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点窜张照书联语二句因口占促成 |
朝代 | 清代 |
作者 | 乾隆 |
释义 | 原文侍臣联句犹粘壁,前席无端略忆初。 似此精神能永注,谓他赵董或难如。 两言即景未详孰,五字返躬因易予。 四海有民皆视子,一年无日不看书。 诗词问答问:《点窜张照书联语二句因口占促成》的作者是谁?答:乾隆 注释1. 七言律诗 押鱼韵 出处:御制诗四集卷九十一 2. 每省照书如甫就墨潘未乾此精神所注非赵董所能也 参考注释侍臣皇帝左右的近臣 昔先皇颁僧保所货西洋珠于侍臣,某得八焉。——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联句旧时做诗的一种方式,每人或多人各做一句或数句,相联成篇。多用于宴席及朋友间酬应 前席《史记·商君列传》:“ 卫鞅 復见 孝公 。公与语,不自知厀之前於席也。”后以“前席”谓欲更接近而移坐向前。《汉书·贾谊传》:“ 文帝 思 贾谊 ,徵之。至,入见,上方受釐,坐 宣室 ,上因感鬼神事而问鬼神之本。 谊 具道所以然之故。至夜半, 文帝 前席。” 唐 李商隐 《贾生》诗:“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清 唐才常 《侠客篇》:“前席以置词,恨血斑云罍。” 无端(1) 没来由;没道理 无端滋事 (2) 品性不端正 无端贱婢 (3) 没有尽头 精神(1) 指意识、思维、神志等 精神为之。——汉· 王充《论衡·订鬼篇》 (2) 又 俱用精神。 精神复旧。——《聊斋志异·促织》 (3) 指内容的实质所在;主要的意义 译者没有体会原文的精神 (4) 活力;精力 精神饱满 (5) 活跃;有生气 那孩子大大的眼睛很精神 (6) 意志 不挠之精神。——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牺牲精神。 赵董元 时书画家 赵孟頫 和 明 时书法家 董其昌 的并称。 易宗夔 《新世说·巧艺》:“ 右军 人品非不高,然不善学之必遗其神而得其粗,是为妍皮裹痴骨, 赵 董 诸人皆是观。” 两言三言两语。谓少量几句话。《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从之利害,两言而决耳。今日出而言从,日中不决,何也?” 即景(1) 就眼前的景物 即景生情 (2) 就眼前的景物即兴创作的作品 即景诗 未详不知道或了解得不仔细 死因未详 五字(1).五个字。多指诗文中五字句。《汉书·艺文志》:“説五字之文,至於二三万言。”《南史·陆厥传》:“ 约 等文皆用宫商……五字之中,音韵悉异,两句之内,角徵不同。” (2). 晋 郭颁 《魏晋世语》:“ 司马景王 命中书郎 虞松 作表,再呈不可,意令 松 更定之,经时竭思不能改,心有忧色…… 会 ( 钟会 )取草视,为定五字。 松 悦服,以呈 景王 。 景王 曰:‘不当尔耶?’ 松 曰:‘ 钟会 也。’王曰:‘如此可大用,真王佐才也。’”后因以“五字”指好的表章。 唐 沉佺期 《同韦舍人早朝》诗:“一经传旧德,五字擢英材。” (3).泛指表章。 唐 常袞 《谢除知制诰表》:“得以文墨侍於轩墀,五字非工,四年侍罪。” (4).指五言诗。 五代 齐己 《秋夕书怀》诗:“平生乐道心常切,五字逢人价合高。” 金 元好问 《论诗》诗之二九:“池塘春草 谢 家春,万古千秋五字新。” 明 王鏊 《震泽长语·文章》:“ 唐 人用一生心於五字,故能巧夺天工。” 返躬反过来对自己。 清 吴趼人 《杂说》:“汝等男子,每以女子之小足为玩具,盍一返躬为之,而亲尝其痛苦哉!”《清史稿·仁宗纪》:“当今大患,惟在因循怠玩,虽经再三誥诫,舌敝笔秃,终不足以动诸臣之听,朕惟返躬修省耳。” 清 陈天华 《今日岂分省界之日耶》:“ 湘 人如不知返躬自愧,徒欲怨人,则危险有不可言者。” 四海(1) 指全国各地 四海为家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三国志·诸葛亮传》 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2) 指世界各地 放之四海而皆准 (3) 豪放、豁达 老牛说:“真是大手笔,四海得很” 无日(1) 没有一天;表示时间不间断 无日不思念故土和亲人 (2) 不日;不久 亡无日矣。——《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祸至无日矣。——《资治通鉴》 无日而非可死。——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吾村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祸至无日 看书读书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