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雨(闰七月十六日)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雨(闰七月十六日)原文卓午朗晴天,山云兴倏然。 十朝欣霁好,二寸渥膏便。 荞菜晚田润,林峦夕照妍。 锤峰升魄早,应惜闰秋圆。 诗词问答问:雨(闰七月十六日)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五言律诗 押先韵 出处:御制诗五集卷二十六 2. 闰七月十六日 参考注释卓午正午。 唐 李白 《戏赠杜甫》诗:“ 饭颗山 头逢 杜甫 ,头戴笠子日卓午。” 元 无名氏 《昊天塔》第二折:“今日时当卓午,家中必然有人寄书信来。” 清 龚自珍 《伪鼎行》:“卓午不受日,当夜不受月与星。” 陈毅 《枣园曲》:“先生雅量多风趣,常巾履萧然酣睡,直过卓午。” 晴天天空中没有云或云很少 云兴(1).云起。《诗·曹风·候人》“薈兮蔚兮,南山朝隮” 毛 传:“薈、蔚,云兴貌。” 南朝 陈后主 《五言画堂良夜履长在节歌管赋诗迾筵命酒十韵成篇》:“云兴四山霾,风动万籟答。” 唐 韦应物 《答刘西曹》诗:“篇翰如云兴, 京洛 颇优游。” 宋 陆游 《舟中》诗:“云兴山叠见,海近地势坼。” (2).趁时奋起。 晋 陆机 《辨亡论上》:“于时云兴之将带州,飇起之师跨邑。” 晋 陆机 《汉高祖功臣颂》:“奋臂云兴,腾跡虎噬。” 倏然亦作“倐然”。1.迅疾貌。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八:“﹝青衣小儿﹞乃发声而泣,倐然不见。” 宋 梅尧臣 《师厚明日归南阳夜坐有怀》诗:“半夜出户望,参毕已正中;倐然变阴黑,烈烈鸣窗风。”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三:“又或夜静月明,梢人见有物若巨木,偃卧沙际,方报告惊諦,则倐然入水。” 冰心 《我的朋友的母亲》:“她的面色倏然苍白了,连忙回身邀我进到内屋去。” (2).形容轻微的声音。 骆宾基 《寂寞》一:“夜里,我得见星斗永恒无变的陈列;得听落叶坠地的倏然声。” 晚田指秋季作物。《醒世姻缘传》第二七回:“此后便就一点雨也不下,直旱到六月二十以后方才下了雨,哄得人都种上了晚田。” 林峦(1).树林与峰峦。泛指山林。 南朝 齐 孔稚珪 《北山移文》:“望林峦而有失,顾草木而如丧。” 唐 王昌龄 《山行入泾州》诗:“林峦信回惑,白日落何处。” 宋 朱熹 《休庵》诗:“别岭有精庐,林峦亦幽絶。” 明 皇甫冲 《维摩寺雨坐》诗:“林峦忽不见,但闻山涧响。” 清 汪懋麟 《送劳书升之任黔中》诗:“风景怜殊俗,林峦想故关。” (2).指隐居的地方。 唐 李白 《赠参寥子》诗:“长揖不受官,拂衣归林峦。” 夕照傍晚的阳光 升魄升起的月亮。 唐 孟郊 《石淙》诗之九:“頽阳落何处?昇魄衔疎岭。” 谓人死将葬之际,举柩升车上,行祖祭礼,以祈死者魂魄升天。《文选·颜延之<宋文皇帝元皇后哀策文>》:“戒凉在肂,杪秋即穸。霜夜流唱,晓月升魄。” 李善 注:“升魄,祖载也。” 吕延济 注:“升魄,神灵升天也。” 闰秋指闰九月。 唐 白居易 《闰九月九日独饮》诗:“偶遇闰秋重九日,东篱独酌一陶然。”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