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自然子夏德甫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何梦桂 |
释义 | 送自然子夏德甫原文子以自然名,诘我自然理。至理本无言,有言已非是。 畏隹时怒号,厉风从何起。 晚得复怒生,春雨果谁使。 使然与不然,万化谁与纪。 君诘我不知,不如两忘已。 君苟未忘言,请问柱下史。 诗词问答问:送自然子夏德甫的作者是谁?答:何梦桂 参考注释自然(1) 宇宙万物;宇宙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总和,即整个物质世界,自然界 改造自然 自然之理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择于自然。——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2) (3) 属于或关于自然界的、存在于或产生于自然界的、非人为的 自然现象 自然之验。——《史记·货殖列传》 (4) 不勉强,不拘束,不呆板 他的动作很自然 复得返自然。(指无拘无束的田园生活)。——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自然蛾眉。——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不经人力干预而自由发展 听其自然 (6) 当然 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鲁迅《朝花夕拾》 我自犹我咱。 宋 刘子翚 《满庭芳·桂花》词:“我自寒灰槁木,凝神处,不觉重酣。”《水浒传》第七二回:“那人道:‘我自姓 王 。’” 清 谭嗣同 《狱中题壁》诗:“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 崑崙 。” 理本至治的根本。 唐 白居易 《采诗以补察时政策》:“圣王酌人之言,补己之过,所以立理本,导化源也。” 唐 韦展 《日月如合璧赋》:“天垂象兮至明,历为功兮可久,重之斯实理本,轻之则为乱首。” 有言(1).有名言,有善言。《论语·宪问》:“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孟子·离娄上》:“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 杨伯峻 注:“有言,意为有善言。” (2).泛指有话。如:有言在先。 非是(1).谓不正当的事。《管子·明法解》:“国无明法,则百姓轻为非是。” (2).以非为是。《荀子·修身》:“非是是非谓之愚。” 杨倞 注:“以非为是,以是为非,则谓之愚。” (3).不正常,意外。 (4).不当;有过错。《汉书·外戚传下·定陶丁姬》:“臣前奏请葬 丁姬 復故,非是。” 唐 韩愈 《送侯参谋赴河中幕》诗:“侵官固非是,妄作谴可惩。” 畏隹高峻貌。 怒号大声号叫 冬天,北风怒号 厉风(1).大风;烈风。《庄子·齐物论》:“泠风则小和,飘风则大和,厉风济,则众窍为虚。” 成玄英 疏:“厉,大也,烈也。” 唐 慧皎 《高僧传·犍陀勒》:“ 勒 令执袈裟角,唯闻厉风之响,不復觉倦,须臾至寺。” 明 沉德符 《野获编·禨祥·郊坛大风》:“次晨厉风震荡,从官辟易,至不能成礼而罢。”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故其平生,如狂涛,如厉风,举一切伪饰陋习,悉与荡涤。” (2).指西北风。《吕氏春秋·有始》:“西北曰厉风。” (3).喻以高尚的行为激励影响。《隶释·汉孝廉柳敏碑》:“君清节俭约,厉风子孙。” 即疠风。中医病名,麻风病。《素问·风论》“癘者,有荣气热胕,其气不清,故使其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风寒客於脉而不去,名曰癘风,或名曰寒热” 唐 王冰 注:“始为寒热,热成曰厉风。” 何起谓起于何因。 汉 王充 《论衡·谢短》:“ 秦 何起而燔‘五经’?何感而坑儒生?” 怒生蓬勃生长。《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瞿秋白 《饿乡纪程》十六:“他国新林中的鲜芽受不足春之热力,又何从怒生呢?” 春雨(1).春天的雨。《庄子·外物》:“春雨日时,草木怒生。” 唐 方干 《水墨松石》诗:“垂地寒云吞大漠,过 江 春雨入全 吴 。” 明 刘基 《春雨》诗:“春雨和风细细来,园林取次发枯荄。” (2).用以比喻恩泽。 明 无名氏 《鸣凤记·林遇夏舟》:“幸天恩同沾春雨,最堪悲,又分襟云山两处暌违。” (3).曲名。 苏曼殊 《本事诗》:“《春雨》楼头尺八簫,何时归看 浙江 潮。”自注:“《春雨》,曲名。” 使然使其如此;使它变得这样。《韩诗外传》卷十:“王不见夫 江 南之树乎?名橘树之 江 北,则化为枳。何则?地土使然尔。” 宋 王安石 《秋枝如残人》诗:“岁行谁使然,好杀岂天意。”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诗有音节清脆,如雪竹冰丝,非人间凡响,皆由天性使然,非关学问。” 孙犁 《秀露集·悼念李季同志》:“这不足为怪,是有很多原因,也可以说是有很多条件使然的。” 不然(1) 不是这样,并非如此 其实不然 (2) 用在句子开头,表示否定对方的话 不然,事情没有那样简单 (3) 否则,表转折,不这样做就会出现相反的结果或情况 我得早点去,不然就赶不上大车了 (4) 否则 要去就别迟到,不然,就甭去了 万化(1).万事万物;大自然。《申鉴·政体》:“恕者仁之术也,正者义之要也,至哉,此谓道根,万化存焉尔。”《汉书·京房传》:“ 房 对曰:‘古帝王以功举贤,则万化成,瑞应著。’” 颜师古 注:“万化,万机之事,施教化者也。一曰万物之类也。” 唐 柳宗元 《始得西山宴游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清 曾国藩 《复刘霞仙中丞书》:“妃匹有篤恭之德,乃足以奉神灵而理万化。” (2).各种变化。《庄子·大宗师》:“人之形者,万化而未始有极也。” 唐 白居易 《叹老》诗之一:“万化成於渐,渐衰看不觉。” 明 王世贞 《艺苑卮言》卷三:“语虽合璧,意若贯珠,非书穷五车,笔含万化,未足云也。” 不知是指对于某种事物不清楚和不理解,和知道的意思相反。不如表示前面提到的人或事物比不上后面所说的 天时不如地利。——《孟子·公孙丑下》 自以为不如。——《战国策·齐策》 两忘(1).两者一起忘记。《庄子·大宗师》:“与其誉 尧 而非 桀 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唐 白居易 《分司洛中多暇数与诸客宴游醉后狂吟偶成十韵》:“性与时相远,身将世两忘。” 元 倪瓒 《听袁员外弹琴》诗:“两忘絃与手,流泉松吹声。” (2).特指物我、身世两者一起忘记。《艺文类聚》卷五七引 南朝 梁武帝 《连珠》:“是以弘道归於兼济,至德由乎两忘。” 唐 骆宾王 《在江南赠宋五之问》诗:“揆拙迷三雀,劳生昧两忘。” 忘言(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请问(1) 敬辞,表示请教询问 请问这个字怎么念 (2) 口气较重,表讯问 请问,你对他真正了解吗? 柱下史(1). 周 秦 官名,即 汉 以后的御史。因其常侍立殿柱之下,故名。《史记·张丞相列传》:“而 张苍 乃自 秦 时为柱下史,明习天下图书计籍。” 司马贞 索隐:“ 周 秦 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恆在殿柱之下。” (2).为御史的代称。 唐 李白 《赠宣城赵太守悦》诗:“公为柱下史,脱绣归田园。” (3).指老子。参见“ 柱下 ”。 (4).星名。《晋书·天文志上》:“极东一星,曰柱下史,主记过,左右史,此之象也。”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