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感遇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陆游 |
释义 | 感遇原文人之所甚患,饥渴与寒暑。粗免则已矣,过计安用许?自奉非其分,三彭将嫉汝。 寓形天壤间,大抵皆逆旅,但能饱菜根,何地不可处?堂堂七尺躯,切勿效儿女。 诗词问答问:感遇的作者是谁?答:陆游 陆游感遇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饥渴(1).腹饿口渴。《诗·王风·君子于役》:“君子于役,苟无飢渴。”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二》:“此蛇所以致鸟雀而捕之者,今留付汝,幸善饲之,勿令飢渴。” 艾青 《春》诗:“而这古老的土地呀,随时都像一只飢渴的野兽,舐吮着年轻人的血液,顽强的人之子的血液。” (2).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孔丛子·公仪》:“君若飢渴待贤,纳用其谋,虽蔬食水饮, 伋 亦愿在下风。” 清 李渔 《风筝误·遣试》:“小生方在惊疑之际,彼妇正在飢渴之中。” 郭沫若 《洪波曲》第五章二:“对于飢渴着胜利的老百姓,即使小败已经就是好消息了,何况还是‘大捷’。” (1).腹饿口渴。饥,通“ 飢 ”。《商君书·战法》:“民倦且饥渴。” (2).比喻期望殷切,如飢似渴。 宋 曾巩 《到亳州与南京张宣徽启》:“始敢通牋记参候之礼,庶几将心诚饥渴之勤载省孤蒙。” 寒暑(1) 气候的冷和热 寒暑表 (2) 冬天和夏天,常用来表示整个一年 经历了几十个寒暑 已矣(1) (2) 语气词连用,加强语,表示事物的发展变化,可译成“啦” (3) “已”为动词,止,完结。“矣”为语气词“了”。“已矣”可译成“完了”,“算了” 老夫已矣。——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而今已矣。——清· 袁枚《祭妹文》 过计(1).错误的谋划。《孔丛子·对魏王》:“然则君不猜於臣,臣不隐於君,故动无过计,举无败事。” 宋 叶适 《外论二》:“夫北虏乃吾仇也,非復可以夷狄畜;而执事者过计,借夷狄之名以抚之。” 明 李东阳 《勤政》诗:“圣世怠荒非过计,国风勤俭有遗音。” (2).过多的考虑。《荀子·富国》:“ 墨子 之言,昭昭然为天下忧不足。夫不足,非天下之公患也,特 墨子 之私忧过计也。” 宋 刘子翚 《怀旧歌》:“忧煎过计祇自恼,且但努力耕吾田。” 明 冯梦龙 《量江记·李主内宴》:“吾所恃者 长江 天堑,彼纵武骑千羣,无所用之,不必过计,只合及时为乐。” 梁启超 《复刘古愚山长书》:“书中谓今日显祸,固在东南,隐患仍在西北,至哉言乎?嚮尝窃窃过计,谓吾西北腹地诸省,风气阂隔,人才乏絶,恐不足以自立。” 自奉自己日常生活享用 自奉甚俭 三彭即三尸神。 唐 张读 《宣室志》卷一:“ 契虚 因问 桻子 曰:‘吾向者謁覲 真君 , 真君 问我三 彭 之讐,我不能对。’ 桻子 曰:‘夫 彭 者,三尸之姓,常居人身中,伺察功罪,每至庚申日,籍於上帝。故凡学仙者,当先絶其三尸,如是则神仙可得,不然虽苦其心无补也。’” 宋 陆游 《病中数辱》诗:“凡药岂能驱二竖,清心幸足制三 彭 。” 明 李沂 《玉壶吟》:“淬予剑兮张予弓,贯魍魎兮磔三 彭 。” 清 钱谦益 《虫诗·蛔蛲》:“三 彭 行僇近,天听却悠悠。” 寓形寄托其形体。 晋 陶潜 《归去来兮辞》:“已矣乎,寓形宇内復几时,曷不委心任去留?” 唐 白居易 《和答诗·和<思归乐>》:“人生百岁内,天地暂寓形。” 宋 苏轼 《和寄天选长官》:“寓形宇宙间,佚我方以老。” 天壤(1) 天和地 天壤间 (2) 相隔极远;相差极大 大抵大概;大致 逆旅客舍;旅店 宿于逆旅。——《庄子·山水》 寓逆旅。——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不可(1) 不可能;不可以 兼与药相粘,不可取。——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学不可以已。——《荀子·劝学》 (2) 决不能,必须不 而势力众寡不可论。——《资治通鉴》 不可一概而论 (3) 与“非”搭配,表示必须或一定 今天这个会很重要,我非去不可 堂堂(1) 形容盛大 人狮惊岳岳,王庙忆堂堂。——郭沫若《访埃杂吟》 曰:“寡人将去此堂堂国者而死乎!”——《晏子春秋》 (2) 形容容貌庄严大方 仪表堂堂 (3) 形容志气宏大 我们是新一代的堂堂青年,还怕这一点困难吗? (4) 阵式或气势很大 堂堂的军乐队走过去了 七尺躯一般成人的身躯。借指男子汉,大丈夫。《荀子·劝学》:“小人之学也,入乎耳,出乎口,口耳之间,则四寸耳,曷足以美七尺之躯哉?” 晋 陆机 《挽歌诗》之二:“昔为七尺躯,今成灰与尘。”《岐路灯》第一○二回:“日落铺毡坐卧,双眸三寸烛,斗室七尺躯,养精蓄鋭,单等次日文战。” 切勿务必不要。《红楼梦》第十八回:“贵妃切勿以 政 夫妇残年为念。” 清 袁枚 《随园诗话》卷九:“﹝ 龚友 ﹞临别,忽向余正色云:‘ 友 不好名,先生切勿以 友 诗告人。’” 儿女(1) 儿子和女儿,子女 儿女成群 (2) 青年男女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唐· 王勃《杜少府之任蜀州》 儿女泪,君休滴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