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六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陈渊 |
释义 | 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六原文小舟适久雨,疏篷常自蔽。 形留一席间,心与天地际。 逝者不可作,遗编等蝉蜕。 一念无古今,千载若符契。 诗词问答问:越州道中杂诗十三首·其六的作者是谁?答:陈渊 注释1. 押霁韵 参考注释自蔽自行掩蔽。谓为自己的成见所囿,无视客观实际。《汉书·艺文志》:“安其所习,毁所不见,终以自蔽。”《魏书·高祖纪上》:“使朝有不讳之音,野无自蔽之响。” 清 戴震 《答郑丈用牧书》:“其得於学,不以人蔽己,不以己自蔽,不为一时之名,亦不期后世之名。” 一席(1).一张坐卧之席。《仪礼·乡饮酒礼》:“公升如宾,礼辞一席,使一人去之。” 郑玄 注:“辞一席,谦自同於大夫。” 贾公彦 疏:“辞一席,谦自同於大夫者,大夫再重,公三重,故辞去一席,同於大夫再重。” 唐 韩愈 《祭河南张员外文》:“夜息 南山 ,同卧一席。” 宋 周密 《齐东野语·子固类元章》:“东西薄游必挟所有以自随。一舟横陈,仅留一席为偃息之地。” (2).一桌饭菜或酒席。《宋史·孝义传·陈兢》:“每食必群坐广堂,未成人者别为一席。” 许地山 《在费总理底客厅里》:“掌灯的时候到了, 费总理 底客厅里安排着一席酒,是为日间参观工厂的 黄先生 预备的。” (3).一阵;一番。 宋 范成大 《放舟风复不顺,再泊马当,戏题两绝》之一:“无才解赋珠帘雨,谁肯相赊一席风。”《儒林外史》第十三回:“一席话,説得 蘧公孙 如梦方醒。” 庞瑞垠 《我们还会相逢》:“我不能不承认,一席肺腑之言,使得我们长期隔膜的心重新贴近了。” (4).指一个职位。 丁西林 《压迫》:“敝公司拟聘书记一席,现已聘定,所有亲友寄来荐书,恕不一一作复,特此声明。” 心与以心相许。《文选·枚乘<七发>》:“杂裾垂髾,目窕心与。” 刘良 注:“心与,心相许也。” 唐 裴度 《蜀丞相诸葛武侯祠堂碑铭》序:“故 州平 心与, 元直 神交。” 天地(1) 天和地。指自然界和社会 天地山川。——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地之闻。——清· 黄宗羲《原君》 天地之大 震动天地。——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比喻人们活动的范围 (3) 指天地之间,自然界 天地之精也。——《吕氏春秋·慎行论》 天地百法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又 天地调剂之法也。 天地不能生人。 天地之所以养人也。 不可(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遗编(1).指前人留下的著作。《旧唐书·章怀太子贤传》:“往圣遗编,咸穷壼奥。” 宋 苏辙 《寄题蒲传正学士阆中藏书阁》诗:“更把遗编观得失,君家旧物岂须猜。” 明 黄哲 《过梁昭明太子墓》诗:“遗编軼正雅,旷代殊徽音。” 清 杜濬 《咏史得谢皋》:“所以 晞髮翁 ,遗编灿星斗。” (2).指散佚的典籍。 唐 卢照邻 《乐府杂诗序》:“通儒作相,徵博士於诸侯;中使驱车,访遗编於四海。” 清 戴名世 《<天籁集>序》:“顷余有志於先朝文献,欲勒为一书,所至輒访求遗编,颇畧具。” (3).释卷;放下书籍。 明 袁宏道 《送叶使君还朝序》:“虽纷庞业杂之中,而幽閒自得,手不遗编。” 蝉蜕(1) 幼蝉化为成蝉时所脱下的皮,可入药 (2) 比喻从…摆脱或脱离出来 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一念(1).一动念间;一个念头。 南朝 梁 沉约 《却出东西门行》:“一念起关山,千里顾兵窟。” 唐 陈鸿 《长恨歌传》:“由此一念,又不得居此,復堕下界。” 宋 陆游 《自规》诗:“忿慾俱生一念中,圣贤亦本与人同。”《儿女英雄传》第三六回:“你可晓得一念不违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会暗中呵护,一念背了天理人情,天地鬼神也会立刻不容。” (2).佛家语。指极短促的时间。《仁王般若波罗蜜经·观空品》:“九十刹那为一念。” 北魏 昙鸾 《无量寿经优婆提舍愿生偈注》卷上:“六十刹那为一念。”《翻译名义集·时分》:“一念中有九十刹那。” 古今古代和现代 古今差异 千载千年。形容岁月长久。《汉书·王莽传上》:“於是羣臣乃盛陈‘ 莽 功德致 周 成 白雉之瑞,千载同符’。” 唐 韩愈 《歧山下》诗:“自从 公旦 死,千载閟其光。” 清 昭槤 《啸亭杂录·三年丧》:“惟我 纯皇 孝挚性成,力阻浮议,使千载之陋,更於一旦。” 符契(1).犹符节。《韩非子·主道》:“符契之所合,赏罚之所生也。” 晋 袁宏 《三国名臣序赞》:“君臣相体,若合符契。” 宋 司马光 《谢始平公以近诗一卷赐示》诗:“圣贤会合若符契,坐致四海登熙隆。”参见“ 符节 ”。 (2).符券契约一类文书的统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市朝徵信,则有符契券疏。” 唐 白行简 《李娃传》:“其二肆长相谓曰:‘我欲各閲所佣之器於 天门街 ,以较优劣,不胜者罚直五万,以备酒饌之用,可乎?’二肆许诺,乃邀立符契,署以保证,然后閲之。” 章炳麟 《驳中国用万国新语说》:“ 汉 世制詔三王,其册书犹真草兼具,岂况符契笺奏之书日不暇给,则何取端书分隶?” (3).符合。 宋 洪迈 《夷坚丙志·生肉劝酒》:“千里影嚮,符契若是,异哉!异哉!” 明 谢肇淛 《五杂俎·地部一》:“ 太祖 之封 燕王 ,与 文皇 之定都於 燕 ,其远见皆相符契矣。” 汤用彤 《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第一分第四章:“其所言歷歷与正史相符契。”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