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题远山平林图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王炎 |
释义 | 题远山平林图原文山色微茫疑有无,木叶半脱殊萧疏。云根更著数椽屋,此屋当有幽人居。 墨妙逼真乃如此,毕竟非真惟近似。 何如屐齿饱经行,是处溪山皆画笥。 还君图画吾且归,家在江南依翠微。 诗词问答问:题远山平林图的作者是谁?答:王炎 参考注释山色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微茫迷漫而模糊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月色微茫 有无亦作“ 有亡 ”。1.有或无。《文选·司马相如<子虚赋>》:“臣 楚国 之鄙人也,幸得宿卫,十有餘年,时从出游,游於后园,览於有无,然犹未能徧覩也。” 李善 注:“览於有无,谓或有所见,或復无也。” 汉 扬雄 《羽猎赋》:“驰弋乎神明之囿,览观乎羣臣之有亡。” 唐 贾岛 《送僧》诗:“言归文字外,意出有无间。”《水浒传》第三九回:“这个不难,只取牢城营文册一查,便见有无。” (2).指家计的丰或薄。《礼记·檀弓上》:“ 子游 问丧具。夫子曰:‘称家之有亡。’ 子游 曰:‘有亡恶乎齐?’” 陆德明 释文:“有亡……一音无。” 孔颖达 疏:“亡,无也。言各随其家计丰薄有无也。”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张公神道碑》:“﹝公﹞復常好施,与宗族同其有亡。”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城中人每年各按照家中有无,到天王庙去杀猪,宰羊,磔狗,献鸡,献鱼,求神保佑五谷的繁殖,六畜的兴旺,儿女的长成,以及作疾病婚丧的禳解。” (3).指有馀与不足。《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烝民乃粒,万邦作乂。” 孙星衍 疏:“有为有餘,无为不足也。”按,《文选·王融<永明九年策秀才文>之四》引作“有亡”。 唐 韩愈 《原道》:“为之贾以通其有无。” 宋 苏轼 《过云龙山人张天骥》诗:“墟里通有无,垣墙任摧倒。” 沉从文 《从文自传·我所生长的地方》:“商人各负担了花纱同货物,洒脱的向深山中村庄走去,同平民作有无交易,谋取什一之利。” (4).所有。 唐 韩愈 《处士卢君墓志铭》:“其弟 浑 ,以家有无,葬以车一乘於 龙门山 先人兆。” 宋 曾巩 《故太常博士吴君墓碣》:“其丧父也,以家之有无葬,故葬不缓。” (5).古代哲学范畴。有,指事物的存在,有“有形、有名、实有”等义;无,指事物的不存在,有“无形、无名、虚无”等义。《老子》:“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论说》:“次及 宋岱 、 郭象 ,鋭思於几神之区; 夷甫 、 裴頠 ,交辨於有无之域:并独步当时,流声后代。” 木叶树叶。《楚辞·九歌·湘夫人》:“嫋嫋兮秋风, 洞庭 波兮木叶下。”《晋书·儒林传·董景道》:“ 永平 中,知天下将乱,隐于 商洛山 ,衣木叶,食树果。” 唐 骆宾王 《冒雨寻菊序》:“泛兰英於户牖,座接鸡谈;下木叶於中池,厨烹野雁。” 元 萨都剌 《芙蓉曲》:“鲤鱼吹浪 江 波白,霜落 洞庭 飞木叶。”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水蚕》:“吾乡山蚕食椒、椿、檞、柘诸木叶而成茧。” 徐迟 《“不过,好日子哪天有?”》一:“这自己的房子,处在一个山坡上,入夜以后,淹没在墨绿的木叶中。” 萧疏(1) 凄凉的,孤寂的 白云飞雨过南山,碧落萧疏春色闲。——《封神演义》 (2) 清冷疏散;稀稀落落的 瓠叶转萧疏。——杜甫《除架》 云根(1).深山云起之处。 晋 张协 《杂诗》之十:“云根临八极,雨足洒四溟。” 唐 杜甫 《题忠州龙兴寺所居院壁》诗:“ 忠州 三峡内,井邑聚云根。” 仇兆鳌 注:“ 张协 诗‘云根临八极’注:五岳之云触石出者,云之根也。” 元 马致远 《黄粱梦》第一折:“醉归去松阴满身,泠然风韵,铁笛声吹断云根。” (2).山石。 宋 梅尧臣 《次韵答吴长文内翰遗石器》:“山工日斵器,殊匪事樵牧。掘地取云根,剖坚如剖玉。” 傅尃 《瘗鹤铭》诗:“墨痕斑驳蘚花溼,云根割取如人立。” (3).道院僧寺。为云游僧道歇脚之处,故称。 南朝 宋 谢灵运 《山居赋》:“愒曾臺兮陟云根,坐涧下兮越风穴。” 唐 司空图 《上陌梯寺怀旧僧》诗之一:“云根禪客居,皆説旧吾庐。” 幽人(1).幽隐之人;隐士。《易·履》:“履道坦坦,幽人贞吉。” 孔颖达 疏:“幽人贞吉者,既无险难,故在幽隐之人守正得吉。”《后汉书·逸民传序》:“ 光武 侧席幽人,求之若不及。” 清 顾炎武 《与胡处士庭访北齐碑》诗:“策杖向郊坰,幽人在巖户。” (2).指幽居之士。 宋 苏轼 《定惠院寓居月夜偶出》诗:“幽人无事不出门,偶逐东风转良夜。” 墨妙(1).精妙的文章。 南朝 梁 江淹 《别赋》:“虽 渊 云 之墨妙, 严 乐 之笔精……谁能摹暂离之状,写永诀之情者乎?” 唐 陈子昂 《为乔补阙庆武成殿表》:“臣所恨才非墨妙,思乏笔精;不能赞扬休祚,歌咏圣德。” (2).精妙的书法。 唐 鲁收 《怀素上人草书歌》:“吾观文士多利用,笔精墨妙诚堪重;身上艺能无不通,就中草圣最天纵。” 明 刘若愚 《酌中志·见闻琐事杂记》:“﹝ 王进德 ﹞弹琴读书,或展古人墨妙,临写不释手。” 清 赵翼 《题肃本淳化帖》诗:“所嫌腕弱但涂蚓,敢詡墨妙堪笼鹅。” (3).精妙的绘画。 唐 岑参 《刘相公中书江山画障》诗:“相府徵墨妙,挥毫天地穷;始知丹青笔,能夺造化功。” 宋 黄庭坚 《送顾子敦赴河东》诗之三:“ 虎头 墨妙能频寄,马乳蒲萄不待求。” 逼真(1) 非常像实物 那是俱疑似,须知两逼真。——韩愈《春雪间早梅》 这张画画得很逼真 (2) 真切 听得逼真 如此(1) 这样,那样;像指出的或提出的方式或方法这样或那样 如此则荆吴之势强——《资治通鉴》 理当如此 (2) 达到这个程度或达到这个范围 劳苦而功高如此。——《史记·项羽本纪》 (3) 这样的 两座城市发展的状况是如此相同 毕竟(1) 终归;终究;到底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亚洲毕竟是原料丰富的大陆 (2) 坚持 卜良毕竟要说明, 赵尼姑便附耳低言。——《初刻拍案惊奇》 近似相像而不相同 彼此近似的两个人 何如(1) 如何,怎么样 今日之事何如。——《史记·项羽本纪》 诚好恶何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2) 用反问的语气表示胜过或不如 与其强攻,何如智取 屐齿(1).屐底的齿。《晋书·王述传》:“鸡子圆转不止,便下牀以屐齿踏之,又不得。” 唐 独孤及 《山中春思》诗:“花落没屐齿,风动羣不香。” 宋 司马光 《和范景仁谢寄西游行记》之二:“缘苔躡蔓知多少,千里归来屐齿苍。” 清 赵翼 《哭王述庵侍郎》诗:“ 蒲褐山房 緑树阴,中有两人屐齿迹。” (2).指足迹;游踪。 宋 张孝祥 《水龙吟·过浯溪》词:“漫郎宅里,中兴碑下,应留屐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四:“国初 常熟 多画师。有 黄鼎 者,足跡半天下……故所作多离奇俶诡,为古人屐齿所不到。” (3).指履声,脚步声。 明 王世贞 《曾太学携酒见访作》诗:“花宫寂无事,屐齿破高眠。” 清 吴伟业 《九峰草堂歌》:“屐齿俄闻到 茂先 ,一坐倾靡再张饮。” 经行佛教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 雁荡经行云漠漠。——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是处(1).到处;处处。《南齐书·虞玩之传》:“填街溢巷,是处皆然。”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 陈毅 《六国之行》诗:“风雷驱大地,是处有亲朋。” (2).犹言紧要关头。《水浒传》第十三回:“将臺上忽的一声锣响, 杨志 和 索超 斗到是处,各自要争功,那里肯回马。” 画笥(1).装画儿的方形竹器。 宋 陆游 《发书画还故山戏书》诗:“昨日遣画笥,今日发书簏。空斋惟一牀,窗影乱风竹。” (2).借指可作绘画题材的事物。 宋 苏轼 《石氏画苑记》:“见人物皆吾画笥也,所不见者独鬼神耳。” 宋 王炎 《题远山平林图》诗:“何如屐齿饱经行,是处溪山皆画笥。” 宋 德洪 《题橘洲图》:“予家於 湘 西,开门则渔汀断岸不呼而登几案间,盖 湘 西皆吾画笥。” 图画(1) (2) 绘画 (3) 用线条、色彩描绘出来的形象(如油画、素描或版画) (4) 比喻壮丽的江山 (5) 生动的描写或形象的描绘 (6) 谋划 江南(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翠的山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毛 * 《答友人》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