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过湖口县上下石锺山,即东坡所记者,是夕宿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杨万里 |
释义 | 原文上锺山,下锺山,两锺甬大何处悬。沧波作杵天作虡,悬在江湖都会间。 蜀江西来一万里,章江南来会於此。 更著鄱阳与彭蠡,混同四水作一水。 万岁千秋撞不止,两锺可是难当抵。 上锺打得到骨髓,下锺打穿胸腹底。 世无坡老辨古器,谁知出自周与魏。 老夫不能认款识,愿闻大声开病耳,今夜月明正无滓。 诗词问答问:《过湖口县上下石锺山,即东坡所记者,是夕宿》的作者是谁?答:杨万里 参考注释何处哪里,什么地方。《汉书·司马迁传》:“且勇者不必死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焉!” 唐 王昌龄 《梁苑》诗:“万乘旌旗何处在?平臺宾客有谁怜?”《宋史·欧阳修传》:“ 脩 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奬其敢言,面赐五品服。顾侍臣曰:‘如 欧阳脩 者,何处得来?’” 茅盾 《一个女性》五:“但是何处有爱呢?何处是爱呢?” 沧波碧波。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知音》:“閲乔岳以形培塿,酌沧波以喻畎澮。” 唐 李白 《古风》之十二:“昭昭 严子陵 ,垂钓沧波间。” 明 秦夔 《同金广信宗器游番湖》诗:“汀州远近迷云树,东去沧波急如注。” 赵朴初 《水仙子》词:“问归船载着情多重?托沧波消息通。” 天作犹天造,天生。谓自然形成。《诗·周颂·天作》:“天作高山,大王荒之。” 毛 传:“作,生;荒,大也。天生万物於高山,大王行道能安天之所作也。” 唐 韩愈 《燕喜亭记》:“凡天作而地藏之,以遗其人乎?” 明 何景明 《雨颂》:“相彼物矣,既鞠既靡;自我天作,乃奋而起。” 都会都市 蜀江蜀郡 境内的江河。 唐 刘禹锡 《竹枝词》之一:“山桃红花满上头, 蜀 江春水拍山流。” 宋 黄庭坚 《定风波》词:“及至重阳天也霽,催醉, 鬼门关 外 蜀 江前。” 清 唐甄 《潜书·利才》:“天下之险,莫如 蜀 江,莫如沧海。” 万里万里(1916- ) : 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山东东平人。1936年加入中国 * 。曾任冀鲁豫地委书记、南京市军管会经济部部长。建国后,任西南军政委员会城市建设部部长、中共北京市委书记兼北京市副市长、铁道部部长、中共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江南(1) 长江下游以南的地区,就是江苏、安徽两省的南部和浙江省的北部 江南草长,杂花生树。——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江南好风景。——唐·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能不忆江南。——唐· 白居易《忆江南》 春风又绿江南岸。——宋· 王安石《泊船瓜洲》 (2) 泛指长江以南 江南出楠梓。——《史记·货殖列传》 来会来集。《左传·昭公十二年》:“诸侯之宾能来会吾丧,岂惮日中?”《史记·陈涉世家》:“数日,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鄱阳(1).地名。 春秋 楚 番 邑, 秦 置 番县 , 汉 改 鄱阳县 。今改 波阳县 ,在 江西省 东北部。《史记·楚世家》“ 吴 復伐 楚 ,取 番 ” 张守节 正义引 唐 李泰 《括地志》:“ 饶州 鄱阳县 , 春秋 时为 楚 东境, 秦 为 番县 ,属 九江郡 。 汉 为 鄱阳县 也。”《文选·左思<吴都赋>》:“ 鄱阳 暴謔,中酒而作。” 刘逵 注:“ 鄱阳 人俗性暴急。” 明 李梦阳 《豆莝行》:“ 鄱阳 十日路断截, 庐山 百姓啼寒饿。” (2).指 鄱阳湖 。 明 徐祯卿 《彭蠡》诗:“茫茫 彭 蠡 口,隐隐 鄱阳 岑。” 彭蠡鄱阳湖又一名称,在江西省北部 混同(1) 将本质上不同的人或事物同等看待 (2) 统一 天地混同 作一亦作“ 作壹 ”。劳动专一。指专务耕战。《管子·治国》:“民作一则田垦,姦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姦巧不生 * 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商君书·说民》:“作一则力摶,力摶则彊。”《商君书·农战》:“国作壹一岁者,十岁彊;作壹十岁者,百岁彊;作壹百岁者,千岁彊。千岁彊者,王。” 万岁千秋犹言千秋万代,形容岁月长久。亦作“千秋万岁”。不止(1) (2) 不停止 痛哭不止 (3) 表示超出一定数量或范围 可是(1) ——连接分句、句子或段落,表示转折关系,常和前面的“虽然”相呼应;先由“虽然”引出一层意思,后用“可是”一转,引出相反或不一致的意思。相当于“但是” 他虽然有病,可是仍继续工作 (2) 然而 可是他错了 (3) 真是;实在是 要论人家姚大叔,老成持重,又有骨气,可是百里挑一。—— 杨朔《三千里江山》 (4) 却是 现在可是换了一个说法了 (5) 是否 却从鼻尖跑下,又用冷舌头来舐我的嘴唇了,不知道可是表示亲爱。——鲁迅《野草》 (6) 还是 你这鱼是卖的,可是博的?——元· 李文蔚《燕青博鱼》 当抵抵挡;对付。《水浒传》第七一回:“若有钱粮广积害民的大户,便引人去公然搬取上山……为是无人可以当抵,又不怕你叫起撞天屈来,因此,不曾显露,所以无有话説。”《初刻拍案惊奇》卷二七:“万一推托了,惹出事端来,怎生当抵?”《警世通言·旌阳宫铁树镇妖》:“那火龙自知 兰公 法大,难以当抵……遂奔入 洋子江 中,万丈深潭底藏身去了。” 得到获得 得到他父亲的允许而使用汽车 骨髓(1) 一种软而富含各种血细胞的结缔组织,占据大多数骨的骨髓腔和网眼部分 (2) 比喻人民的血汗和劳动果实 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清· 黄宗羲《原君》 胸腹(1).胸部与腹部。亦以指心腹。《荀子·议兵》:“臣之於君也,下之於上也,若子之事父,弟之事兄,若手臂之扞头目而覆胸腹也。” 汉 应劭 《风俗通·怪神·世间多有见怪惊怖以自伤者》:“其日便得胸腹痛切,妨损饮食。”《三国志·魏志·武文世王公传论》“为法之弊,一至于此乎” 裴松之 注引《魏氏春秋》载 三国 魏 曹冏 上书:“譬犹芟刈股肱,独任胸腹。” (2).比喻要害之处或中间部分。《战国策·秦策四》:“ 韩 ,天下之咽喉; 魏 ,天下之胸腹。” 明 胡应麟 《诗薮内编·古体下》:“盖歌行……不难於胸腹,而难於首尾。” (3).犹胸襟。 宋 王令 《送朱明之昌叔赴尉山阳》诗:“身躯虽小胸腹宽,沛如絶海横秋涨。” 明 李贽 《卓吾论略》:“吾大人何如人哉?身长七尺,目不苟视,虽至贫,輒时时脱吾 董母太宜人 簪珥以急朋友之婚,吾 董母 不禁也。此岂可以世俗胸腹窥测而预贺之哉!” 坡老对 宋 苏轼 的敬称。 宋 杨万里 《和陆务观见贺归馆之韵》:“平生怜 坡老 ,高眼薄 萧统 。”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五:“ 孙臬使 女 云凤 ,亦有‘ 羲之 虚左推前辈, 坡老 留船泛夕暉’之句。” 古器(1).古代乐器。《晋书·律历志上》:“ 荀勖 造新钟律,与古器谐韵,时人称其精密。” 唐 白居易 《复乐古器古曲策》:“若废今器,用古器,则哀淫之音息矣。” (2).特指古代钟鼎等器物。 宋 刘敞 《先秦古器记》:“先 秦 古器十有一物,製作精巧,有款识。” 郭沫若 《洪波曲》第十四章一:“假使有得个把 殷 周 的古器,那才是新大陆呢!” 出自出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至於三六杂言,则出自篇什。”《水浒传》第八一回:“ 燕青 听了,便去拜告 李师师 道:‘姊姊做个方便,今夜教小弟得见圣颜,告的纸御笔赦书,赦了小弟罪犯,出自姊姊之德!’” 老夫年老的男子自称 老夫自有主张,尔等不必多言 不能(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款识(1).古代钟鼎彝器上铸刻的文字。《史记·孝武本纪》:“鼎大异於众鼎,文鏤毋款识。” 非駰 集解引 韦昭 曰:“款,刻也。” 司马贞 索隐:“按:识犹表识也。”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记文》:“一夜,雷电风雨暴作,翼旦山折泉涌,急流中得一古器,篆文款识甚奇。” 明 陶宗仪 《辍耕录·古铜器》:“所谓款识,乃分二义:款,谓阴字,是凹入者,刻画成之;识,谓阳字,是挺出者。”另有二说:(1)款在外,识在内。(2)花纹为款,篆刻为识。参阅 清 方以智 《通雅·器用八》。 (2).在书画上的题名。 清 龚自珍 《观“邃园修禊”卷子同年生徐编修属书卷尾》诗:“一花一石有款识,袖中拓本春烟昏。” 许地山 《银翎底使命》:“但那上头不特地址没有,甚至上下的款识也没有。” 大声(1).高雅的音乐。《庄子·天地》:“大声不入於里耳,《折杨》、《皇荂》,则嗑然而笑。” 成玄英 疏:“大声,谓《咸池》、《大韶》之乐也。” (2).声音大,高声。《汉书·王莽传中》:“ 莽 为人侈口蹷顄,露眼赤精,大声而嘶。” 唐 谢观 《初雷启蛰赋》:“动 丰隆 之大声,发昆虫之暗室。”《儒林外史》第二七回:“一会又要扒到牀顶上去,大声哭着,唱起曲子来。” 瞿秋白 《乱弹·新英雄》:“戏台上的武生会翻跟斗,也可以使看戏的人大声喝采。” (3).大名声。 清 周亮工 《午睡与冠五》诗:“理生如此亦早富,久谴於世负大声。” 病耳重听不聪之耳。 宋 杨万里 《过湖口县上下石钟山》诗:“愿闻大声开病耳,今夜明月正无滓。” 宋 范成大 《元夕》诗之四:“尚爱乡音醒病耳,隔墙时有卖餳人。” 明正(1).辨明。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指瑕》:“若夫注解为书,所以明正事理。” (2).公开惩处。正,治罪。《初刻拍案惊奇》卷十一:“那亲动手的奸徒,若不明正其罪,被害寃魂何时瞑目?” 明 叶盛 《水东日记·看议何观》:“ 盛 因抹去冒头所谓‘诬陷大臣,擅开边衅’,及终所谓‘明正 观 罪,以为进言虚妄者之戒’等语。”参见“ 明正典刑 ”。 (3).见“ 明证 ”。 诗文赏析【原题】: 过湖口县上下石锺山,即东坡所记者,是夕宿其下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