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论政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邵谒 |
释义 | 论政原文贤哉三握发,为有天下忧。孙弘不开阁,丙吉宁问牛。 内政由股肱,外政由诸侯。 股肱政若行,诸侯政自修。 一物不得所,蚁穴满山丘。 莫言万木死,不因一叶秋。 朱云若不直,汉帝终自由。 子婴一失国,渭水东悠悠。 诗词问答问:论政的作者是谁?答:邵谒 邵谒论政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605-10 参考注释三握发《史记·鲁周公世家》:“我一沐三捉髮,一饭三吐哺,起以待士,犹恐失天下之贤人。”后以“三握髮”喻礼贤下士,悉心招揽人才。 唐 邵谒 《论政》诗:“贤哉三握髮,为有天下忧。” 天下(1) 四海之内,全中国 鱼鳖鼋鼍为天下富。——《孙子·谋政》 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公孙丑下》 天下三分。——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美。——明· 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 (2) 人世间,社会上 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天下物皆然。——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天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全世界,所有的人 天下缟素。——《战国策·魏策》 天下顺之。——《孟子·公孙丑下》 以天下之所顺。 先天下之忧而忧。——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后天下之乐而乐。 (4) 国家或国家的统治权 传天下不足多。——《韩非子·五蠹》 为天下理财。——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共争天下。——《资治通鉴》 天下事谁可支柱者。——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5) 自然界,天地间 知天下之寒。——《吕氏春秋·察今》 孙弘即 公孙弘 。字 季 , 西汉 菑川 人。少时为狱吏,年四十余始治《春秋公羊传》,以熟悉文法吏治,被 武帝 任为丞相,封 平津侯 。 唐 李商隐 《哭刘司户蕡》诗:“空闻迁 贾谊 ,不待相 孙弘 。” 唐 欧阳詹 《送族叔阳行元落第回广陵序》:“ 孙弘 无十上之勤, 商鞅 无再干之劳也。”参阅《汉书·公孙弘传》。 开阁见“ 开閤 ”。 问牛《汉书·丙吉传》载: 丙吉 为相,见人逐牛,牛喘吐舌。 吉 问牛行几里。或谓牛喘为细事。 吉 曰:“方春少阳用事,未可大热,恐牛近行用暑故喘,此时气失节,恐有所伤害也。三公典调和阴阳,职当忧,是以问之。”后以“问牛”为称颂官员关怀民间疾苦的典故。 唐 邵谒 《论政》诗:“ 孙弘 不开阁, 丙吉 寧问牛。” 唐 郑谷 《送吏部曹郎中免官南归》诗:“道畅应为蝶,时来必问牛。” 清 赵翼 《太保傅文忠公挽词》:“问牛相业三台地,汗马勋名两战塲。” 内政(1) 国家内部的政务 互不干涉内政 (2) 皇宫内的事务 股肱(1) 大腿和胳膊。均为躯体的重要部分。引申为辅佐君主的大臣。又比喻左右辅助得力的人 君之卿佐,是谓股肱;股肱或亏,何痛如之!——《左传·昭公九年》 (2) 又如:股肱之臣 (3) 辅佐,捍卫 昔周公大公股肱 周室,夹辅 成王。——《左传·僖公二十六年》 外政谓国事。《国语·吴语》:“自今日以后,内政无出,外政无入。” 韦昭 注:“内政,妇职;外政,国事。”《诗·大雅·瞻卬》“妇无公事,休其蚕织” 毛 传:“妇人无与外政,虽皇后犹以蚕织为事。”《新唐书·桓彦范传》:“《易》曰:‘无攸遂,在中馈。’言妇人不得预外政也。” 诸侯古时帝王所辖各小国的王侯 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宋· 苏洵《六国论》 自修(1) 自习 (2) 自学 自修法语 (3) 自我修养 一物(1).一种事物;一件事物。《管子·白心》:“然而天不为一物枉其时,明君圣人亦不为一人枉其法。”《史记·周本纪》:“此一物足以释 西伯 ,况其多乎!” 唐 杜牧 《冬至日寄小侄阿宜》诗:“第中无一物,万卷书满堂。” 清 郑燮 《同起林上人重访仁公》诗之三:“莫教轻一物,可待报他生。” 马南邨 《燕山夜话·共通的门径》:“没有无所不知的博学之士,也没有只知一事一物而不知其他的专门家。” (2).同类物;同一事。《周礼·夏官·校人》:“掌王马之政,辨六马之属,种马一物,戎马一物,齐马一物,道马一物,田马一物,駑马一物。” 宋 沉括 《梦溪补笔谈·药议》:“药有用根,或用茎叶,虽是一物,性或不同,苟未深达其理,未可妄用。” 苏曼殊 《断鸿零雁记》第十二章:“云耶,电耶,雨耶,雪耶,实一物也,不过因热度之异而变耳。” (3).犹一事。《礼记·文王世子》:“行一物而三善皆得者,唯世子而已。” 郑玄 注:“物犹事也。” 南朝 梁武帝 《报侯景书》:“朕为万乘之主,岂可失信於一物。” (4).犹言一个标准。《墨子·尚贤上》:“上之所以使下者,一物也;下之所以事上者,一术也。” 得所(1).谓得到安居之地或合适的位置。语出《诗·魏风·硕鼠》:“乐土乐土,爰得我所。”《汉书·王莽传上》:“四海辐凑,靡不得所。” 三国 蜀 诸葛亮 《前出师表》:“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唐 杜甫 《敬赠郑谏议十韵》:“野人寧得所,天意薄浮生。” 明 李贽 《答耿中丞书》:“夫天下之人得所也久矣,所以不得所者,贪暴者扰之,而‘仁者’害之也。” (2).适当;适宜。 北魏 高湛 《养生论》:“寻常饮食,每令得所,多湌令人彭亨短气,或致暴疾。” 金 王若虚 《宁晋县令吴君遗爱碑》:“盖其刚柔适中,缓急得所,勤故不废事,简故不扰民,明无不察,毫髮莫欺。”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续录三》:“ 钱敦堂 编修殁,其门生为经纪棺衾,赡恤妻子,事事得所。” 蚁穴亦作“螘穴”。1.蚂蚁的巢穴。 晋 干宝 《搜神记》卷十:“ 夏阳 卢汾 ,字 士济 ,梦入蚁穴,见堂宇三间,势甚危豁,题其额曰‘审雨堂’。” 唐 杜甫 《寄刘峡州伯华使君四十韵》:“林居看蚁穴,野食待鱼罾。” 明 刘基 《感时述事》诗之一:“戎机一以失,蚁穴僨臺殿。” 清 张岱 《<陶庵梦忆>自序》:“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螘穴,当作如何消受?” (2).比喻可以酿成大祸的小漏洞。语出《韩非子·喻老》:“千丈之隄,以螻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 三国 魏 应璩 《杂诗》:“细微可不慎,隄溃自蚁穴。” 陈三立 《孟乐大令出示纪愤旧句和答》之二:“蚁穴河山他日泪,龙楼鐘鼓在天灵。” 山丘(1) 小土山 山丘起伏 (2) 坟墓 莫言莫言生于1955年2月17日,原名管谟业,祖籍山东高密,中国当代著名作家。香港公开大学荣誉文学博士,青岛科技大学客座教授。他自1980年代中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2011年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2012年莫言荣获诺贝尔文学奖。其作品深受魔幻现实主义影响,写的是一出出发生在山东高密东北乡的“传奇”。《生死疲劳》和《蛙》这两部作品所具有的罕见的宗教情怀,使它们超越了中国作家同行,而进入了世界文学的行列。莫言的业绩,也使他当之无愧地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殊荣。一叶秋见“ 一叶知秋 ”。 朱云汉成帝 时人,以直臣闻名于世。 唐 杜牧 《洛中送韦楚老拾遗归朝》诗:“十载丈夫堪耻处, 朱云 犹掉直言旗。” 宋 戴复古 《寄复斋陈寺丞》诗之一:“平生风节谁其似, 汲黯 朱云 伯仲间。” 明 李东阳 《章菉毅公挽诗》:“欲殉 朱云 借时剑,九原重斩负恩人。”参见“ 朱云折槛 ”。 若不要不是 若不是少发生一次冲突,这一天是过不去的 汉帝(1). 汉 朝皇帝。 汉 张衡 《东京赋》:“ 汉帝 之德,侯其禕而!” (2).指 汉武帝 。 南朝 梁 沉约 《游沉道士馆》诗:“ 秦皇 御宇宙, 汉帝 恢武功。” 北周 庾信 《道士步虚词》之六:“ 汉帝 看桃核, 齐侯 问枣花。” 唐 李白 《妾薄命》诗:“ 汉帝 重 阿娇 ,贮之黄金屋。” (3).指 汉成帝 。 南朝 宋 鲍照 《代白头吟》:“ 申 黜 褒女 进, 班 去 赵姬 昇。 周王 日沦惑, 汉帝 益嗟称。” 自由(1) 由自己作主;不受限制和约束 汝岂得自由。——《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少年自由则国自由。——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自由的国家和民族 认为过独身生活要比结婚的人生活自由得多 (2) 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其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 * 信仰自由 出版自由 (3) 哲学上指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 子婴秦二世胡亥的侄子。赵高杀二世,立他为秦王,在位四十六天。刘邦攻破咸阳。子婴投降。后为项羽所杀。——《史记·项羽本纪》 失国丧失国家的统治权;亡国。《国语·晋语二》:“得国常於丧,失国常於丧。” 唐 韩愈 《顺宗实录四》:“ 楚王 失国亡走,一言善而復其国。” 范文澜 蔡美彪 等《中国通史》第三编第四章第一节:“ 唐太宗 发兵击破 吐谷浑 ,可汗 慕容允 败死,太子 达延芒波结 失国,逃归 吐蕃 。” 悠悠(1) 长久,遥远 悠悠长夜 (2) 遥远的 悠悠未来 (3) 形容从容不迫 (4) 众多 (5) 荒谬 悠悠之谈 (6) 飘动的样子 羌笛悠悠雪满地。——宋· 范仲淹《渔家傲》 (7) 庸俗 (8) 形容忧伤 悠悠我思 中心悠悠 悠悠尔心。——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9) 形容悠闲自在 白云千载空悠悠。——唐· 崔颢《黄鹤楼》 悠悠自得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