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过潞河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过潞河原文潞河潦虽退,平川水犹涨。 以此例永定,狂澜讵能障。 黍茎带沙痕,结穗欠丰壮。 景异向所观,凭舆增悒怏。 颇有为解者,云此河滩上。 本为水由处,人不与相让。 于兹得免潦,高田恐无当。 我闻吁益颦,何莫非吾民。 使人有馀地,孰与水争利。 高下皆获收,吾愿其少酬。 诗词问答问:过潞河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出处:御制诗二集卷二十 参考注释平川广阔平坦之地 平川广野 以此(1).犹言用这,拿这。《史记·孙子吴起列传》:“君因谓 武侯 曰:‘试延以公主, 起 有留心则必受之,无留心则必辞矣。以此卜之。’” 刘大白 《小鸟之群》:“如果枷锁镣铐,是一种荣典,一定有些人以此骄人,也一定有些人唯恐求之不得。” (2).因此。《史记·季布栾布列传》:“当是时,诸公皆多 季布 能摧刚为柔, 朱家 亦以此名闻当世。”《警世通言·杜十娘怒沉百宝箱》:“原来纳粟入监的,有几般便宜:好读书,好科举,好中,结末来又有个小小前程结果。以此宦家公子,富室子弟,到不愿做秀才,都去援例做太学生。” 狂澜(1) 巨大的波浪 八戒见了道;“果是狂澜,无舟可渡。”——《西游记》 (2) 比喻动荡不定的局势或猛烈的潮流 力挽狂澜 讵能岂能。 南朝 梁 江淹 《休上人怨别》诗:“宝书为君掩,瑶瑟詎能开。” 宋 周煇 《清波别志》卷中:“顾求书之詔屡下,天下家藏,詎能悉上册府!” 清 纳兰性德 《桑榆墅同梁汾夜望》诗:“丝竹在 东山 ,怀哉詎能忘。” 沙痕沙上的痕迹。 唐 王建 《上张弘靖相公》诗:“草开旧路沙痕在,日照新池凤跡重。” 宋 叶梦得 《菩萨蛮·湖光亭晚集》词:“平波不尽蒹葭远,清霜半落沙痕浅。” 清 查慎行 《雨后发丰乐镇渡漳河》诗:“青山濛濛作云气,白浪滚滚留沙痕。” 丰壮犹言丰满健壮。 清 颜元 《哭王兴甫》:“诸贤中惟 兴甫 頎伟丰壮,有祖父季父风。”《红楼梦》第七一回:“早看见一个穿红袄儿,梳鬅头,高大丰壮身材的,是 迎春 房里 司棋 。” 悒怏忧郁不快。 唐 蒋防 《霍小玉传》:“夫婿昨向 东都 ,更无消息,悒怏成疾,今欲二年。”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听説罢,心怀悒怏,把一天愁都撮在眉尖上。”《古今小说·范巨卿鸡黍死生交》:“ 范式 去后, 劭 凝望堕泪, 式 亦回顾泪下,两各悒怏而去。” 苏曼殊 《焚剑记》:“姨氏怒, 阿兰 日夜悒怏,都不寝食。” 有为做出成绩 奋发有为 大有为也。——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河滩河边的沙滩 不与不赞成 仁陷于愚,固君子之所不与也。——明·马中锡《中山狼传》 相让(1) 退让,宽容忍耐 在利益上相让 (2) 谦让,礼让 相让为上 于兹(1).在此。《书·盘庚上》:“我王来,既爰宅于兹。” 孔 传:“言 祖乙 已居於此。” 明 胡应麟 《诗薮·遗逸中》:“残珠剩玉,沦没渊海,能亡三嘆?因识其目于兹云。” (2).于今,至今。 汉 东方朔 《非有先生论》:“虚心定志,欲闻流议者,三年于兹矣。” 晋 潘岳 《怀旧赋》:“不歷 嵩丘 之山者,九年于兹矣。” 唐 韩愈 《祭侯主簿文》:“我狎我爱,人莫与夷,自始及今,二纪于兹。” (3).当今,今世。《汉书·司马相如传》:“休烈显乎无穷,声称浹乎于兹。” 颜师古 注:“于兹,犹言今兹也。” 吁嗟;叹息。 汉 蔡邕 《玄文先生李子材铭》:“于兹先生,秉德恭勤。” (1).至今。《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今臣生十二岁於兹矣。”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朕立諫鼓、设谤木,於兹三年矣。” (2).在此。 南朝 齐 王俭 《褚渊碑文》:“执銓以平,御烦以简。 裴楷 清通, 王戎 简要,復存於兹。” 高田(1).上等田。《管子·山权数》:“ 桓公 曰:‘何谓国无制、地有量?’ 管子 对曰:‘高田十石,閒田五石,庸田三石,其餘皆属诸荒田。’” (2).地势高的田。《汉书·沟洫志》:“故种禾麦,更为秔稻,高田五倍,下田十倍。” 宋 范成大 《垫江县》诗:“旧雨云招新雨至,高田水入下田鸣。” 无当不值,不逢。《楚辞·九辩》:“萷櫹槮之可哀兮,形销鑠而瘀伤;惟其纷糅而将落兮,恨其失时而无当。” 王逸 注:“不值圣王,而年老也。” (1).不合乎;不符合。《礼记·学记》:“鼓无当於五声,五声弗得不和;水无当於五色,五色弗得不章。” (2).指物体无底部。《晏子春秋·谏下一》:“寸之管无当,天下不能足之以粟。” 吴则虞 集释引 孙星衍 曰:“ 刘渊林 注:‘当,底也,去声。’” 晋 左思 《<三都赋>序》:“玉巵无当,虽寳非用。” 唐 元稹 《赋得玉卮无当》:“共惜连城寳,飜成无当卮。” (3).不恰当;不相称。《三国志·魏志·贾诩传》:“ 太祖 破 荆州 ,欲顺 江 东下。 詡 諫…… 太祖 不从” 南朝 宋 裴松之 注:“然则 魏武 之东下,非失算也。 詡 之此规为无当矣。” 鲁迅 《坟·文化偏至论》:“知精神现象实人类生活之极颠,非发挥其辉光,于人生为无当。” 莫非(1) ——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 你不赞成?你莫非不为全社着想? (2) ——表示疑惑不定的推测语气,相当于“别不是” 莫非这事就是他们干的? 使人佣人,奴仆。《初刻拍案惊奇》卷四:“明日, 魏博 搜捕金盒,一军忧疑。这里却教了使人送还他去, 田承嗣 一见惊慌,知是剑侠,恐怕取他首级,把邪谋都息了。” 萧红 《生死场》三:“家中地主的使人早等在门前,地主们就连一块铜板也从不舍弃在贫农们的身上。” 奉命出使的人。《左传·襄公二十七年》:“ 赵孟 曰:‘牀笫之言不踰阀,况在野乎?非使人之所得闻也。’”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六:“沙糖中国本无之。 唐太宗 时,外国贡至,问其使人。:‘此何物?’云:‘以甘蔗汁煎。’”《明史·太祖纪》:“六月戊寅, 察罕 以书来报,留我使人不遣。” 孰与(1).与谁。《公羊传·宣公十五年》:“ 庄王 曰‘子去我而归,吾孰与处于此?吾亦从子而归尔。’”《史记·孟尝君列传》:“ 齐 无 秦 ,则天下集 齐 , 亲弗 必走,则 齐王 孰与为其国也!”《新唐书·韩翃传》:“时有两 韩翃 ,其一为刺史,宰相请孰与, 德宗 曰:‘与诗人 韩翃 。’”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2).犹言何如。意谓还不如,常用于反诘语气。《荀子·天论》:“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汉 班固 《东都赋》:“且夫僻界 西戎 ,险阻四塞,脩其防御,孰与处乎土中。”《周书·杜杲传》:“若使 齐 寇乘之,则彼此危矣。孰与心忿悔祸,迁虑改图。” (3).比对方怎么样,表示疑问语气。用于比照。《墨子·耕柱》:“ 巫马子 谓 子墨子 曰:‘鬼神孰与圣人明智?’”《战国策·齐策一》:“我孰与城北 徐公 美?”《史记·范雎蔡泽列传》:“功彰万里之外,声名光辉传於千世,君孰与 商君 、 吴起 、大夫 种 ?” 宋 王安石 《酬王濬贤良松泉二诗·松》:“试问苍官值岁寒,戴白孰与苍然好?” 明 徐渭 《自为墓志铭》:“不知古文士以入幕操洁而死者众矣,乃 渭 则自死,孰与人死之?” 争利(1).争夺利益。《荀子·大略》:“争利如蚤甲而丧其掌。” 王先谦 集解:“蚤与爪同。言仕乱世骄君,纵得小利,终丧其身。”《史记·魏世家》:“夫君欲利则大夫欲利,大夫欲利则庶人欲利。上下争利,国则危矣。” 晋 葛洪 《抱朴子·安贫》:“曷有忧贫而与贾竖争利,戚穷而与凡琐竞达哉?” 任涛 郑洪庆 《略论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步配套》:“一部分企业单纯追求利润,采取压低基数、扩大留成比例、乱摊乱挤成本等不正当手段与国家争利。” (2).争取军事优势。多指争占有利地形,争取有利地位。《孙子·军争》:“举军而争利,则不及;委军而争利,则輜重捐。” 贾林 注:“行军用师,必趋其利。远近之势,直以举军往争其利,难以速至。”《史记·秦本纪》:“ 晋君 弃其军,与 秦 争利,还而马騺。 繆公 与麾下驰追之。”《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 匈奴 不可击也。”《三国志·魏志·袁尚传》:“ 太祖 遂围之,为堑,周四十里;初令浅,示若可越。 配 ( 审配 )望而笑之,不出争利。” 金 元好问 《内相文献杨公神道碑铭》:“盖 淮南 平,则 江 之北尽为战地。进而争利於舟楫之间,我之劲弓良马有不得骋者矣。” 高下指高低、优劣(用于比较双方的水平) 两个人的技术不分高下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