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山居诗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释延寿 |
释义 | 山居诗原文触目堪嗟失路人,坦然王道却迷津。井籐梗上存余命,石火光中保幻身。 任老岂知头顶白,忘缘谁觉世闲春。 容颜枯槁元非病,亭沼消疏不是贫。 诗词问答问:山居诗的作者是谁?答:释延寿 参考注释触目(1) 容易被看到 大平原最为触目的特点是没有树 (2) 目光接触到 触目惊心 失路(1).迷失道路。《韩非子·解老》:“使失路者而肯听习问知,即不成迷也。” 唐 方干 《初归镜中寄陈端公》诗:“云岛採茶常失路,雪龕中酒不关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秀姑》:“小人失路,茫茫无所之。” (2).指放弃正道。《楚辞·九章·惜诵》:“欲横奔而失路兮,坚志而不忍。” (3).喻不得志。 汉 扬雄 《解嘲》:“当涂者升青云,失路者委沟渠。” 唐 钱起 《送邬三落第还乡》诗:“十年失路谁知己,千里思亲独远归。” 清 郑燮 《雍正十年杭州韬光庵中寄舍弟墨》:“而一二失路名家,落魄贵胄,借祖宗以欺人,述先代而自大。” 坦然(1) 坦白,心安 神情坦然 (2) 平直广阔的样子 王道(1) 古时指以仁义统治天下的政策 (2) 利害;严厉 迷津找不到渡口,多指使人迷惘的境界 此即迷津也,深有万丈,遥亘千里。——《红楼梦》 余命(1).保命。《孙子·九地》:“吾士无餘财,非恶货也;无餘命,非恶寿也。” (2).幸存的性命。《淮南子·主术训》:“譬犹雀之见鸇而鼠之遇狸也,亦必无餘命矣。” 唐 元稹 《诲侄等书》:“不幸餘命不殞,重戴冠缨,常誓効死君前,扬名后代,殁以谢先人於地下耳。” 宋 沉辽 《秦穰侯就封图赞》:“ 范雎 何人,簀中餘命,不烦半策,夺我樽柄。” (3).残年;未尽的性命。《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吾老寡,岂復多惜餘命邪?但伤先帝遗意不遂,社稷颠覆为痛耳。” 晋 向秀 《思旧赋》:“昔 李斯 之受罪兮,叹黄犬而长吟。悼 嵇生 之永辞兮,顾日影而弹琴。託运遇於领会兮,寄餘命於寸阴。” 火光(1) 火焰发出的光 火光冲天 (2) 明亮而微微摇曳的火焰 中保(1).居中作保之人。《说岳全传》第一回:“﹝师父﹞逼他写卖 华山 文契,却是 小青龙 柴世荣 、 饿虎星 郑子明 做中保。”《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二十回:“我们好在当面交易,用不着中保,此刻就可以立了契约。” (2).谓居中作保。 吴祖光 《闯江湖》第三幕:“中保人是我。” 幻身佛教语。肉身;形骸。谓身躯由地、水、火、风假合而成,无实如幻,故曰幻身。《圆觉经》卷上:“彼之众生,幻身灭故,幻心亦灭。” 唐 清江 《早春寄崔少府》诗:“宇宙成遗物,光阴促幻身。” 元 谷子敬 《城南柳》第四折:“恰纔杀了的是他的幻身。他是 瑶池 仙种,已入长生不老之乡。” 头顶头盖或头的最顶部 容颜容貌 玄微依其言服之,果然容颜转少,如三十许人。——《醒世恒言》 枯槁(1) 干枯;枯萎 今夫徙树者,失其阴阳之性,则莫不枯槁。——《淮南子·原道训》 (2) 憔悴 形容枯槁。——《楚辞·渔父》 消疏见“ 消疎 ”。 不是(1) 错误;过失 是吾不是处。——清·林觉民《与妻书》 (2) 否定判断 现在不是讲话的时候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