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韦庄 |
释义 | 原文未归天路紫云深,暂驻东阳岁月侵。入洛声华当世重,闵周章句满朝吟。 开炉夜看黄芽鼎,卧瓮闲欹白玉簪。 读易草玄人不会,忧君心是致君心。 诗词问答问:《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的作者是谁?答:韦庄 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697-47 参考注释归天死的婉辞 那妖精不经打,三五棒便归天了 紫云(1).紫色云。古以为祥瑞之兆。 汉 焦赣 《易林·履之渐》:“ 黄帝 紫云,圣且神明,光见福祥,告我无殃。” 唐 李白 《古风》之三六:“东海沉碧水,西关乘紫云。” 前蜀 杜光庭 《贺黄云表》:“又 汉宣帝 幸 甘泉宫 ,紫云入殿, 宋世祖 践祚,紫云见於 端门 。” 宋 辛弃疾 《念奴娇·晋臣十月望生日》词:“紫云如阵,妙歌争唱新闋。” (2).借指紫石砚。 唐 李贺 《杨生青花紫石砚歌》:“ 端州 石工巧如神,踏天磨刀割紫云。” 清 吴伟业 《破砚》诗:“记曾疏闕失,望断紫云愁。” 东阳(1).古邑名。 春秋 鲁 地。在今 山东省 费县 境。《左传·哀公八年》:“ 吴 师克 东阳 而进,舍於 五梧 。” (2).古邑名。 春秋 齐 地。在今 山东省 临胊县 境。《左传·襄公六年》:“四月, 晏弱 城 东阳 而遂围 莱 。” 杜预 注:“ 东阳 , 齐 竟上邑。” (3).古邑名。 战国 楚 地。在今 江苏省 盱眙县 境。《国语·楚语上》:“若资 东阳 之盗使杀之,其可乎?” 韦昭 注:“ 东阳 , 楚 北邑。” (4).古地区名。 春秋 晋 地。相当今 河北省 太行山 以东 邢台 、 邯郸 一带。《左传·昭公二十二年》:“六月, 荀吴 略 东阳 。” 杜预 注:“ 东阳 , 晋 之 山 东邑, 魏郡 广平 以北。” (5).古地区名。 战国 赵 地。《韩非子·初见秦》:“以 代 、 上党 不战而毕为 秦 矣, 东阳 、 河 外不战而毕反为 齐 矣。” 陈奇猷 集释引 鲍彪 曰:“ 东阳 属 清河 ;河外, 滹沱河 之外。” (6).指 汉 东阳侯 张相如 。《汉书·贾谊传》:“於是天子议以 谊 任公卿之位。 絳 、 灌 、 东阳侯 、 冯敬 之属尽害之。” 颜师古 注:“ 东阳侯 , 张相如 也。” 唐 皮日休 《悼贾》:“上既悦而欲大用兮,遭 絳 灌 与 东阳 ,道既摈兮何明,乃出傅於 沅 湘 。” (7).指 南朝 梁 沉约 。因其曾为 东阳 守,故称。 宋 曹组 《蓦山溪·梅》词:“孤芳一世,供断有情愁,消瘦损, 东阳 也,试问花知否?” 元 袁易 《台城路》词:“风流渐懒,但诗恼 东阳 ,病添 中散 。”参见“ 东阳销瘦 ”。 (8).复姓。 南朝 宋 有 东阳无疑 。 岁月年月日子;时间 岁月如流 然后叹借者之用心专,而少时之岁月为可惜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声华美好的名声;声誉 昔为京洛声华客,今作江湖潦倒翁。—— 唐· 白居易《晏坐闲吟》 当世(1) 当代 (2) 指地位显要的人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章句(1) 古籍的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 (2) 分析古文的章节和句读 复习五经,皆训诂大义,不为章句。——《后汉书》 黄芽鼎指炼丹的鼎。 前蜀 韦庄 《和陆谏议避地寄东阳进退未决见寄》:“开炉夜看黄芽鼎,卧瓮閒欹白玉簪。” 玉簪用玉做成的簪子。也叫“玉搔头” 草玄指 汉 扬雄 作《太玄》。《汉书·扬雄传下》:“ 哀帝 时, 丁 、 傅 、 董贤 用事,诸附离之者或起家至二千石。时 雄 方草《太玄》,有以自守,泊如也。”后因以“草玄”谓淡于势利,潜心著述。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赠》诗:“草《玄》吾岂敢,赋或似 相如 。” 宋 辛弃疾 《定风波》词:“孤负寻常 山简 醉,独自,故应知子草《玄》忙。” 清 沉炯 《书怀》诗:“草《玄》字字翻成白,刻棘年年未类猴。” 不会(1).不领会;不知道。 唐 元稹 《进田弘正碑文状》:“臣若苟务文章,广徵经典,非唯将吏不会,亦恐 弘正 未详。” 宋 周邦彦 《南乡子》词:“不会沉吟思底事,凝眸,两点春山满镜愁。” (2).不可能。 明 康湋川 《粉蝶儿·寄寿康对山太史》套曲:“也不索门栽五柳,也不索湖泛扁舟,利和名自不会挂心头。” 毛 * 《青年团的工作要照顾青年的特点》:“这样做,基本方向是不会错的。” (3).谓不以时朝见天子。 太平天囯 洪仁玕 《资政新篇》:“或如 唐太宗 之责 尉迟恭 以 汉高 故事,或如 汉文 之责 吴 不会而赐杖以愧之,亦保全之一道也。” 致君谓辅佐国君,使其成为圣明之主。《墨子·亲士》:“良才难令,然可以致君见尊。” 唐 杜甫 《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致君 尧 舜 上,再使风俗淳。” 宋 岳珂 《桯史·王荆公》:“ 荆公 自以为遭遇不世出之主,展尽底藴,欲成致君之业。”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