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吴道子天龙八部中四部图二首·其一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原文唐代珠林迹不多,半邻真耳半犹讹。 楞伽高足尝先弆,道子超神此后罗。 论格名言闻赵郡,识真为记有清河。 杜惟诗圣吴画圣,曾未留题理则那。 诗词问答问:《题吴道子天龙八部中四部图二首·其一》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歌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十七 2. 唐人画神佛像流传至今者极少秘殿珠林旧藏唐名人卷轴无多而真迹尤为难遘 参考注释珠林(1).林木的美称。 唐 陈去疾 《忆山中》诗:“珠林餘露气,乳竇滴香泉。” (2).指佛寺。 唐 牟融 《题山房壁》诗:“珠林春寂寂,宝地夜沉沉。” 明 王恭 《仲夏过灵瑞招提》诗:“夜半青山有梵音,晓携清兴问珠林。” 明 王錂 《春芜记·瞥见》:“相携素手方丈前,向珠林且自游衍。” (3).比喻著述丰富。 清 钱谦益 《毛子晋六十寿序》:“颂其藏书,则 酉阳 、 羽陵 ,颂其撰述,则珠林玉海。” (4).指士林。 元 王沂 《送刘子彦应辟》诗:“自昔珠林推俊秀,茂才应制蚤鸣珂。” 楞伽亦作“ 楞迦 ”。1.山名。梵文音译。在古 师子国 (今 斯里兰卡 )境。相传佛在此山说经。 宋 王安石 《化城阁》诗:“ 楞伽 海中山,杳出霄汉上。”《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若非圆寂光中客,定是 楞迦 峰顶人。” (2).指《楞伽经》。梵名。有四种汉文译本,今存三种。此经提出五法、三性、八识等大乘教义,后人在诗文中常有征引。 唐 韦应物 《寄恒璨》诗:“今日郡斋閒,思问《楞伽》字。” 明 高启 《楞伽寺》诗:“《楞伽》义未晓,尘累方自耻。” 清 姚鼐 《法源寺》诗:“欲偕投紱老,终日问《楞迦》。” 章炳麟 《大乘佛教缘起考》:“法相名为《瑜伽师地》,虽与瑜伽一派有殊,然《楞伽》已有‘瑜伽师有几’之文。此则 提婆 以前已取瑜伽之名。” 高足赞扬别人的弟子本领高强,用作敬辞 高足弟子传授而已。——《世说新语·文学》 高阳许静民,镇军参军,善隶草, 羲之高足。—— 唐· 张彦远《法书要录·亘采古来能书人名》 道子线条 此后从这以后,今后。《儒林外史》第五回:“此后知过必改。” 鲁迅 《朝花夕拾·藤野先生》:“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 名言1.称说;描述。 2.著名的言论或话语。识真(1).识别真相。 唐 柳宗元 《重赠》诗之二:“世上悠悠不识真,薑芽尽是捧心人。” 金 王若虚 《文辨》:“世之秉笔者往往不谨,驰骋雕鐫,无所不至,自以为得意,而读者亦从而歆羡,识真之士,何其少也。” (2).识认自然之道;认识本原。 唐 张说 《岐州刺史平原男陆君墓志铭》序:“公讳 伯玉 ,字某, 河南 人,识真之士也。” 明 海瑞 《训诸子说》:“圣贤以识真诲人,其説备在方册。” 有清指 清 代。有,词头。《清史稿·礼志十二》:“有 清家 法,不立储贰。” 梁启超 《新民说》十六:“有 清二 百年间民德之变迁,在 朱 学时代有伪善者,犹知行恶之为可耻也,在 汉 学时代并伪焉者而无之,则以行恶为无可耻也。” 诗圣造诣极高的诗人。如杜甫 吴画指 唐 吴道子 所画的佛像。 唐 白居易 《游悟真寺诗》:“粉壁有 吴 画,笔彩依旧鲜。素屏有 褚 书,墨色如新乾。”参见“ 吴带当风 ”。 留题参观或游览时写下观感、意见等 留题本 理则(1).即逻辑。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作文为证》:“然则逻辑究为何物?当译以何名而后妥……吾以为当译之为‘理则’者也。” 孙中山 《建国方略·以作文为证》:“学者之对于理则之学,则大都如 陶渊明 之读书,不求甚解而已。” (2).原理法则。 郭沫若 《十批判书·稷下黄老学派的批判》:“尽管是怎样的个人主义者,一个人不能完全脱离国家社会而生存,故论到国家社会的理则时,便很容易流露其个人主义的本色。” 郭沫若 《中国史稿》第三编第一章第三节:“ 庄子 认为……﹝道体﹞生出天地,生出帝王,生出一切的理则,连神、鬼都是从它生出来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