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梅使君守横浦擒寇闵雨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刘黻 |
释义 | 梅使君守横浦擒寇闵雨原文猛虎久负嵎,吞噬草木痏。流毒烈赣吉,一呼蜂蝟起。 老天福黔黎,雪村镇梅垒。 指授讨捕略,前驱谢张李。 火箭穷其巢,推算捷如驶。 露布星火驰,余狞悉披靡。 大暑炽焚惔,心芗焫一缕。 甘泽随车至,咸曰雪村雨。 人事天道协除恶乃天才臻媺。 洞落洗腥秽,生意从此始。 鸡豚醉秋社,老农自相语。 生长子复孙,一饭不安匕。 南人今不反,合爪鲤城主。 愿缓除书来,德风遍田里。 诗词问答问:梅使君守横浦擒寇闵雨的作者是谁?答:刘黻 参考注释猛虎即老虎 猛虎下山 负嵎见“ 负隅 ”。 吞噬(1) 吞吃;吞咽。整个地吞下去 只有当一个物体在水中静止不动的时候,鲨鱼才会吞噬它 (2) 吞没 阿米巴用它的伪足吞噬红血球 草木(1).指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易·坤》:“天地变化,草木蕃。” 唐 韩愈 《送李愿归盘谷序》:“ 太行 之阳有 盘谷 , 盘谷 之閒,泉甘而土肥,草木藂茂,居民鲜少。” 明 刘基 《<悦茂堂诗>序》:“故人不得其性则痛,鸟兽不得其性则瘏,草木不得其性则萎以枯。” (2).指荒野。《韩非子·说疑》:“此十二人者,或伏死於窟穴,或槁死於草木,或飢饿於山谷,或沉溺於水泉。” (3).比喻卑贱。多用作自谦之词。 唐 陈子昂 《谏刑书》:“臣草木微品,天恩降休,伏刻肌骨,不敢忘捨。” 宋 苏轼 《笏记》之一:“徒倾艸木之心,莫报乾坤之施。” 毒烈(1).毒性剧烈。《埤雅·释虫》:“蝮蛇怒时毒在头尾,螫手则断手,螫足则断足,蛇之尤毒烈者也。” (2).强烈,猛烈。 臧克家 《自己的写照》诗:“不怕毒烈的太阳,雨衣做了篷帆,船面上扎不住寂寞,这船串起了那船的歌。” 一呼(1).一声呼唤。《庄子·山木》:“一呼而不闻,再呼而不闻,於是三呼邪?则必以恶声随之。”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 专诸 方与人鬭,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其妻一呼即还。” (2).一声怒吼。《淮南子·缪称训》:“勇士一呼,三军皆辟。”《晋书·蔡裔传》:“ 蔡裔 者,有勇气,声若雷震。尝有二偷入室, 裔 拊牀一呼,而盗俱陨。” (3).一声号召。 汉 司马迁 《报任安书》:“然 陵 一呼劳军,士无不起。”《隋书·裴蕴传》:“ 玄感 一呼而从者十万。”《宣和遗事》后集:“ 方腊 一呼,四境响应。” 鲁迅 《摩罗诗力说》:“动吭一呼,闻者兴起。” 老天老天爷 老天没长眼 黔黎百姓 愿黔黎其谁听,惟请死而获可。——潘岳《西征赋》 村镇乡村和小市镇 指授(1).指导;传授。 汉 班固 《 * 通·三教》:“立三教以相指授。” 唐 韩愈 《送水陆运使韩侍御归所治序》:“相原隰之宜,指授方法,故连二岁大熟。”《古今小说·张道陵七试赵昇》:“真人见 昇 长 二人道心坚固,乃将生平所得秘诀,细细指授。” 鲁迅 《呐喊·阿Q正传》:“ 阿Q 本来也是正人,我们虽然不知道他曾蒙什么明师指授过,但对于‘男女之大防’却历来非常严。” (2).犹指示。《新唐书·李吉甫传》:“又请自往招 元济 ,苟逆志不悛,得指授羣帅俘贼以献天子。” 明 陈子龙 《伤春》诗之二:“詔书频指授,使者日倥傯。” 讨捕搜捕。《后汉书·何敞传》:“奉宪之吏,莫适讨捕,踪迹不显,主名不立。” 宋 宋祁 《乞减税札子》:“盗贼既广,讨捕必严,兵盗相拏,邦国深患。” 明 沉德符 《野获编·邢部·矐仇人目》:“诈称 西粤 所遣讨捕逃伍者,縶执 舜宾 ,鋃鐺发解。” 前驱(1) 前导 一箭毙其前驱 (2) 先头部队;先锋 三千为前驱。——《资治通鉴·唐纪》 前驱清道。 以二千五百人为前驱 (3) 引导事物发展的先行者 革命前驱 火箭由装有易燃混合物的壳体组成的装置,燃烧生成的气体向后排出,从而产生反作用力把它发射到空中。用于 * 或者爆破弹,或者作为发射装置(如发射救生索或者捕鲸鱼叉) 连放火箭。——《广东军务记》 火箭频发。 炮火火箭纷纷打射。 推算(1) (2) 推演计算 照出版的年月推算起来 (3) 如∶所谓对命运的测算 瞎子推算了一阵 露布(1).不缄封的文书。亦谓公布文书。《东观汉记·李云传》:“ 白马 令 李云 素刚,忧国,乃露布上书。” 三国 魏 曹操 《让县自明本志令》:“人有劝 术 ( 袁术 )使遂即帝位,露布天下。” 宋 法常 《渔父词》词:“此事《楞严》尝露布,梅华雪月交光处。” 清 刘献廷 《广阳杂记》卷四:“﹝ 查如龙 ﹞为血书一通上 平西 ( 平西王 吴三桂 )……令一童子于王府上之。其意欲露布此书于人,胁王以不得不从之势。” (2).军旅文书。(1)征讨的檄文。《三国志·魏志·王肃传》“ 明 帝 时,大司农 弘农 董遇 等” 裴松之 注引 三国 魏 鱼豢 《魏略》:“后 马超 反, 超 劫 洪 ( 贾洪 ),将诣 华阴 ,使作露布。 洪 不获已,为作之。司徒 钟繇 在东,识其文曰:‘此 贾洪 作也。’”按, 清 赵翼 《陔馀丛考·露布》:“自 贾洪 作此讨 曹操 后,遂专用于军事。”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文学》:“ 桓宣武 ( 桓温 )北征, 袁虎 ( 袁宏 )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 袁 倚马前令作,手不輟笔,俄得七纸,殊可观。” 清 陈梦雷 《赠秘书觉道弘五十韵》:“露布降封豕,琱戈扫孽鲸。”(2)告捷文书。《周书·吕思礼传》:“ 沙苑 之捷,命为露布,食顷便成。” 唐 封演 《封氏闻见记·露布》:“露布,捷书之别名也。诸军破贼,则以帛书建诸竿上,兵部谓之露布。” 明 张四维 《双烈记·从征》:“捷书不必通家信,露布先须达帝京。” 陈玉树 《乙酉春有感》诗:“瘴海珠江驰露布,金戈铁马逐天骄。” (3).泛指布告、通告之类。 三国 魏 曹操 《表论田畴功》:“又使部曲持臣露布,出诱胡众。”《资治通鉴·唐懿宗咸通九年》:“ 庞勛 自谓无敌於天下,作露布,散示诸寨及乡村。” 王蒙 《歌神》五:“大街上贴出了通缉‘现行反革命分子’ 艾克兰穆 的露布,露布右上方还有他的一寸半身照。” 星火(1) 由远处大火飞来的火星或余烬点着的火 (2) 流星一瞬即逝的光,比喻迫切、紧急 那灯刚一亮,就又像星火一样泯灭了 披靡(1) (2) 随风散乱地倒下 应风披靡,吐芳扬烈。——司马相如《上林赋》 (3) 溃散 婉贞挥刀奋斫,所当无不披靡。——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大暑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每年7月23日前后,我国大部分地区这时候最热 甘泽(1).甘雨。《后汉书·循吏传·孟尝》:“昔 东海 孝妇,感天致旱, 于公 一言,甘泽时降。” 唐 杜甫 《遣兴》诗之三:“丰年孰云迟,甘泽不在早。” 仇兆鳌 注引《荆楚岁时记》:“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武王伐纣平话》卷中:“浓云密布,甘泽如倾。” (2).甘遂的别名。见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六·甘遂》。 随车见“ 随车致雨 ”。 人事(1) 指人世间的事 人事沧桑 人事不可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人事调动 (3) 人情事理 不懂人事 (4) 人的意识的对象 不省人事 (5) 人力能做到的事 尽人事 (6) 馈赠的礼物 送人事 天道自然规律 天道变化。——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天才天赋的才能;卓绝的创造力、想象力;天然的资质 他有艺术天才 少有的幸运的天才如居里夫妇、达尔文、牛顿 腥秽腥气、污秽 腥秽难闻的死鱼 生意(1) 商业经营;买卖或往来 成立了一个做建材生意的公司 (2) 指经商的店铺 好几个城市都有他们的生意 (3) 工作;活儿。也泛指职业 这件生意倒还轻省。——《红楼梦》 (4) 生机 春天的大地生意盎然 它只是毫无生意的,懒惰的,郁闷的躺着。——《猫》 从此(1) 从那个时候起 王大伯从此负担更重了 (2) 从那个地方起或从那个时候起 鸡豚(1).鸡和猪。古时农家所养禽畜。《孟子·梁惠王上》:“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 唐 刘禹锡 《武陵书怀五十韵》:“来忧御魑魅,归愿牧鸡豚。” 明 谢谠 《四喜记·寻乐江村》:“鸡豚早秋敛,盆醪自酣。” (2).指平民之家的微贱琐事。语出《礼记·大学》:“畜马乘,不察於鸡豚;伐冰之家,不畜牛羊。” 郑玄 注:“畜马乘,谓以士初试为大夫也。伐冰之家,卿大夫以上……鸡豚牛羊,民之所畜养以为利者也。” 明 唐寅 《上吴天官书》:“ 寅 夙遭哀閔,室无强亲,计盐米,图婚嫁,察鸡豚,持门户。”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其讲官学士,左经右史,鲜有志温饱,察鸡豚。” 秋社(1).古代秋季祭祀土神的日子。 唐 元稹 《有鸟二十章》诗之十一:“春风吹送廊廡间,秋社驱将嵌孔里。” 宋 陈元靓 《岁时广记·二社日》:“《统天万年历》曰:立春后五戊为春社,立秋后五戊为秋社。” 宋 陆游 《秋夜感遇》诗之二:“牲酒赛秋社,簫鼓迎新婚。” 明 高启 《江村乐》诗之四:“秋社未开緑醖,夜炊初碓红粇。” (2).近代南社诸人为纪念 秋瑾 在 西湖 结集的诗社。 柳亚子 《浙游杂诗》之二三:“秋雨秋风访秋社, 秋心楼 上望 西湖 。” 老农年老的农民;从事农业生产长久而经验丰富的农民 自相相互。《后汉书·党锢传·范滂》:“君为人臣,不惟忠国,而造部党,自相褒举,评论朝廷,虚构无端,诸所谋结,并欲何为?”《二刻拍案惊奇》卷四:“两承差自相商议了一回道:‘除非如此如此。’” 明 徐弘祖 《徐霞客游记·游黄山日记》:“诸峯自相掩蔽,不能一目尽也。” (1).亲自察看。《三国志·吴志·薛综传》:“自臣昔客始至之时, 珠崖 除州县嫁聚,皆须八月引户,人民集会之时,男女自相可适,乃为夫妻,父母不能止。” (2).佛教语。指事物各自外现的形象特征。与“共相”相对。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物﹞无毕同,故有自相;无毕异,故有共相。” 章炳麟 《国故论衡·明见》:“浮屠之言曰:从一青计之,以是青为自相,以凡青为共相,青同也。以凡青为自相,以赤、白、黄、紫为共相,显色同也。以显色为自相,以声、香、味、触为共相,色聚同也。”参见“ 共相 ”。 生长(1) 在一定的生活条件下生物体体积和重量逐渐增加、由小到大的过程 小鸡生长很快 (2) 出生和成长;产生和增长 生长在山区的孩子 小明生长在北京 一饭(1).一餐饭。《公羊传·昭公十九年》:“ 乐正子春 之视疾也,復加一饭则脱然愈,復损一饭则脱然愈。” 唐 杜甫 《解闷》诗之五:“一饭未曾留俗客,数篇今见古人诗。” (2).以喻微小的利益或恩惠。 宋 叶适 《周君南仲墓志铭》:“常以世道兴废为己重负,一饭不顾私,忧时如家,忧人如身。” 清 钱谦益 《张凤翼授文林郎制》:“其属城下邑父老子弟,皆 高帝 丰沛 故人之遗也,朕岂能一饭置之哉!” 不安(1) 不安宁的 世界局势动荡不安 (2) 感到烦恼、不宁或不祥之兆的 坐立不安 (3) 客套话。表达歉意和感激 老来麻烦您,真是不安 南人(1).南方人。《论语·子路》:“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 何晏 集解引 孔安国 曰:“南人,南国之人。”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一:“南人上来歌一曲,北人莫上动乡情。” 明 陈邦瞻 《宋史纪事本末·文谢之死》:“﹝ 孛罗 等﹞欲使跪, 天祥 曰:‘南之揖,北之跪,予南人,行南礼,可赘跪乎?’” 清 昭槤 《啸亭杂录·广赓虞之死》:“ 侍郎 性爽朗,少随 文端公 居 两江 久,习染南人风度。”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据我所见,北人的优点是厚重,南人的优点是机灵。” (2). 金 代对 汉 人的称呼。《金史·舆服志下》:“初, 女直 人不得改为 汉 姓及学南人装束。” (3). 元 代对 南宋 人的称呼。《元史·选举志一》:“ 蒙古 、色目人作一榜, 汉 人、南人作一榜。” 明 叶子奇 《草木子·克谨》:“台省要官皆北人为之, 汉 人、南人万中无一二,其得为者不过州县卑秩,盖亦仅有而絶无者也。” 鲁迅 《花边文学·北人与南人》:“至于 元 ,则人民截然分为四等,一 蒙古 人,二色目人,三 汉 人即北人,第四等才是南人,因为他是最后投降的一伙。” 合爪合掌。两手相合表示敬意。《新唐书·傅奕传》:“ 瑀 不答,但合爪曰:‘地狱正为是人设矣。’” 宋 何薳 《春渚纪闻·生魂神》:“诸神满前,皆合爪以致肃敬。” 明 宋濂 《题金书<法华经>后》:“予既书已,合爪言曰:‘是经在处,天龙护持,将燬而弗之燬,垂亡而弗之亡。’” 城主一城之主。《六韬·兵徵》:“城之气出而復入,城主逃北。”《后汉书·邳彤传》:“明公既西,则 邯郸 城民,不肯捐父母,背城主,而千里送公。”《周书·梁椿传》:“别攻 阎韩镇 ,斩其镇城 徐卫 。城主 卜贵洛 率军士千人降。” 除书(1).拜官授职的文书。 唐 韦应物 《始治尚书郎别善福精舍》诗:“除书忽到门,冠带便拘束。” 宋 陆游 《十一月十八日蒙恩再领冲佑邻里来贺谢以长句》诗:“緑章封事彻虚皇,黄纸除书降野堂。” 清 赵翼 《擢授贵西兵备道》诗:“天上除书恩主眷,风前残烛老亲年。” (2).选任官员的花名册。 宋 曾巩 《请令长贰自举属官札子》:“其以举授之由,各载除书之内。得贤则有进考增秩褒升之赏,失实则有夺俸赎金黜免之罚。” 德风《论语·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 邢昺 疏:“在上君子,为政之德若风;在下小人,从化之德如草。”后因称君子为政之德为德风。 唐 宋璟 《奉和圣制送张说巡边》诗:“德风边草偃,胜气朔云平。” 田里(1).田地和庐舍。《周礼·地官·遂人》:“凡治野,以下剂致甿,以田里安甿。” 贾公彦 疏:“以田里安甿者,田则为百畮之田,里则五畮之宅。民得业则安,故云安甿也。”《孟子·尽心上》:“所谓 西伯 善养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树畜,导其妻子,使养其老。” 隋 王通 《中说·立命》:“古者圣王在上,田里相距,鸡犬相闻,人至老死不相往来,盖自足也。” (2).特指卿大夫的封地和住宅。《左传·襄公三十年》:“ 丰卷 奔 晋 。 子产 请其田里,三年而復之,反其田里及其入焉。”《孟子·离娄下》:“去三年不反,然后收其田里。” 赵岐 注:“田,业也;里,居也。” (3).指故乡。《史记·汲郑列传》:“ 黯 耻为令,病归田里。” 唐 韦应物 《寄李儋元锡》诗:“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宋 岳飞 《奏乞出师札子》:“使宗庙再安,万姓同欢……臣之志愿毕矣,然后乞身归田里,此臣夙夜所自许者。”《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弟兄相约,各将印綬纳还,奔回田里,日奉其兄为山水之游,尽老百年而终。” (4).泛指乡间,民间。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勉学》:“如此诸贤,故为上品,以外率多田里间人,音辞鄙陋,风操蚩拙。” 宋 曾巩 《广德军重修鼓角楼记》:“自是以来,田里辨争,岁时税调,始不勤远。” 明 高启 《审游赠陆彦达》:“僻居田里,无相与薰炙,以成其道。” 郑观应 《盛世危言·水师》:“其陆军则仿 德国 募民为兵,训练三年,令归田里,一旦有事,招之入伍。” (5).乡民,百姓。 宋 沉作喆 《寓简》卷六:“比之事鞭箠以急税赋,扰田里以督期会,则大异矣。” 清 龚自珍 《明良论一》:“远方之士,未尝到京师,担笈数千里而至,乐瞻士大夫之气象丰采,以归语田里。” 陈衍 《元诗纪事·江西福建怨谣》:“不体圣天子抚绥元元之意,鹰扬虎噬,雷厉风飞,声色以淫吾中,贿赂以缄吾口,閭阎失望,田里寒心。”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