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古诗文:

 

古诗 寄寿四十二从父
朝代 明代
作者 沈九畴
释义

寄寿四十二从父原文

文章叔氏登坛早,雄心未销双鬓老。

日月长悬短布寒,山川自向衡门老。

衡门何处中散林,芙蓉江边绿雨深。

青棠孤馆才十尺,高台面面罗云岑。

儿昔与父同出处,骨肉相师亦相许。

大人落落营千秋,小儿卑卑干一举。

不然提携起末行,岂令当世徒张皇。

我思弘正之间迄今日,纷纷诸子谁升堂。

祗笑前人忘已拙,作色相矜开别辙。

可怜风雅直至今,父起布衣光烈烈。

怀中挟得三千首,都门贤达争驰骤。

未许名山副本藏,相如宁困临邛否。

诗词问答

问:寄寿四十二从父的作者是谁?答:沈九畴
问:寄寿四十二从父写于哪个朝代?答:明代
问:沈九畴的名句有哪些?答:沈九畴名句大全

注释

1. 出处:甬上耆旧诗卷十七

参考注释

文章

(1) 原指文辞,现指篇幅不很长而独立成篇的文字

你看了晨报上的那篇文章了么?

(2) 泛指著作

为文章。——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每为文章。

(3) 比喻曲折隐蔽的含义

话里有文章

(4) 事情;程序

照例文章总得做好

登坛

(1).登上坛场。古时会盟、祭祀、帝王即位、拜将,多设坛场,举行隆重的仪式。《三国志·魏志·臧洪传》:“昔 张景明 亲登坛喢血,奉辞奔走,卒使 韩牧 让印,主人得地。”《文选·陆倕<石阙铭>序》:“命旅致屯云之应,登坛有降火之祥。” 李善 注:“登坛,祭天也。”《文选·袁宏<三国名臣序赞>》:“然而杜门不用,登坛受讥。” 李善 注:“《江表传》曰:‘ 权 既即尊位,请会百官,归功 周瑜 ……’然登坛,即位之时也。”《后汉书·献帝纪》“皇帝逊位, 魏王 丕 称天子” 李贤 注引 晋 袁晔 《献帝春秋》:“乃为坛於 繁阳 故城, 魏王 登坛,受皇帝璽綬。”《晋书·谢安传》:“及 宋 受禪, 谢晦 谓 刘裕 曰:‘陛下应天受命,登坛日恨不得 谢益寿 奉璽紱。’”《史记·淮阴侯列传》 唐 司马贞 索隐述赞:“君臣一体,自古所难。相国深荐,策拜登坛。” 唐 皇甫曾 《送徐大夫赴南海》诗:“位重登坛后,恩深弄印时。”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抚兵》:“建牙吹角不闻喧,三十登坛众所尊。”

(2).走上讲台。 北周 庾信 《周大将军怀德公吴明彻墓志铭》:“始弘就馆之礼,即受登坛之策。” 唐 杜牧 《送太昱禅师》诗:“结社多高客,登坛尽小师。”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上·词采》:“ 阳明 登坛讲学,反復辨説良知二字。”

(3).借指某种事物开始出现。 鲁迅 《热风·随感录三十九》:“人格的平等,也是一种外来的旧理想;现在‘经验’既已登坛,自然株连着化为妄想。”

雄心

壮志;求胜之心

雄心勃勃

日月

(1) 生计;生活

舒心的日月

(2) 太阳和月亮

山川

山岳、江河

祖国壮丽的山川

何处

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中散

中散大夫的省称。 三国 魏 嵇康 曾任中散大夫,世以“中散”称之。 南朝 宋 颜延之 《五君咏·嵇中散》:“ 中散 不偶世,本自餐霞人。” 南朝 梁 江淹 《恨赋》:“及夫 中散 下狱,神气激扬,浊醪夕饮,素琴晨张。” 唐 杜甫 《赠比部萧郎中十兄》诗:“ 中散 山阳 锻, 愚公 野谷 村。” 清 孔尚任 《桃花扇·闹榭》:“ 龟年 喧笛管, 中散 闹筝琶。”

芙蓉

(1) 芙蓉花。中国的锦葵植物( Hibiscus mutabilis ),花美丽,白色或粉红色,在夜间变深红色

(2) 荷花的别名。睡莲科。多年生水生草木

青棠

亦称“ 青堂 ”。花木名。合欢的别称。 晋 崔豹 《古今注·问答释义》:“青堂,一名合懽,合懽则忘忿。” 宋 范成大 《行路难》诗:“赠君以丹棘忘忧草,青棠合欢之花。” 明 王志坚 《表异录》卷八:“欲人蠲忿赠青棠,青棠一名合欢。”

孤馆

孤寂的客舍。 唐 许浑 《瓜州留别李诩》诗:“孤馆宿时风带雨,远帆归处水连云。” 宋 秦观 《踏莎行》词:“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清 黄景仁 《春夜杂咏》:“轻阴积孤馆,枕簟流微凉。” 郁达夫 《客感寄某》诗之一:“一夜秋风兰蕙折,残星孤馆梦无成。”

高台

(1).高建楼台。《管子·小匡》:“昔先君 襄公 ,高臺广池,湛乐饮酒。”《左传·昭公二十年》:“其适遇淫君……高臺深池,撞鐘舞女,斩刈民力,输掠其聚,以成其违,不恤后人。”

(2).高的楼台。 晋 左思 《吴都赋》:“造 姑苏 之高臺,临四远而特建。” 明 王世贞 《登岱》诗:“ 轩辕黄帝 有高臺,鞭石千秋輦道开。”

(3).比喻京师。《文选·曹植<杂诗>之一》:“高臺多悲风,朝日照北林。” 李善 注引《新语》:“高臺,喻京师。”

(4).头之别称。 清 厉荃 《事物异名录·形貌·头》:“《黄庭经》:高臺通天临中野。”原注:“头为高臺。”

面面

每一方面;每个地方。 宋 范成大 《咏吴中二灯·琉璃球》:“迭晕重重见,分光面面呈。” 鲁迅 《集外集拾遗·关于知识阶级》:“假使做事要面面顾到,那就什么事都不能做了。”

云岑

云雾缭绕的山峰。高山。 晋 陶潜 《归鸟》诗:“翼翼归鸟,晨去于林。远之八表,近憇云岑。” 唐 杜甫 《过津口》诗:“和风引桂楫,春日涨云岑。” 元 张雨 《八声甘州·舟次垂虹寄玄洲许道民》词:“渺云岑天末,烟江雨外,犹认芳华。”

骨肉

(1) 身体

骨肉归复于土。——《礼记》

(2) 骨和肉

(3) 比喻至亲

亲生骨肉

骨肉关系

父母之于子也,子之于父母也,……此之谓骨肉之亲。——《吕氏春秋·精通》

恨透了秦始皇,说他无缘无故筑什么万里长城,害得人家骨肉分离。——《孟姜女》

相师

互相学习、仿效。 唐 韩愈 《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宋 苏轼 《上神宗皇帝书》:“好利之党,相师成风。” 清 薛福成 《西法为公共之理说》:“夫青出於蓝而胜於蓝……盖相师者未必无相胜之机。”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缺点可以改正,优点可以相师。”

旧指以相术供职或为业的人。《隋书·百官志》:“太卜署有卜师、相师……助教等员。” 唐 卢肇 《嘲游使君》诗:“莫道世人无 袁 许 ,客子由来是相师。”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一》:“上笑曰:‘大哥过虑, 阿瞒 自是相师。’”

相许

(1).谓愿许终身。 南朝 梁 沉约 《夜白紵》诗:“ 秦 筝 齐 瑟 燕 赵 女,一朝得意心相许。” 唐 顾况 《梁广画花歌》:“手把 梁生 画花看,凝嚬掩笑心相许。”

(2).泛指表示应允,允许。《东周列国志》第七三回:“公子之言是也。但 诸 ( 专诸 )有老母在堂,未敢以死相许。”

(3).赞许。 宋 王禹偁 《谪居感事》诗:“流辈多相许,时贤亦见推。” 陆嵩 《赠龚蓝生照琪大令》诗:“相逢一语感相许,便与深衷吐款款。”

大人

(1) 指在高位者,如王公贵族

(2) 对父母叔伯等长辈的敬称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父亲大人

(3) 成年人

大人小孩都可以来

(4) 身材长大的人

(5) 对老者、长者的敬称

(6) 德行高尚、志趣高远的人

落落

(1) 形容举止潇洒自然;豁达开朗 <落落大方>

(2) 形容跟别人合不来;孤独 <落落寡合>

(3) 堆积的样子

落落大满。——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千秋

(1) 千年

(2) 岁月久远

(3) 生日。敬辞,指人的寿辰

今日老祖宗千秋,奶奶生气,岂不惹人议论?——曹雪芹《红楼梦》

小儿

(1) 小孩子;小儿子

两小儿辩斗。——《列子·汤问》

(2) 又

两小儿笑曰。

最喜小儿无赖。——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谦称自己的儿子

卑卑

(1).奋勉貌。《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赞》:“ 申子 卑卑,施之于名实。” 裴骃 集解:“自勉励之意也。”

(2).平庸;微不足道。 唐 鲍溶 《子规》诗:“戚戚含至冤,卑卑忌羣势。” 明 方孝孺 《蜀三守赞》:“俗吏卑卑,仅图旦夕。孰能起之,俾辅邦国。”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霍筠》:“江湖之深, 岱华 之高,不能阻儿飞越,卑卑重城,庸足限乎?” 清 李渔 《闲情偶寄·种植·草木》:“菜果至贱之物,花亦卑卑不数之花。” 陈去病 《论戏剧之有益》:“矧乎藪无才盗,巷无才侠,卑卑票布,徒以收拾亡命,不足鼓动平民。”

一举

一次行动

一举歼灭来犯之敌

不然

(1)

不是这样,并非如此

其实不然

(2)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

不然,事情没有那样简单

(3)

否则,表转折,不这样做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情况

我得早点去,不然就赶不上大车了

(4)

否则

要去就别迟到,不然,就甭去了

提携

(1) 牵扶;携带

长者与之提携。——《礼记·曲礼》

及其堤决也,哭声盈耳,凫水走避,家人提携什器,相与掩面泪下,呼天而詈之。——康有为《大同书》

(2) 照顾;扶植

昔年洛阳社,贫贱相提携。—— 白居易《伤友》

七爷若有心提携她,我敢赌一个手指,说她会成当代女诗人!——沈从文《王谢子弟》

(3) 提拔

荷蒙提携

(4) 携手;合作

我已命 * 长此继续与你们提携。——孙中山《致苏联遗书》

(5) 指代小孩

伛偻提携。——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起末

(1).扮演角色。 元 石德玉 《紫云庭》第一折:“你覷波比及攛断那唱叫,先索打拍那精神。起末得便热闹,团掿得更滑熟。”

(2).前后经过,始末。《古今小说·史弘肇龙虎君臣会》:“ 符令公 问了起末,喝左右取长枷枷了。”

当世

(1) 当代

(2) 指地位显要的人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张皇

(1) 惊慌;慌张

神色张皇

(2) 夸大;显耀

描写失之张皇

(3) 猖狂;轻狂

我思

(1)

(2) 认为一个人的存在是由一个思想人这个事实来予以说明的哲学原理

(3) 自身或自我的理智活动

迄今

(1) 直至现在

(2) 持续到或迟至目前

迄今尚未完成这么多

(3) 至现时

人们迄今怀念着这些先辈

(4) 直到此时

她的态度迄今并无明显的转变

纷纷

(1) 多而杂乱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唐· 高适《别董大》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唐· 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 一个接一个地,接二连三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诸子

先秦时期各个学派的代表人物或他们的著作

诸子及经史。——明· 顾炎武《复庵记》

升堂

(1).登上厅堂。 唐 韩愈 《山石》诗:“昇堂坐阶新雨足,芭蕉叶大支子肥。”

(2).旧谓官吏登堂理事为“昇堂”。 清 翟灏 《通俗编·居处》:“《定命録》: 张文瓘 少时,曾有人相之云:‘当为相,然不得堂食。’及在此位,每昇堂欲食,即腹胀痛。按,凡州县临厅事,今皆谓之昇堂。”

(1).登上厅堂。《仪礼·乡射礼》:“皆由其阶,阶下揖,升堂揖。”《论语·乡党》:“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唐 顾况 《公子行》:“入门不肯自升堂,美人扶踏金阶月。” 清 叶廷琯 《鸥波渔话》卷六:“升堂拜遗像,入室读其书。”

(2).比喻学问技艺已入门。《论语·先进》:“子曰:‘ 由 也升堂矣,未入於室也。’”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仲尼 门徒,升堂者七十有二, 颜 氏居八人焉。”《云笈七籤》卷一百:“ 闕里 升堂之士,莫得而措辞云尔。” 清 王士禛 《绘川书院诗为汤荆岘侍讲赋》之一:“ 汤公 起 梁 宋 ,摄衣早升堂。” 郭沫若 《我的童年》第一篇:“不知道是我学舌学得太不象,还是我大哥仅学了半年的 日本 话还没有升堂,那样的一句话完全没有打响。”

(3).旧谓官吏登公堂审讯案件。《二刻拍案惊奇》卷二:“那 幽州 路总管 泰不华 正升堂理事,小道人随牌进府,递将状子上去。”《梼杌闲评》第三六回:“ 许显纯 叫下了软监,就将参本上道他侵挪十餘万钱粮的卷案做成。次日升堂,少不得恶狠狠的夹打一番。” 清 李渔 《奈何天·助边》:“来此已是宣抚衙门,不免在廊下站立一会,伺候他升堂便了。” 郭澄清 《大刀记》开篇三:“县衙的差役们……一齐放开那苍老低沉的嗓音大声嚎叫:‘大老爷升堂--!’最后这个‘堂’字,喊得长而且响。”

(4).见“ 升堂拜母 ”。

旧时官吏到公堂办公,谓之“陞堂”。 清 昭槤 《啸亭杂录·銮仪卫》:“仪犹相沿 明 制,凡冠军使等官之任,拜印陞堂,吏皂趋贺,悉如大部制,故其秩虽次领侍卫府,而威仪过之。”

前人

(1) 以前的人

满意地详细讲述这位诗人与他的前人的不同之处

(2) 具有共同遗产的早期的人,不一定能追溯到血缘关系

色相

(1) 色彩所呈现出来的质地面貌

我们可以从这块玉的色相上断定它是块好料

(2) 如日光通过三棱镜分解出的红、橙、黄、绿、青、紫六种色相

(3) 佛教指事物的形状外貌

无边色相,圆满光明

(4) 后来也指女子的姿色容貌

利用色相从事犯罪活动

可怜

(1) 值得怜悯

露出一副可怜相

(2) 数量少或质量坏得不值一提

可怜的家产

风雅

(1) 文雅。端庄的或高雅的,尤指外貌或举止端庄的或高雅的

举止风雅

(2) 《诗经》有《国风》、《大雅》、《小雅》等部分,后世用风雅泛指诗文方面的事

直至

直待;一直达到

布衣

(1) 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2) 平民百姓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有布衣毕昇。—— 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烈烈

(1).猛火炎炽貌。《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 郑玄 笺:“其威势如猛火之炎炽。” 宋 范仲淹 《水火不相入而相资赋》:“水以流而顺,火以明而盛……烈烈汤汤,曰阴曰阳。”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一:“风北来,礮火及茅苇,野燎焰天,乘势薄敌营,兵火俱烈烈。”

(2).鲜明灿烂貌。 三国 魏 曹植 《弃妇篇》:“丹华灼烈烈,璀璨有光荣。” 唐 牟融 《赠浙西李相公》诗:“长庚烈烈独遥天,盛世应知降謫仙。”《诗刊》1978年第3期:“成败百年战友情,丰碑酣笔丽于金。夜深无月非寂寞,烈烈繁星俱是君。”

(3).引申为显豁,显著。 宋 洪迈 《容斋随笔·论韩公文》:“属文意语天出,业 孔子 、 孟軻 而侈其文,焯焯烈烈,为 唐 之章。”

(4).功业、德行显赫貌。《汉书·韦贤传》:“明明天子,俊德烈烈。”《晋书·祖逖传赞》:“ 祖生 烈烈,夙怀奇节。扣楫中流,誓清凶孽。” 明 方孝孺 《春秋诸君子赞·公子友》:“烈烈 季子 ,不忝皇祖。”

(5).威武貌。《诗·小雅·黍苗》:“烈烈征师, 召伯 成之。” 郑玄 笺:“烈烈,威武貌。” 唐 柳宗元 《鼓吹铙歌·高昌》:“烈烈王者师,熊螭以为徒。” 清 钮琇 《觚賸续编·圣武成功诗》:“﹝ 康熙 丁丑﹞闰三月十三日,奏凯而旋,万骑駸駸,六师烈烈。”

(6).刚正貌;坚贞貌。 三国 蜀 诸葛亮 《心书·将器》:“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惜人飢寒,此万人之将。”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烈烈 王生 ,知死不挠,求仁不远,期在忠孝。” 清 褚人穫 《坚瓠首集·朱静庵》:“﹝其﹞《咏虞姬》云:‘贞魂化作原头草,不逐东风入 汉 郊。’词气烈烈。”

(7).高峻貌。《诗·小雅·蓼莪》:“ 南山 烈烈,飘风发发。” 毛 传:“烈烈然,至难也。” 胡承珙 后笺:“烈烈为山之高峻险阻之状,故《传》以为至难。”

(8).引申为雄伟貌。 太平天囯 洪仁玕 《干王洪宝制》:“堂堂中土,亘古制 匈奴 ,烈烈神州,岂今容胡狗?”

(9).忧伤貌。《诗·小雅·采薇》:“忧心烈烈,载飢载渴。” 郑玄 笺:“烈烈,忧貌。” 三国 魏 阮籍 《咏怀》之四七:“军旅令人悲,烈烈有哀情。”

(10).寒冷貌。《诗·小雅·四月》:“冬日烈烈,飘风发发。” 郑玄 笺:“烈烈,犹栗烈也。” 汉 王粲 《赠蔡子笃》诗:“烈烈冬日,肃肃凄风。”

(11).象声词。 三国 魏 曹植 《七哀诗》:“北风行萧萧,烈烈入吾耳。” 南朝 宋 谢惠连 《捣衣》诗:“肃肃莎鸡羽,烈烈寒螿啼。” 唐 皮日休 《霍山赋》:“有泉烈烈,其来如决。”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狐妾》:“言已,大笑,烈烈如鴞鸣。”

三千

(1).《书·吕刑》:“墨罚之属千,劓罚之属千,剕罚之属五百,宫罚之属三百,大辟之罚二百。五刑之属三千。”后因以“三千”指古代所有的刑罚。《三国志·魏志·陈群传》:“夫三千之属,虽未可悉復,若斯数者,时之所患,宜先施用。”《晋书·谢尚传》:“夫无后之罪,三千所不过。”《南史·孔琳之传》:“若三千行於叔世,必有踊贵之尤,此五帝不相循法,肉刑不可悉復者也。”

(2).泛言数目之多。 三国 魏 陈琳 《饮马长城窟行》:“长城何连连,连连三千里。” 唐 李白 《秋浦歌》之十五:“白髮三千丈,缘愁似箇长。”

(3).指三千大千世界。 南朝 宋 谢灵运 《与诸道人辨宗论》:“三世长於百年,三千广於 赤县 ;四部多於户口,七宝妙於石沙。”

都门

(1).京都城门。《汉书·王莽传下》:“兵从 宣平城门 入,民间所谓 都门 也。” 颜师古 注:“ 长安 城东出北头第一门。” 唐 韩愈 《丰陵行》诗:“羽卫煌煌一百里,晓出都门葬天子。” 宋 柳永 《雨霖铃》词:“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2).都中里门。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规箴》:“ 元皇帝 时,廷尉 张闓 在小市居,私作都门,早闭晚开。羣小患之。”

(3).借指京都。 元 揭傒斯 《送宋少府之官长洲》诗:“白髮 长洲 尉,都门万里船。” 清 顾炎武 《送王文学丽正归新安》诗:“两年相遇都门道,只有 王生 是故人。”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崔秀才》:“忽有 崔元素 者,投一刺, 刘 接见。询其邦族,曰:‘ 山东 临胊 秀才也,游都门二十年矣。’”

贤达

贤能通达之人;有才德、声望的人

争驰

竞相奔驰。 唐 常建 《古兴》诗:“将军死重围, 汉 卒犹争驰。” 唐 吕岩 《沁园春》词:“造化争驰,虎龙 * ,进火功夫牛斗危。” 宋 梅尧臣 《腊日出猎因游梅山兰若》诗:“我与二三骑,争驰孤戍旁。”

副本

(1) 从著作,文件原件或正本复制的本子

(2) 著作原稿以外的誊录本

相如

相同;相类。《墨子·备城门》:“﹝门﹞广八尺,为之两相如。” 孙诒让 间诂:“谓门左右两扇同度。”《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田田相如。” 李贤 注:“相如,言地皆沃美相类也。”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第一出:“总祗道,男和女,不相如。难道真个俺巾幗辈便於时无补。”

随便看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

 

Copyright © 2000-2024 Suppus.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1/14 11:00: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