汉书·列女传·董祀妻》:“煢煢对孤景,怛咤糜肝肺。” 唐 李群玉 《自澧浦东游江表途出巴丘投员外从公虞》诗:“咋笔话肝肺,咏兹枯鱼章。” 宋 苏轼 《次前韵送刘景文》:“一篇向人写肝肺,四海知我霜鬢鬚。” 清 龙启瑞 《答罗生书》:“不图足下一旦倾泻肝肺,相爱之甚,至於斯极也。” 六月《诗·小雅》篇名。序云:“《六月》, 宣王 北伐也。”《国语·晋语四》:“ 秦伯 赋《六月》。” 韦昭 注:“《六月》,道 尹吉甫 佐 宣王 征伐,復 文 武 之业。《小雅》其诗云:‘王于出征,以匡王国。’二章曰:‘以佐天子。’三章曰:‘共武之服,以定王国。’此言 重耳 为君,必霸诸侯以匡佐天子。”后多用以指卫国定乱的正义之师。《乐府诗集·郊庙歌辞七·梁郊祀乐章》:“白日体无私,皇天辅有德。七旬罪已服,六月师方克。” 明 夏完淳 《大哀赋》:“於是竿木羣兴,风云毕会,兴六月之师,振九天之鋭。” 苦吟反复吟咏,苦心推敲。言做诗极为认真。 唐 冯贽 《云仙杂记·苦吟》:“ 孟浩然 眉毫尽落, 裴祐 袖手,衣袖至穿, 王维 至走入醋瓮,皆苦吟者也。” 宋 梅尧臣 《还吴长文舍人诗卷》诗:“苦吟三十年,所获唯巾幗。” 清 洪亮吉 《北江诗话》卷二:“可见天地间景物无所不有,苦吟者亦描写不尽耳。” 王朝闻 《艺术创作有特殊规律》二:“苦吟的诗人所以感到苦中有乐,从根本上说,仍然是生活实践给他提供了足以充分发挥创作的创造性的现实根据。” 天和(1).谓自然和顺之理;天地之和气。《庄子·庚桑楚》:“故敬之而不喜,侮之而不怒者,唯同乎天和者为然。”《庄子·知北游》:“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 成玄英 疏:“汝形容端雅,勿为邪僻,视听纯一,勿多取境自,然和理归至汝身。”《淮南子·俶真训》:“含哺而游,鼓腹而熙,交被天和,食于地德。” 唐 孟郊 《蜘蛛讽》诗:“万类皆有性,各各禀天和。”《红楼梦》第十六回:“且父母在家,思想女儿,不能一见,倘因此成疾,亦大伤天和之事。” (2).谓人体之元气。《文子·下德》:“目悦五色,口肥滋味,耳淫五声,七窍交争,以害一性,日引邪欲,竭其天和,身且不能治,奈治天下何!” 晋 葛洪 《抱朴子·道意》:“精灵困於烦扰,荣卫消於役用。煎熬形气,刻削天和。”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诗:“虚怀养天和,肯徇奔走闹。”《封神演义》第一百回:“ 李靖 等慰之曰:‘陛下当善保天和,则臣等不胜庆幸。’” 清 顾炎武 《寄子严》诗:“不幸丧厥明,犹能保天和。” (3).天气和暖。 明 何景明 《立春日作》诗之二:“鸟鸣知天曙,冰泮知天和。” 不知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无妨不妨 有意见,无妨直率提出来 譬如(1) 举个例子,打个比方;例如 (2) 比如,好比 天下之势譬如一身。——宋· 苏轼《教战守策》 丛生(1) 草木聚集在一起生长 荆棘丛生的荒原 (2) 同类的事物同时出现 百病丛生 无人(1).没有人才。《左传·文公十三年》:“﹝ 士会 ﹞乃行。 绕朝 赠之以策,曰:‘子无谓 秦 无人,吾谋适不用也。’” 金 元好问 《曲阜纪行》诗之八:“吾谋未及用,勿谓 秦 无人。” (2).没有人;没人在。《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秦王 屏左右,宫中虚无人。” 三国 魏 应璩 《与侍郎曹良思书》:“足下去后,甚相思想。《叔田》有无人之歌,闉闍有匪存之思,风人之作,岂虚也哉!” 宋 柳永 《斗百花》词:“深院无人,黄昏乍拆鞦韆,空锁满庭花雨。”参阅《诗·郑风·叔于田》。 明珠珍珠,比喻珍爱的人或美好珍贵的事物 掌上明珠 烂烂(1).光亮貌;光芒闪耀貌。《汉书·司马相如传上》:“蜀石黄碝,水玉磊砢,磷磷烂烂,采色澔汗。” 颜师古 注引 郭璞 曰:“皆玉石符采映曜也。” 晋 张华 《博物志》卷七:“ 夏桀 之时, 费昌 之 河 上,见二日:在东者烂烂将起;在西者沉沉将灭。” 宋 李清照 《<金石录>后序》:“葛衣岸巾,精神如虎,目光烂烂射人。” 康有为 《顺德二直歌》:“巖电烂烂夜腾霜,抗疏斩奸剑吐鋩。” (2).色彩鲜艳貌。 唐 白居易 《牡丹芳》诗:“千片赤英霞烂烂,百枝絳艳灯煌煌。” 明 宋濂 《故龙泉汤师尹甫墓碣铭》:“晚年嗜种鞠,购得嘉种踰百,当秋高气清,黄白红紫盛开,烂烂然如张锦绣。” 明 方孝孺 《感橙树有作》诗:“纍纍枝间实,烂烂半青黄。” 郁达夫 《题画》诗之三:“烂烂犹餘丹灶气,晚风吹作满林霞。” 照乘见“ 照乘珠 ”。 疾风(1).急剧而猛烈的风。《庄子·天下》:“﹝ 禹 ﹞沐甚雨,櫛疾风,置万国。” 南朝 宋 鲍照 《出自蓟北门行》:“疾风衝塞起,沙砾自飘扬。” 唐 元稹 《授刘悟检校司空幽州节度使制》:“劲草可以受疾风,盘根然后见利器。” 清 孙枝蔚 《雨》诗:“久雨眠荒寺,疾风吹晚鐘。” (2).比喻剧烈的变故、变乱。 三国 魏 曹冏 《六代论》:“是以圣王安而不逸,以虑危也;存而设备,以惧亡也。故疾风卒至而无摧拔之忧,天下有变而无倾危之患矣。” (3).气象学术语。指蒲福风级七级风。 沧海大海。以其一望无际、水深呈青苍色,故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乐府诗集·曹操·步出夏门行》 茫茫辽阔旷远的样子;模糊不清楚 长天茫茫。——唐· 李朝威《柳毅传》 野茫茫。——《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勤歌》 夫之茫茫。——明· 顾炎武《复庵记》 茫茫的前景 别时茫茫江浸月。——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老气(1) 老练;沉着稳重 那位女士显得很老气 (2) 形容服装等的颜色深暗、样式陈旧 九州(1) 中国的别称 (2) 日本四主岛中最南的岛 老眼(1).老年人的眼睛。 宋 张元干 《菩萨蛮》词:“老眼见花时,惜花心未衰。” 茅盾 《子夜》十六:“这老太婆疲倦得再也不能动了。可是她并没睡着,她睁大了血红的老眼,虚空地看着。” (2).老年人的眼力。指视力所及,亦指辨别是非好坏的能力。 唐 杜甫 《闻惠二过东溪特一送》诗:“皇天无老眼,空谷滞斯人。”《儿女英雄传》第三五回:“这所谓文有定评了,可见我这双老眼还不盲。” 四方(1) 东、南、西、北四个方向,泛指各个方面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正方形或正方体 一只四方的木头匣子 黄尘(1).黄色的尘土。《后汉书·马融传》:“风行云转,匈礚隐訇,黄尘勃滃,闇若雾昏。” 唐 王昌龄 《塞下曲》之二:“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 鲁迅 《华盖集续编·马上日记》:“少顷,看见大路上黄尘滚滚,一辆摩托车驰过。” (2).比喻俗世;尘世。 唐 聂夷中 《题贾氏林泉》诗:“岂知黄尘内,迥有白云踪。” 明 高启 《江上晚眺图》诗:“观图忽起沧洲想,身堕黄尘又几年。” 清 周亮工 《有感寄舍弟靖公暨唐肯堂》诗:“看尽黄尘迷不得,相期破衲老江滨。” (3).犹黄泉。 清 蒋士铨 《空谷香·怀香》:“黄尘碧落两难凭,神仙有数,生死无常,那不关情。” 长淮指 淮河 。 唐 王维 《送方城韦明府》诗:“高鸟长 淮 水,平芜故 郢 城。” 宋 张孝祥 《六州歌头》词:“长 淮 望断,关塞莽然平。” 清 顾炎武 《送归高士之淮上》诗:“送君孤棹上长 淮 ,千里谈经意不乖。” 蒹葭(1).蒹和葭都是价值低贱的水草,因喻微贱。亦常用作谦词。《韩诗外传》卷二:“吾出蒹葭之中,入夫子之门。”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怨怒》:“攀由鸿鵠,倚是蒹葭。” 清 李渔 《意中缘·悟诈》:“我虽是蒹葭,现开著玉树花,难道他乌纱就没个穷葛瓜。”参见“ 蒹葭玉树 ”。 (2).《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本指在水边怀念故人,后以“蒹葭”泛指思念异地友人。 胡惠生 《题亚子分湖归隐图》诗:“无限蒹葭意,殷勤对此图。” 苍苍(1) 灰白色的 两鬓苍苍十指黑 (2) 无边无际、空阔辽远的 天苍苍,地茫茫 (3) 茂盛,众多的样子 蒹葭苍苍。——《诗·秦风·蒹葭》 草马母马;也指未经调驭的马 天浆(1).天上的饮料、浆汁。 唐 韩愈 《调张籍》诗:“刺手拔黥牙,举瓢酌天浆。” (2).喻指甘美的饮料、浆汁。 唐 窦牟 《李舍人少尹惠家醖一小榼立书绝句》:“禁琐天浆嫩,虞行夜月寒。” 宋 苏轼 《食荔枝》诗:“炎云駢火实,瑞露酌天浆。” (3).甜石榴的别名。 唐 段成式 《酉阳杂俎·木篇》:“石榴甜者谓之天浆,能已乳石毒。” 帝星古星名。也称天帝,俗称紫微星,即小熊座β星。古代用来象征皇帝。《宣和遗事》后集:“ 斡离不 帅兵犯 庆源府 ,其太史奏:‘南朝帝星復明。’虏惊欲遁回。”《三国志平话》卷下:“ 庞统 在路,到 荆州 ,见帝星朗朗,照 荆 楚 之地。”《中国民间故事选·合浦珠还》:“﹝太监﹞用御旨把宝珠牢牢包住,宝珠虽有神通,但有了帝星压住,或许不会飞走。” 妖彗(1).彗星。古人认为彗星预兆灾祸,故称。《晋书·天文志中》:“妖星:一曰彗星,所谓扫星……见则兵起,大水。” 清 黄景仁 《冬青树引和谢皋羽别唐珏韵》:“杜宇啼碧千年枝,西来妖彗曳长尾。” (2).比喻寇贼。 唐 穆员 《骠骑大将军刘公墓志铭》:“伟哉 段公 ,与我同德,将灭妖彗,载清宸极。” 明 陈子龙 《平陵东》诗:“炎精中烬妖彗红, 平陵 松柏生秋风。” 光芒(1) 向四面发射的强烈光线 永放光芒 他,有如一座光芒万丈的金塔,矗立在 * 主义的思想高地。——《路标》 (2) 光亮 路灯发出微弱的光芒。 长江中国第一大河,长6300公里,流域面积180多万平方公里,是世界第三大河。长江发源于青海唐古拉山,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11个省市,流入东海 泱泱(1) 水势浩瀚的样子 (2) 气魄宏大 (3) 云起的样子 (4) 借作怏怏。不快、不满的样子 龙王帅水族,泱泱而回。——《西游记》 湖滨(1) 通常指已经开发并有建筑物的临湖土地 (2) 湖周围的地方 矫首(1).昂首;抬头。 唐 杜甫 《又上后园山脚》诗:“穷秋立 日观 ,矫首望八荒。” 金 元好问 《出京》诗:“矫首孤云飞,西南路何永。” 清 金农 《寄丁敬》诗:“何年共幽览,矫首海鸥群。” (2).昂昂然自得貌。 晋 葛洪 《抱朴子·名实》:“至於駑蹇矫首於琱輦,駥驥委牧乎林坰,彼已尸禄,邦国殄瘁。” 宋 范仲淹 《祭蔡侍郎文》:“初矫首於王庭,冠天下之英雄。”《明史·李植江东之等传赞》:“ 李植 、 江东之 诸人,风节自许,矫首抗俗,意气横厉,抵排羣枉。” 钓竿一根逐渐变细的细长杆,尖端系线用来钓鱼 珊瑚许多珊瑚虫的骨骼聚集物,树状,供玩赏 珊瑚,色赤,生于海,或生于山。——《说文》。按,似树,大者高三尺余,枝格交错,无叶,有青色者,曰琅玕。 珊瑚在网:比喻有才学的人都被收罗来了 凉意凉感 湖上微风吹来,令人感到一丝凉意 归航返回原地 归航信标 归航飞行 明月(1) 明亮的月亮 明月几时有 (2) 指夜明珠 相忘彼此忘却。《庄子·大宗师》:“泉涸,鱼相与处於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宋 苏轼 《送穆越州》诗:“江海相忘十五年,羡君松柏蔚苍颜。” 白采 《被摈弃者》:“我宝宝一天一天的烦聒我,同伴都像与我相忘了。”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