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水调歌头·送家兄礼吉赴合肥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王士祯 |
释义 | 原文南国清明节,折柳送行人。 汀洲满眼香草,斜日奈何春。 西望清流关外,千里庐阳山色,碧玉竞嶙峋。 明日摇鞭去,暮雨宿何村。 濡须坞,肥水戍,几移军。 紫髯已远,八公草木怨咸秦。 转眼兴亡六代,残劫依稀半局,凭吊足伤神。 莺老春归矣,莫怨又离群。 诗词问答问:《水调歌头·送家兄礼吉赴合肥》的作者是谁?答:王士祯 注释1. 押词韵第六部 参考注释南国祖国的南部 清明节中国汉族等民族的传统节日。在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这一天,民间有上坟扫墓、插柳、踏青、春游等活动。 折柳(1).折取柳枝。语出《三辅黄图·桥》:“ 霸桥 在 长安 东,跨水作桥。 汉 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后多用为赠别或送别之词。 唐 权德舆 《送陆太祝》诗:“新知折柳赠,旧侣乘篮送。” 明 陈汝元 《金莲记·郊遇》:“暗怜衣带,不胜折柳之怀。” (2).古乐曲名。《折杨柳》曲的省称。多用以惜别怀远。《文苑英华》卷一二六引 南朝 梁元帝 《玄览赋》:“已寤歌於《折柳》,復行吟而《採莲》。” 唐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诗:“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唐 袁郊 《甘泽谣·许云封》:“《折柳》传情,悲 玉关 之戍客。” 姚鵷鶵 《王建章挽诗》:“《阳关》《折柳》凄迷别,行卷题诗醉醒间。”参见“ 折杨柳 ”。 (3).《诗·齐风·东方未明》:“折柳樊圃,狂夫瞿瞿。” 毛 传:“柳,柔脆之木;樊,藩也。折柳以为藩,无益於禁矣。”后因以“折柳”代指篱笆。比喻最脆弱的防守设备。 晋 葛洪 《抱朴子·讥惑》:“大 楚 带甲百万,而有振槁之脆;强 秦 殽 函 袭嶮,而无折柳之固。” 送行(1) 送人启程远行 到机场送行 (2) 饯行 设宴为他送行 汀洲水中小洲 满眼(1).充满视野。 晋 陶潜 《祭程氏妹文》:“寻念平昔,触事未远,书疏犹存,遗孤满眼。” 唐 杜甫 《千秋节有感》诗之二:“ 桂江 流向北,满眼送波涛。” 清 张养重 《汀州道中》诗:“可怜满眼崎嶇路,惟有青猿伴客愁。” 周而复 《上海的早晨》第一部三:“母女两个从来没有去过 上海 ,一下了北火车站,满眼尽是高楼大厦,几乎遮去了半个天。” (2).犹言一心一意。《水浒传》第八一回:“ 宋江 等满眼只望太尉来招安。若得恩相早晚於天子前题奏此事,则 梁山泊 十万之众,皆感大恩!”《警世通言·小夫人金钱赠年少》:“娘如今六十已上年纪,自从没了你爷,便满眼只看你,若是你做出事来,老身靠谁?” (3).充满眼球。 曹禺 《雷雨》第三幕:“ 鲁贵 坐在左边一张破靠椅上,喝得醉醺醺的,满眼红丝,像个猴子,望着 侍萍 打着噎。” 香草栽培用于烹调的一种芳香草本植物 斜日傍晚时西斜的太阳。 南朝 梁简文帝 《纳凉》诗:“斜日晚駸駸,池塘生半阴。” 宋 王安石 《杏花》诗:“独有杏花如唤客,倚墻斜日数枝红。” 清 纳兰性德 《南乡子》词:“飞絮晚悠颺,斜日波纹映画梁。” 鲁迅 《集外集拾遗补编·戛剑生杂记》:“行人於斜日将堕之时……涕不可仰。” 奈何(1) 怎么办 无可奈何 (2) 如何 奈何不礼 不予我城奈何。——《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为之奈何。——《史记·项羽本纪》 (3) 又 且为之奈何。 奈何取之尽锱铢。(锱铢(zīzhū ),古代重量单位,一铢等于二十四分之一两,六铢为一锱,喻微小。)—— 唐· 杜牧《阿房宫赋》 奈何饮于酒肆。——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4) 惩治;对付 等我慢慢的奈何他 清流(1).清澈的流水。《汉书·补乐志》:“ 郑 卫 之声兴则淫辟之化流,而欲黎庶敦朴家给,犹浊其源而求其清流,岂不难哉!” 晋 左思 《吴都赋》:“树以青槐,亘以緑水,玄荫耽耽,清流亹亹。” 宋 苏轼 《和子由闻子瞻将如终南太平宫溪堂书》:“譬如倦行客,中路逢清流。”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四·内江石壁鱼》:“后破之,乃有一鱼跃出,其中泓然清流也。”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 环溪 的清流禾稼,也曾托我的奇思遐想。” (2).喻指德行高洁负有名望的士大夫。《三国志·魏志·桓阶陈羣等传评》:“ 陈羣 动仗名义,有清流雅望。” 宋 欧阳修 《朋党论》:“ 唐 之晚年,渐起朋党之论,及 昭宗 时,尽杀朝之名士,或投之 黄河 ,曰:‘此辈清流,可投浊流。’而 唐 遂亡矣。” 清 顾炎武 《梓潼篇赠李中孚》:“读书通大义,立志冠清流。” 李大钊 《混充牌号》:“社会上有一二清流学者,很得大众的信仰。” (3).晚 清 统治阶级内部的一个政治派别的名称。他们评议时政,上疏言事,弹劾大臣,指斥宦官,对外反对列强蚕食,对内主张整饬纪纲。 中 法 战争前后,清流繁衍为前后两辈。前清流奉军机大臣 李鸿藻 为魁首,后清流以户部尚书 翁同龢 为支柱。 光绪帝 亲政后,他们以拥帝相标榜,称为帝党,以别于当权的后党。 (4).比喻政治清明。《后汉书·杨震传》:“臣伏惟陛下以边境未寧,躬自菲薄,宫殿垣屋倾倚,枝柱而已,无所兴造,欲令远近咸知政化之清流, 商邑 之翼翼也。” 关外指山海关以东或嘉峪关以西一带地区 千里指千里马 先王之千里。——《吕氏春秋·察今》 山色山的景色。 唐 岑参 《宿岐州北郭严给事别业》诗:“郭外山色溟,主人林馆秋。” 宋 欧阳修 《朝中措·平山堂》词:“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叶圣陶 《从西安到兰州》:“一会儿出了隧道,又看见窗外的天光山色。” 碧玉一种不透明隐晶质石英,常见有几种颜色(如红色、褐色、绿色、黄色) 嶙峋(1) 形容山石峻峭、重叠 岭巆嶙峋,洞无涯兮。——《汉书·扬雄传》 海之波澜,山之嶙峋。——司空图《诗品》 怪石嶙峋 (2) 形容人消瘦或刚直有骨气 瘦骨嶙峋 明日明天 明日复明日 明日去。——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明日徐公来。——《战国策·齐策》 明日造朝。——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摇鞭挥动马鞭。多谓远行。 唐 方干 《送吴彦融赴举》诗:“ 西陵 柳路摇鞭尽, 北固 潮程掛席飞。” 宋 柳永 《引驾行》词:“望花村、路隐映,摇鞭时过长亭。” 清 唐孙华 《送宫恕堂北上》诗:“闻君西笑且摇鞭,灰洞炎尘方崛堁。” 郁达夫 《己未出都口占》:“ 芦沟 立马怕摇鞭,默看城南尺五天。” 暮雨傍晚的雨。 宋 柳永 《八声甘州》词:“对萧萧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许地山 《空山灵雨·爱底痛苦》:“暮雨要来,带着愁容的云片,急急飞避。” 濡须坞堡坞名。《三国志·吴志·吴主传》:“﹝ 建安 ﹞十六年, 权 徙治 秣陵 。明年,城 石头 ,改 秣陵 为 建业 。闻 曹公 将来侵,作 濡须坞 。” 清 钱谦益 《刑部尚书沉公神道碑》:“仿 曹操 之开 芍陂 , 孙权 之立 濡须坞 以足餉。” 肥水(1).水名。即 淝水 。在今 安徽省 。源出 合肥市 西北 将军岭 ,为今 东肥河 和 南肥河 的总称。 东肥河 又称 金城河 ,西北流经 寿县 入 淮 ; 南肥河 古名 施水 ,俗称 金斗河 ,东南流经 合肥市 入 巢湖 。 肥水 两岸自古即为用兵之地, 三国 魏 将 满宠 战败 孙权 , 东晋 谢玄 大破 苻坚 ,皆在此。见《三国志·魏志·满宠传》、《晋书·谢玄传》。 宋 张孝祥 《水调歌头·和庞佑父》词:“忆当年, 周 与 谢 ,富春秋…… 赤壁 磯头落照, 肥水 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 (2).含有肥料的水。 元 王祯 《农书》卷三:“以厨栈之下深阔凿一池,细甃使不渗洩,每舂米,则聚礱糠穀壳及腐草败叶,沤渍其中,以收涤器肥水。” 清 李渔 《奈何天·形变》:“这样臭身子,那里被他薰得过。不如走了开去,等他自家好洗。桶内香汤易倒,盆中臭气难闻。少停出卖肥水,只要一钱一斤。” 清 陈淏子 《花镜·浇灌得宜法》:“早宜肥水浇根,晚宜清水洒叶。” 江苏省 常熟市 水产养殖场科学实验小组《掌握规律养好鱼苗》:“肥水中有足够的气气和浮游生物,适应鱼苗生长,鱼苗就长得快。” (3).犹油水。指不正当的额外收入。《水浒后传》第九回:“ 丁自燮 思量守制在家,终不比做官银子来得容易,清淡不过,想在渔船上寻些肥水。” 方志敏 《可爱的中国·狱中纪实》:“现在看守所内囚人们之死,‘外花钱’虽不多,却也惹起看守们的眼红,他们曾向所长提议,要自己来办理这件事,以免肥水落到外人田。” 移军转移军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盗贼至州, 杲 惧,移军 上元 。” 明 李景福 《送黄波民移居白下》诗:“风尘须避地,听説又移军。” 八公(1). 汉 淮南王 刘安 门客,有 苏非 、 李尚 、 左吴 、 田由 、 雷被 、 毛被 、 伍被 、 晋昌 八人,称“八公”。他们奉 刘安 之招,和诸儒 大山 、 小山 相与论说,著《淮南子》。见 汉 高诱 《〈淮南子注〉序》。《史记·淮南王传》“阴结宾客” 司马贞 索隐引《淮南要略》, 田由 作 陈由 , 毛被 作 毛周 。 魏 、 晋 以来,《神仙传》、《录异记》等道家著作以 刘安 好方技,遂附会八公为神仙。 唐 王维 《赠焦道士》诗:“海上游三岛, 淮南 预八公。” 唐 王维 《赠焦道士》诗:“海上游三岛, 淮南 预八公。” (2). 晋武帝 时,以 司马孚 、 郑冲 、 王祥 、 司马望 、 何曾 、 荀顗 、 石苞 、 陈骞 为八公。见《晋书·职官志序》。 (3). 北魏 明元帝 时置八大人官,世号“八公”。《魏书·官氏志》:“ 神瑞 元年春,置八大人官,大人下置三属官,总理万机,故世号八公云。” 草木(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咸秦(1).指 秦 都城 咸阳 。 唐 人多借指 长安 。 唐 白居易 《醉后走笔酬刘五主簿长句之赠》:“出门可怜惟一身,弊裘瘦马入 咸秦 。” 唐 罗隐 《上霅川裴郎中》诗:“贵提金印出 咸秦 ,瀟洒江城两度春。” (2).指 秦朝 。 唐 胡曾 《青门》诗:“ 汉皇 提剑灭 咸秦 ,亡国诸侯尽是臣。” 转眼转动眼珠子的功夫。形容时光飞逝 人生易老,转眼百年 转眼成人。——清· 林觉民《与妻书》 兴亡兴盛与衰亡 六代(1).指 黄帝 、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晋书·乐志上》:“ 周 始二《南》,《风》兼六代。昔 黄帝 作《云门》, 尧 作《咸池》, 舜 作《大韶》, 禹 作《大夏》, 殷 作《大濩》, 周 作《大武》,所谓因前王之礼,设俯仰之容,和顺积中,英华发外。” 南朝 梁 任昉 《天监三年策秀才文》之一:“因六代之乐,宫判始辨。” 章炳麟 《文学说例》:“虽然,六代之乐,今尽崩阤。” (2).指 唐 、 虞 、 夏 、 殷 、 周 、 汉 。《资治通鉴·魏明帝景初元年》:“然歷六代而考绩之法不著,关七圣而课试之文不垂。” 胡三省 注:“六代, 唐 、 虞 、 夏 、 商 、 周 、 汉 。” (3).指 夏 、 殷 、 周 、 秦 、 汉 、 魏 。 三国 魏 曹冏 有《六代论》,论 夏 、 殷 、 周 、 秦 、 汉 、 魏 兴衰之由。文见《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论》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南齐书·高祖十二王传论》:“若夫六代之兴亡, 曹冏 论之当矣。” (4).指 三国 吴 、 东晋 和 南朝 之 宋 、 齐 、 梁 、 陈 。 唐 李白 《留别金陵诸公》诗:“六代更霸王,遗跡见都城。” 宋 贺铸 《水调歌头·台城游》词:“南国本萧洒,六代浸豪奢。” 清 顾炎武 《赠邬处士继思》诗:“筇穿 北固 雪,艇迷 京口 烟。六代江山好,愁来恣搜讨。” 鲁迅 《无题》诗之一:“六代綺罗成旧梦, 石头城 上月如钩。” 依稀含糊不清地,不明确地 依稀掩映。——清· 林觉民《与妻书》 凭吊面对遗迹、坟墓等怀念 巴丘终命处,凭吊欲伤情。——《三国演义》 伤神(1) 耗损精神 做这事真够伤神的 (2) 伤心 黯然伤神 春归(1).春天来临。 唐 李白 《宫中行乐词》之四:“玉树春归日,金宫乐事多。” 唐 李山甫 《贺邢州卢员外》诗:“春归凤沼恩波暖,晓入鸳行瑞气寒。” 唐 滕迈 《春色满皇州》诗:“蔼蔼復悠悠,春归十二楼。” (2).春去;春尽。 唐 白居易 《送春》诗:“三月三十日,春归日復暮。” 宋 黄庭坚 《清平乐》词之一:“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 宋 辛弃疾 《杏花天·无题》词:“有多少、鶯愁蝶怨;甚梦里、春归不管。” (3).春时回来。 唐 李白 《南流夜郎寄内》诗:“北雁春归看欲尽,南来不得 豫章 书。” 唐 李嘉祐 《送张惟俭秀才入举》诗:“春归定得意,花送到东中。” 离群(1) 离开同伴;心性内向 他没有离群或冷漠的性格 (2) 倾向于避免社交 自绝于社会的离群的男人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