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岁除登岝崿山精舍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高翥 |
释义 | 岁除登岝崿山精舍原文萧寺经行无尽情,倚阑长是眼增明。溪因宿雨十分急,山为凝寒一味清。 竹外飞花随晚秋,树头幽鸟试春声。 重来又是明年事,临出门犹款款行。 诗词问答问:岁除登岝崿山精舍的作者是谁?答:高翥 参考注释萧寺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中:“ 梁武帝 造寺,令 萧子云 飞白大书‘萧’字,至今一‘萧’字存焉。”后因称佛寺为萧寺。 唐 李贺 《马》诗之十九:“萧寺驮经马,元从 竺国 来。”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楔子:“可正是人值残春 蒲郡 东,门掩重关萧寺中。”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鲁公女》:“ 招远 张于旦 ,性疎狂不覊,读书萧寺。” 经行佛教徒因养身散除郁闷,旋回往返于一定之地叫“经行” 雁荡经行云漠漠。—— 宋· 沈括《梦溪笔谈》 无尽无穷尽的 无尽的水源 倚阑见“ 倚栏 ”。 长是时常;老是。 宋 欧阳修 《望江南》词:“纔伴游蜂来小院,又随飞絮过东墻,长是为花忙。” 宋 姜夔 《清波引》词:“新诗漫与,好风景长是暗度。”《初刻拍案惊奇》卷六:“那秀才在大人家处馆读书,长是半年不回来。” 宿雨(1).夜雨;经夜的雨水。 隋 江总 《诒孔中丞奂》诗:“初晴原野开,宿雨润条枚。” 明 吴本泰 《西湖竹枝词》:“宿雨半收晴不稳,恼人最是鵓鳩啼。” 刘半农 《回声》诗:“微风吹动了树上的宿雨,冷冰冰的向他头上滴着。” (2).久雨;多日连续下雨。《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十六回:“我同 述农 走到江边一看,是夜宿雨初晴,一轮明月东方升起,照得那浩荡江波,犹如金蛇万道一般。” 胡怀深 《暮春野行》诗:“宿雨昨宵霽,万木浄如洗。” 十分(1) 很,甚,非常,极其 十分高兴 十分难过 (2) 达到极端的程度 十分惊恐 (3) 总是;老是 十分在衙门中也不方便。——《 * 》 (4) 十全十美;十足 看那妇人,虽无十分的容貌,也有些动人的颜色。——《水浒传》 凝寒严寒。《文选·刘桢<赠从弟>诗之二》:“岂不罹凝寒,松栢有本性。” 李善 注:“凝,严也。”《礼记·月令》“孟春之月……其音角” 唐 孔颖达 疏:“冬时凝寒之气在於地上,水又清轻,羽既稟其寒气,又象水声,故其数少。” 宋 曾巩 《降龙》诗:“凝寒堕指热侵骨,一宴百盏倾金壶。”《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九:“其时天气凝寒,注汤沃面过了,将残汤倾去,还有倾不了的,多少留些在盆内。过了一夜,凝结成冰。” 一味(1) 盲目,不顾客观条件 一味蛮干 (2) 单纯地 先生何故一味推脱 飞花(1).落花飘飞。 唐 韩翃 《寒食》诗:“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 (2).飘飞的落花。 明 顾大典 《青衫记·茶客娶兴》:“你掩泪含羞辞别去,似飞花逐水悠悠,萧萧孤影向谁投。” (3).比喻飘飞的雪花。 宋 苏辙 《上元前雪三绝句》之一:“不管上元灯火夜,飞花处处作春寒。” (4).纺织时飞散的棉花纤维。 晚秋(1) 秋季的末期;深秋 (2) 指晚秋作物 树头树干以上的部分。 唐 韩偓 《残春旅舍》诗:“树头蜂抱花鬚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宋 梅尧臣 《和公仪龙图小桃花》:“三分春色一分休,始见桃花着树头。” 宋 杨万里 《病中感秋》诗:“病中一别祇三秋,况见西风在树头。” 春声春天的声响。如春水流响、春芽坼裂和禽鸟鸣啭等。 唐 元稹 《和乐天早春见寄》:“雨香云淡觉微和,谁送春声入棹歌?萱近北堂穿土早,柳偏东面受风多。” 宋 苏轼 《春帖子词·夫人阁二》:“细雨晓风柔,春声入御沟。” 潘漠华 《牧生和他的笛》:“他又能仿吹鹧鸪布谷的春声。” 重来(1).再来;复来。 晋 陶潜 《杂诗》之一:“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宋 秦观 《望海潮·洛阳怀古》词:“兰苑未空,行人渐老,重来事事堪嗟。” 刘大白 《丁宁·春雪》:“让寒飙卷将冻雨,重来称霸。” (2). 汉 乐曲名。《宋书·乐志一》:“ 章帝 元和 二年,宗庙乐……加宗庙食举《重来》、《上陵》二曲,合八典为上陵食举。”《宋书·乐志一》:“ 汉 太乐食举十三曲:一曰《鹿鸣》,二曰《重来》。” 明年今年的下一年 越明年。——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明年复攻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明年陵降。——《汉书·李广苏建传》 出门(1) 离家外出或远行 (2) 〈方〉∶出嫁 款款(1) 诚恳;忠实 (2) 慢慢地 款款而行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