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小杉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李覯 |
释义 | 小杉原文小杉高丈馀,体直立还孤。任过千年雪,应无一节枯。 鬼狂从发解,龙长怕鳞麄。 怪状春宁笑,清声月所娱。 地终存古气,景合在仙图。 不作明堂用,良工莫厚诬。 诗词问答问:小杉的作者是谁?答:李覯 李覯小杉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直立直竖;竖立 像哨兵似的松树,沿着山巅直立着 任过承担过失。 清 李渔 《意中缘·设计》:“做便去做,只有三桩事包不稳,须要预先説过。做成了,我也不敢居功。做不成,我也不肯任过的。” 千年极言时间久远。 晋 陶渊明 《挽歌诗》:“幽室一已闭,千年不復朝。” 南朝 梁 沉约 《齐故安陆昭王碑文》:“盖百代之仪表,千年之领袖。” 唐 卢照邻 《中和乐章·歌登封》:“山称万岁,河庆千年。” 毛 * 《浪淘沙·北戴河》词:“往事越千年, 魏武 挥鞭。” 发解(1) 唐 宋 时,应贡举合格者,谓之选人,由所在州郡发遣解送至京参与礼部会试,称“发解”。 宋 司马光 《论诸科试官状》:“臣伏见朝廷取勘诸处发解考试诸科官,以所解之人到省十有九不中者。” 宋 李上交 《近事会元·罪发解官员》:“ 后唐 明宗 长兴 三年,詔选人文解不合式,罪发解官员。”《宋史·选举志一》:“﹝ 崇寧 三年詔﹞天下取士,悉由学校升贡,其州郡发解及试礼部法并罢。”《续资治通鉴·宋太宗端拱元年》:“先是 开封府 发解,如诸州之制,皆府官专其事。是秋,以府事繁剧,始别勑朝臣主之,定名讫,送府发解如式。” (2) 明 清 时乡试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考中举人第一名为“发解”。 明 王鏊 《震泽长语》卷下:“ 唐寅 字 子畏 ,少有逸才,发解 应天 第一。”《警世通言·钝秀才一朝交泰》:“此位是本县大名士,你只看他今科发解,还是发魁?” 清 戴名世 《宋嵩南制义序》:“先生年踰弱冠,即发解 江 南,为第一人;旋登进士,入史馆。” (3)泛指乡试考中举人。《古今小说·金玉奴棒打薄情郎》:“ 莫稽 由此才学日进,名誉日起,二十三岁发解连科及第。” 鲁迅 《中国小说史略》第二十篇:“﹝《铁花仙史》﹞ 诚斋 又招 儒珍 为西宾,而 蔡其志 晚年孤寂,亦屡来迎 王 ( 王儒珍 ),养以为子,亦发解,娶 诚斋 之女 馨如 。” (4)犹起解。旧时谓押送犯人。《古今小说·杨八老越国奇逢》:“ 王兴 道:‘且莫细谈,明早老将军起身发解时,我站在傍边,你只看着我,唤我名字起来,小人自来与你分解。’”《说岳全传》第三四回:“﹝ 粘罕 ﹞遂传令叫小元帅 金眼郎郎 、 银眼郎郎 :‘你二人领兵一千,将 吉青 上了囚车,连军器马匹,一齐解往四狼主那边去。’二人领命,立刻发解起身。” 清声(1).清亮的声音。 汉 扬雄 《太玄赋》:“听 * 之清声,观 宓妃 之妙曲。” 宋 梅尧臣 《秋日咏蝉》:“薄蜕聊依叶,清声已出林。” 明 梁辰鱼 《啄木儿·题闺中女郎》套曲:“听清声如柳外雏鶯。” (2).清美的声誉。 汉 蔡邕 《陈太丘碑文》:“奉礼终没,休矣清声。” 唐 元稹 《遣病》诗:“ 李三 三十九,登朝有清声。” 明 杨慎 《贞靖李君阡赞》:“绍两 冯 之清声,戞二 陶 之玄韵。”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三:“予读是文,觉 彭公 之直节清声固令人有生不同时之慨,而 山公 之风趣亦藉可想见矣。” (3).谓疾促之声。《资治通鉴·后周世宗显德六年》:“昔 黄帝 吹九寸之管,得黄钟正声,半之为清声,倍之为缓声,三分损益之以生十二律。” 古气古老质朴的方式、风气等 不作(1).不兴起;不兴盛。《礼记·乐记》:“暴民不作,诸侯宾服。” 孔颖达 疏:“不作,谓不动作也。”《孟子·滕文公下》:“圣王不作,诸侯放恣。” 赵岐 注:“不作,圣王之道不兴。”《韩诗外传》卷三:“无令财货上流,则逆不作。”《文选·班固<两都赋序>》:“昔 成 康 没而颂声寝,王泽竭而诗不作。” 李善 注:“作,兴也。” (2).不耕作;不写作。《史记·赵世家》:“耕事方急,一日不作,百日不食。” 清 顾炎武 《金陵杂诗》之一:“诗人长不作,千载尚风流。” 方言。不能,情理上不容许。《老残游记》第七回:“和尚家又不作带兵器,所以这拳法专为保护身命的。” 明堂(1) 〈方〉∶打晒粮食的场地;院子 (2) ∶古代帝王宣明政教、举行大典的地方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良工古代泛称技艺高超的人。《墨子·尚贤中》:“今王公大人有一衣裳不能制也,必藉良工。”《尸子·分》:“良工之马易御也,圣王之民易治也。” 南朝 梁 沉约 《为柳世隆上铜表》:“名罏化金,良工尽艺,方将盈金中藏。”《新五代史·杂传十七·崔棁》:“其乐工舞郎,多教坊伶人,百工商贾,州县避役之人,又无老师良工教习。”《三国演义》第七八回:“ 操 曰:‘吾欲起一殿,名 建始殿 ,恨无良工。’”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小翠》:“公子不乐,惟求良工画 翠 小像,日夜浇祷其下。” 厚诬(1).谓深加欺骗、蒙蔽。《左传·成公三年》:“贾人曰:‘吾无其功,敢有其实乎?吾小人,不可以厚诬君子。’”《明史·高瑶传》:“迨先帝復辟,贪天功者遂加厚诬。” 清 任安上 《与吴拜经书》:“非 止翁老人 亲笔记载,世且谓 河 汾 贋鼎为 商 周 法物,未免厚诬。” (2).谓深加诬蔑。 唐 皇甫枚 《绿翘》:“鍊师欲求三清长生之道,而未能忘解珮荐枕之欢;反以沉猜厚诬贞正。 翘 今必毙于毒手矣!” 陈独秀 《孔子之道与现代生活》:“余以 康先生 此说诚得儒教之真,不似前之宗教说厚诬 孔子 也。” 郭沫若 《“民族形式”商兑》:“要说新文艺的形式是舶来品,老百姓根本不懂或者不喜欢,那是有点厚诬老百姓的。”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