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金生入太学 |
朝代 | 明代 |
作者 | 何其厚 |
释义 | 送金生入太学原文去去漳河远,迟迟璧水长。 修途无日月,逆旅自风霜。 折柳魂方黯,看花气踰扬。 三春好消息,应寄陇头芳。 诗词问答问:送金生入太学的作者是谁?答:何其厚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阳韵 参考注释去去越去越远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宋· 柳永《雨霖铃》词 迟迟(1) 行动比必要的或有时是想象的更为缓慢,久久不能完成 迟迟得不到结果 (2) 迟缓;拖延时间 迟迟才作出判决 璧水(1).指太学。 南朝 梁 何逊 《七召·治化》:“璧水道庠序之风, 石渠 啟珪璋之盛。” 宋 吴自牧 《梦粱录·学校》:“古者天子有学,谓之‘成均’,又谓之‘上庠’,亦谓之‘璧水’,所以养育作成天下之士类,非州县学比也。” 元 柯丹邱 《荆钗记·启媒》:“昔年璧水壮遨游,学冠同流。” (2).泛指读书讲学之处。 宋 陈亮 《谢留丞相启》:“如 亮 者才不逮於中人,学未臻於上达。十年璧水,一几明牕。” (3).砚名。以砚圆如璧,外环以水,故名。《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内府藏砚甚伙, 乾隆 戊戌,命内廷翰林臚为《西清砚谱》,计陶之属五十五种…… 宋 之虎符、石函、黼黻、綯纹、璧水、列钱。”《清朝野史大观·清宫遗闻·宫砚》:“石之属一百四十五种,如 晋 王廞 之璧水。” 修途亦作“ 修涂 ”。长途。 晋 张华 《情诗》之四:“悬邈极修途,山川阻且深。” 宋 梅尧臣 《灵鸟赋》:“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於修涂。”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诗之一:“駑足蹶修途,青云杳难攀。” 日月(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逆旅客舍;旅店 宿于逆旅。——《庄子·山水》 寓逆旅。——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风霜(1) 在有冷空气吹来的地区出现的一种气霜 (2) 比喻旅途上或生活中所经历的艰难困苦 久经风霜 折柳(1).折取柳枝。语出《三辅黄图·桥》:“ 霸桥 在 长安 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唐 权德舆 《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暗怜衣带,不胜折柳之怀。” (2).古乐曲名。《折杨柳》曲的省称。多用以惜别怀远。《文苑英华》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莲》。”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 玉关 之戍客。” 姚鵷鶵 《王建章挽诗》:“《阳关》《折柳》凄迷别,行卷题诗醉醒间。”参见“ 折杨柳 ”。 (3).《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 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於禁矣。”后因以“折柳”代指篱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设备。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大 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殽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 花气花的香气。 唐 贾至 《对酒曲》之一:“曲水浮花气,流风散舞衣。” 宋 王安石 《见远亭》诗:“圃畦花气合,田径烧痕斑。” 清 唐孙华 《同年王拙园太史招陪同里诸公饮大定庵花下》诗:“四面屋围花气聚,一庭阴合酒樽凉。” 三春(1).春季三个月: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 汉 班固 《终南山赋》:“三春之季,孟夏之初,天气肃清,周览八隅。” 唐 李白 《别毡帐火炉》诗:“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 元 宋方壶 《斗鹌鹑·踏青》套曲:“娇滴滴三春佳景,翠巍巍一带青山。” 刘大白 《春尽了》诗:“算三春尽了,总应该留得春痕多少。” (2).指春季的第三个月,暮春。 唐 岑参 《临洮龙兴寺玄上人院同咏青木香丛》诗:“六月花新吐,三春叶已长。” 清 姚鼐 《乙未春出都留别同馆诸君》诗:“三春红药熏衣上,两度槐黄落砚前。” (3).三个春天,即三年。 晋 陆机 《答贾谧》诗:“游跨三春,情固三秋。” 唐 崔璞 《蒙恩除替将还京洛》诗:“两载求人瘼,三春受代归。”原注:“到任十二箇月,除替未及三年。” 好消息有利的、感兴趣的、关心的、激动人心的信息 传播好消息 陇头(1). 陇山 。借指边塞。 南朝 宋 陆凯 《赠范晔诗》:“折花逢驛使,寄与 陇头 人。” 宋 苏轼 《行香子》词:“别来相忆,知有何人?有湖中月,江边柳, 陇头 云。” 明 徐祯卿 《送士选侍御》诗:“胡天飞尽 陇头 云,惟见 居庸 暮山紫。” 郭沫若 《迎春》诗:“ 陇头 明瑞雪,天下扇东风。” (2). 汉 乐府名。《乐府诗集·横吹曲辞》 郭茂倩 题解引《乐府解题》:“ 汉 横吹曲,二十八解, 李延年 造。 魏 晋 以来,唯传十曲:一曰《黄鵠》,二曰《陇头》。”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