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次韵少稷梅花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韩元吉 |
释义 | 次韵少稷梅花原文君不见江城梅花春欲动,剪冰仙人作花供。客来酒尽甘啜醨,常恨公田无秫种。 雪晴梅蕊更可爱,百匝来看地犹冻。 杖藜一笑答春风,岂必鸣鸾与歌凤。 幽香要自己心情,冷艳不禁还目送。 兴来往往得佳句,落纸挥毫字尤纵。 却惊车阵有勍敌,旋结赵叟盟衡雍。 孤芳未省须刻画,百卉应先厌嘲弄。 我如蟋蟀鸣甘迟,君似骅骝骤难控。 相如上林晚奏雅,灵均喜橘工记讽。 不妨聊继广平公,东阁疏枝与君共。 诗词问答问:次韵少稷梅花的作者是谁?答:韩元吉 参考注释不见(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江城临江之城市、城郭。 唐 崔湜 《襄阳早秋寄岑侍郎》诗:“江城秋气早,旭旦坐南闈。” 元 黄庚 《西州即事》诗:“一雨洗空碧,江城独倚楼。” 明 王錂 《春芜记·候约》:“只听得江城吹角,疎鐘下翠微。” 清 黄景仁 《舟中再迭前韵》:“江城雁带边声苦,泽国秋蒸海气腥。” 梅花(1) 梅树的花 (2) 〈方〉∶腊梅 (3) 梅花形的 梅花翅。——《聊斋志异·促织》 仙人神话和童话中指神通广大、长生不老的人 作花长出花蕾;开花。 南朝 宋 鲍照 《梅花落》诗:“中庭杂树多,偏为梅咨嗟。问君何独然,念其霜中能作花。”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松顶生兰》:“有兰寄生,长松杈椏间,可径丈,葳蕤四垂,时正作花,香闻远近。” 清 魏源 《武林纪游》诗之九:“涧旁古梅树,作花已再期。” 公田(1).古代井田制度下,把土地划成“井”字形,分为九区,中区由若干农夫共同耕种,将收获物全部缴给统治者,称为“公田”。同中区以外的“私田”相对称。《诗·小雅·大田》:“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朱熹 集传:“公田者,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而同养公田也。”《礼记·王制》:“古者公田藉而不税。” 孔颖达 疏:“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汉书·食货志上》:“六尺为步,步百为畮,畮百为夫,夫三为屋,屋三为井,井方一里,是为九夫。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畮,公田十畮,是为八百八十畮,餘二十畮以为庐舍。”参见“ 井田 ”。 (2).公家之田。封建官府控制的土地。亦称“ 官田 ”。《汉书·食货志上》:“令命家田 三辅 公田。” 颜师古 注引 韦昭 曰:“命家,谓受爵命一爵为公士以上,令得田公田,优之也。” 三国 魏 曹植 《籍田论》:“夫营畴万亩,厥田上下……司农是掌,是为公田。”《续资治通鉴·宋德祐元年》:“詔:公田最为民害,稔祸十有餘年,自今并给原主,令率其租户为兵。” (3).旧时一族公有的“族田”,族人也习称为公田。但其性质实为民田。 (4).指社会主义改造后农村集体所有的田地。 李朝 《四川省农业合作化运动中的互助联组》:“许多联组还试行了小包工,集体经营公田。” 雪晴雪止天晴。 唐 戴叔伦 《转应词》:“山南山北雪晴,千里万里月明。” 宋 陆游 《雪后寻梅偶得绝句》之一:“雪晴萧散曳笻枝,小坞寻梅正及时。” 元 无名氏 《渔樵记》楔子:“且喜今日雪晴了也,我要去打柴。” 梅蕊梅花蓓蕾。 宋 欧阳修 《蝶恋花》词:“腊雪初消梅蕊绽。梅雪相和,喜鹊穿花转。” 宋 朱熹 《和李伯玉用东坡韵赋梅花》:“忽闻梅蕊腊前破, 楚 客不爱兰佩昏。” 宋 韩淲 《贺新郎·十三日小园梅枝微红点缀便觉可句》词:“梅蕊依稀矣。岁华深、翛然但把,杖蔾閒倚。” 可爱(1) 令人敬爱的 可爱非君?可畏非民?——《书·大禹谟》 (2) 令人喜爱的,讨人喜欢的,深受热爱的 可爱的孩子 看地旧时给人察看宅基、坟地以定吉凶的迷信活动。又称看风水。 杖藜(1).谓拄着手杖行走。藜,野生植物,茎坚韧,可为杖。《庄子·让王》:“ 原宪 华冠縰履,杖藜而应门。” 唐 杜甫 《暮归》诗:“年过半百不称意,明日看云还杖藜。” 宋 苏轼 《鹧鸪天》词:“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六》:“开牖有时邀月入,杖藜到处避人行。” (2).藜杖;拐杖。 唐 护国 《赠张驸马斑竹柱杖》诗:“此君与我在云溪,劲节奇文胜杖藜。” 宋 秦观 《宁浦书事》诗之五:“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 明 孙仁孺 《东郭记·人之所以求富贵利达者》:“諳尽江湖味,执青青杖藜。” 春风(1) 春天的风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杜牧《赠别》 (2) 比喻和悦的神色或良好的成长环境 岂必犹何必。用反问的语气表示不必。 清 顾樵 《秋夜柬顾茂伦》诗:“哀乐境所遇,岂必 雍门 琴!” 清 魏源 《游山吟》之六:“倚天拔地自雄放,岂必面目同员方!” 鸣鸾即鸣銮。銮声似鸾鸟之鸣,因称。《北齐书·文苑传·颜之推》:“竚既定以鸣鸞,修 东都 之大壮。” 唐玄宗 《途经华岳》诗:“飭驾去京邑,鸣鸞指 洛川 。” 清 陈梦雷 《抒哀赋》:“戒糗糒以扬舲兮,载鸣鸞而陟巘。”参见“ 鸣鑾 ”。 歌凤《论语·微子》:“ 楚 狂 接舆 歌而过 孔子 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后遂以“歌凤”为避世隐居之典。 汉 扬雄 《法言·渊骞》:“欲去而恐罹害者也, 箕子 之《洪范》、 接舆 之歌凤也哉!” 唐 李商隐 《赠送前刘五经映三十四韵》:“泣麟犹委吏,歌凤更佯狂。” 清 钱谦益 《费县道中》诗之一:“歌凤有人供放逐,鬭鸡无相繫安危。” 幽香淡雅的香味 野芳发而幽香。——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要自应自;须自。《北史·序传·李冲》:“今徙极中天,创居 嵩 洛 ,虽大构未成,要自条纪略举。” 唐 窦牟 《天津晓望因寄呈分司一二省郎》诗:“要自词难拟,繇来画不如。” 唐 李嘉祐 《送房明府罢长宁令湖州客舍》诗:“要自趋丹陛,明年鸡树亲。” 宋 陆游 《读<易>》诗:“乾坤要自吾身看,卧听鷄鸣起索衣。” 心情(1) 心神,情绪;兴致,情趣 那种心情又控制了他 (2) 精神状态 一个梦幻者的心情同一个士兵的气质结合在一起 冷艳形容花耐寒而艳丽。也指耐寒而艳丽的花或人物冷傲而美艳 冷艳女郎 不禁抑制不住,不由得 不禁失笑 不禁鼓起掌来 不禁不由 还目回视;转眼而看。《庄子·山木》:“ 颜回 端拱还目而窥之。” 成玄英 疏:“ 颜生 既见 仲尼 击木而歌,於是正身回目而视 仲尼 。” 林云铭 注:“端拱,则头容直矣,不能瞠视,故转其睛,而还视之也。” 来往往来来去去。形容往来频繁。 元 无名氏 《度柳翠》第二折:“我着你再休恋那红尘内赤力力虎鬭龙争,碧天边来往往鸟飞兔走。” 佳句诗文中精辟的语句 落纸落笔。 唐 杜甫 《饮中八仙歌》:“ 张旭 三杯草圣传,脱帽露顶王公前,挥毫落纸如云烟。” 宋 曾巩 《答葛蕴》诗:“想当经营初,落纸有如神。”《红楼梦》第十二回:“ 贾瑞 道:‘这怎么落纸呢?’” 挥毫写毛笔字或作画 此君动辄挥毫于人前 挥毫题字 惊车马、骡等牲口因受惊吓而拉着车狂奔,不受控制 勍敌(1).强敌。《左传·僖公二十二年》:“勍敌之人,隘而不列,天赞我也。” 三国 魏 曹丕 《与锺繇书》:“真君侯之勍敌,左右之深忧也。” 唐 白居易 《汉高皇帝亲斩白蛇赋》:“制勍敌,必示以乃文乃武。”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槐西杂志三》:“寂然无声,莫测动静,此必勍敌,攻之,十恒七八败。” (2).有力的对手,多谓才艺相当的人。 唐 司空图 《戊午三月晦》诗之一:“ 牛 夸棊品无勍敌, 谢 占诗家作上流。” 宋 司马光 《续诗话》:“ 李长吉 歌‘天若有情天亦老’,人以为奇絶无对。 曼卿 对‘月如无恨月长圆’,人以为勍敌。”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三·石鼓诗》:“后 子瞻 作《凤翔八观诗》中《石鼓》一篇,别自出奇,乃是 韩公 勍敌。” 衡雍1.古地名。春秋时属郑地。孤芳(1).独秀的香花。常比喻高洁绝俗的品格。 南朝 梁 沉约 《谢齐竟陵王教撰高士传启》:“贞操与日月俱悬,孤芳随山壑共远。” 唐 韩愈 《孟生诗》:“异质忌处群,孤芳难寄林。” 于右任 《度陇杂诗》之四:“幽艷居丘壑,孤芳欣有托。” (2).指与众不同的独特见解。 王先谦 《<续古文辞类纂>序》:“ 惜抱 自守孤芳,以义理、考据、词章,三者不可一闕。” 未省未曾,没有。 唐 白居易 《寻春题诸家园林》诗:“平生身得所,未省似而今。”《敦煌变文集·维摩诘经讲经文》:“剜眼截头之苦行,未省施为;捨身捨命之殊因,何曾暂作?” 蒋礼鸿 通释、“﹝未省,﹞未曾,没有。” 宋 柳永 《鹤冲天》词:“好天好景,未省展眉则箇。” 宋 苏轼 《再游径山》诗:“平生未省出艰险,两足惯曾行犖确。” 刻画(1) 雕刻和绘画 塔之基层四方各有一门,门楣原有刻画。——郭沫若《游西安》 (2) 精细地描摹,塑造 刻画入微 刻画英雄人物形象 百卉百草。后亦指百花。《诗·小雅·四月》:“秋日凄凄,百卉具腓。” 汉 张衡 《西京赋》:“冰霜惨烈,百卉具零。” 唐 罗隐 《春居》诗:“春风百卉摇,旧国路迢迢。” 宋 张元干 《青玉案·生朝》词:“花王独占春风远。看百卉、芳菲遍。” 清 张潮 《花鸟春秋》:“春王正月,梅放其英於干,与百卉争先,遂夺其魁。” 嘲弄嘲讽;捉弄 切勿嘲弄人 蟋蟀蟋蟀科的跳跃昆虫的通称,以雄性摩擦前翅的特化部分发出唧唧声而著称。触角较身躯为长 骅骝亦作“ 驊駵 ”。 周穆王 八骏之一。泛指骏马。《荀子·性恶》:“驊騮騹驥纤离緑耳,此皆古之良马也。” 杨倞 注:“皆 周穆王 八骏名。”《史记·秦本纪》:“ 造父 以善御幸於 周繆王 ,得驥、温驪、驊駵、騄耳之駟,西廵狩,乐而忘归。” 唐 耿湋 《上将行》:“櫪下驊騮思鼓角,门前老将识风云。” 宋 周必大 《二老堂杂志·井蛙骅骝》:“井蛙不可以语海,其见小也;驊騮不可以捕鼠,其用大也。小大虽殊,其不适用一也。” 清 李渔 《蜃中楼·义举》:“恨不得一步驊騮骋到 瀟湘 。” 柳亚子 《叔老病中惠题<羿楼客籍>第一册次韵奉和》:“摇笔书生盛唱酬,天马行空似驊騮。” 相如相同;相类。《墨子·备城门》:“﹝门﹞广八尺,为之两相如。” 孙诒让 间诂:“谓门左右两扇同度。”《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厥土之膏,亩价一金,田田相如。” 李贤 注:“相如,言地皆沃美相类也。” 唐 韩愈 《符读书城南》诗:“两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 清 嬴宗季女 《六月霜》第一出:“总祗道,男和女,不相如。难道真个俺巾幗辈便於时无补。” 上林(1).古宫苑名。 秦 旧苑, 汉 初荒废,至 汉武帝 时重新扩建。故址在今 西安市 西及 周至 、 户县 界。《三辅黄图·苑囿》:“ 汉 上林苑 ,即 秦 之旧苑也。《汉书》云:‘ 武帝 建元 三年,开 上林苑 ,东南至 蓝田 宜春 、 鼎湖 、 御宿 、 昆吾 ,旁 南山 而西,至 长杨 、 五柞 ,北绕 黄山 ,濒 渭水 而东,周袤三百果。’离宫七十所,皆容千乘万骑。” (2).古宫苑名。 东汉 光武帝 时建造。故址在今 河南 洛阳市 东, 汉 魏 洛阳 故城西。 东汉 永平 十五年冬,车骑校猎 上林苑 ,即此。 (3).古宫苑名。 南朝 宋 大明 三年建造。故址在今 江苏 南京市 玄武湖 北。见《宋书·孝武帝纪》。 (4).泛指帝王的园囿。 宋 岳飞 《从驾游内苑应制》诗:“勒报游西内,春光靄上林。” 清 孔尚任 《桃花扇·归山》:“何处家山,回首上林春老, 秣陵 城烟雨萧条。” (5).指 司马相如 的《上林赋》。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 相如 《上林》,繁类以成艳。” 唐 李白 《大猎赋》:“《上林》云:左 苍梧 ,右 西极 。” 灵均(1). 战国 楚 文学家 屈原 字。《楚辞·离骚》:“名余曰 正则 兮,字余曰 灵均 。”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诠赋》:“及 灵均 唱《骚》,始广声貌。” 宋 辛弃疾 《贺新郎·和徐斯远韵》词:“兰佩芳菲无人问,叹 灵均 ,欲向 重华 诉。” 李大钊 《青春》:“ 湘水 灵均 ,兴春秋代序之感。” (2).泛指词章之士。 唐 刘知几 《史通·覈才》:“但自世重文藻,词宗丽淫,於是 沮诵 失路, 灵均 当轴。” 浦起龙 通释:“此言 灵均 当轴,借言以词人当史局也。” 宋 姚述尧 《念奴娇·次刘周翰韵》词:“兴来吟咏, 灵均 谁谓今絶。” 不妨(1) 最好还是 你不妨现在就告诉他 (2) 无任何害处 你不妨去碰碰运气 (3) 表示怀疑或不确定 我不妨说,传导声音的机械装置是完善的 广平(1).宽阔平坦。《释名·释地》:“广平曰原。” (2).善遍平等。 宋 赵令畤 《侯鲭录》卷三:“方等者,即周徧义。《止观论》云:‘方等者,或言广平。’……既不拘禁忌,广大而平等之,故谓之广平也。” (3).枰,棋盘。《方言》第五:“所以投簙谓之枰,或谓之广平。”《广雅·释器》:“广平,榻,枰也。” 王念孙 疏证:“广平为博局之枰,榻为牀榻之枰,皆取义於平也。” (4).指 晋 周处 。因其曾任 广平 太守,故称。《文选·谢朓<新亭渚别范零陵>诗》:“ 广平 听方籍, 茂陵 将见求。” 刘良 注:“ 周处 为 广平 太守,三十年滞讼一朝断决。” 东阁(1).东厢的居室或楼房。古乐府《木兰诗》:“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间牀。” 唐 任希古 《和长孙秘监伏日苦热》:“北林开逸径,东阁敞閒扉。” (2).古代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的地方。 唐 李商隐 《九日》诗:“郎君官贵施行马,东阁无因再得窥。”一本作“ 閤 ”。 宋 苏轼 《九日次韵王巩》:“闻道郎君闭东阁,且容老子上南楼。”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二本第二折:“今日个东阁玳瑁筵,煞强如西厢和月等。” 清 龚自珍 《乙酉腊见红梅一枝思亲而作时客昆山》诗:“南天初返棹,东阁正留宾。”按,此义本作“东閤”,后世閤、阁形近音同混用。参见“ 东閤 ”。 (3). 明 清 两代大学士殿阁之一。 洪武 十五年始置。 清 仍之。参阅《明史·职官志一》、《清史稿·职官志一》。 (4).阁名。指 东亭 。故址在今 四川省 崇庆县 东。 唐 杜甫 《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诗:“ 东阁 官梅动诗兴,还如 何逊 在 扬州 。” 仇兆鰲 注:“ 东阁 ,指 东亭 。”一说谓款待宾客之所。参阅 宋 张邦基 《墨庄漫录》卷一。 東閤:东向的小门。《汉书·公孙弘传》:“ 弘 自见为举首,起徒步,数年至宰相封侯,於是起客馆,开东閤以延贤人。” 王先谦 补注引 姚鼐 曰:“此閤是小门,不以贤者为吏属,别开门延之。”《后汉书·周黄徐等传序》:“ 东平王 苍 为驃骑将军,开东閤延贤俊。”后因以称宰相招致款待宾客之所。 唐 孟浩然 《题长安主人壁》诗:“久废南山田,谬陪东閤贤。” 唐 李商隐 《哭遂州萧侍郎二十四韵》:“早岁思东閤,为邦属故园。”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