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药名一绝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洪皓 |
释义 | 药名一绝原文独活他乡已九秋,刚肠续断更淹留。宁知老母相思子,没药医治白尽头。 诗词问答问:药名一绝的作者是谁?答:洪皓 洪皓药名一绝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独活草名。茎、叶皆有毛。羽状复叶。花五瓣白色。根可入药,有镇痛、发汗、利尿之效。古代以 羌族 地区出产者为最佳,故又名羌活。传说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又名独摇草。《太平御览》卷九九二引《本草经》:“独活一名护羗使者,味苦平,生 益州 。久服轻身。” 晋 王羲之 《杂帖》之五:“石脾入水即乾,出水便溼;独活有风不动,无风自摇。天下物理,岂可以意求?”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独活》:“独活、羌活乃一类二种,以他地者为独活, 西羌 者为羌活, 苏颂 所説颇明。”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二·独活》﹝释名﹞:“ 弘景 曰:‘一茎直上,不为风摇,故曰独活。’《别録》曰:‘此草得风不摇,无风自动,故曰独摇草。’” 他乡异乡,家乡以外的地方 九秋(1).指秋天。 晋 张协 《七命》:“晞三春之溢露,遡九秋之鸣飇。” 南朝 宋 谢灵运 《善哉行》:“三春燠敷,九秋萧索。” 唐 杜甫 《月》诗:“斟酌 姮娥 寡,天寒奈九秋。” 华罗庚 《病中斗·寄老战友》诗:“我身若蒲柳,难经九秋风。” (2).指九月深秋。 唐 陆畅 《催妆五首》之一:“闻道禁中时节异,九秋香满镜臺前。” 元 无名氏 《看钱奴》第一折:“为甚么桃花向三月奋发、菊花向九秋开罢?” 清 何焯 《义门读书记·昌黎集》:“菊有黄华则九秋矣,故秋怀以是终也。” (3).九年。 汉 张衡 《南都赋》:“结九秋之增伤,怨西荆之折盘。” 唐 刘禹锡 《谪九年赋》:“古称思妇,已歷九秋,未必有是,举为深愁。” 傅尃 《次韵和湘荃、梦蘧联句即寄》:“九秋客思三更梦,一夜西风满地霜。” (4).曲名。 晋 陆机 《日出东南隅行》:“丹脣含《九秋》。” 宋 孙奕 《履斋示儿编·杂记》引此句,注云:“《九秋》,曲名。” 刚肠指刚直的气质。《文选·嵇康<与山巨源绝交书>》:“刚肠嫉恶,轻肆直言,遇事便发。” 张铣 注:“刚肠,谓彊志也。” 唐 白居易 《哭孔戡》诗:“平生刚肠内,直气归其间。” 清 秋瑾 《吊吴烈士樾》诗:“ 皖 中志士名 吴樾 ,百炼刚肠如火热。” 续断植物名。二年生或多年生草本。中医学上以根入药,性微温味苦。功用补肝肾、强筋骨、补血脉、利关节。《急就篇》卷四:“远志续断参土瓜。” 颜师古 注:“续断,一名接骨,即今所呼续骨木也。又有草续断,其叶细而紫色,根亦入药用。”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草四·续断》:“﹝续断﹞根苦,微温,无毒,主治伤寒,补不足,金疮痈疡折跌,续筋骨,妇人乳难。久服益气力。” 淹留长期逗留;羁留 老母(1).年老的母亲。《战国策·齐策四》:“ 孟尝君 问:‘ 冯公 有亲乎?’对曰:‘有老母。’” 宋 曾巩 《福州上执政书》:“诚以 巩 年六十,老母年八十有八。老母寓食京师,而 巩 守 闽 越 。” 元 耶律楚材 《思亲》诗之二:“故园屈指八千里,老母行年六十餘。”《水浒传》第四二回:“老母平生只爱清幽,吃不得惊諕,因此不敢取来。” (2).泛指老妇。《百喻经·老母捉熊喻》:“昔有一老母在树下卧,熊欲来搏,尔时老母遶树走避。”《魏书·张谠传》:“ 高宗 曰:‘南人奇好,能重室家之义,此老母復何所任,乃能如此致费也。’” 相思子红豆的别名。 没药没药属植物的树胶脂,黄色至红棕色,芳香,用于牙膏、香料和药物,其性平、味苦,功能活血行瘀、止痛、生肌 医治(1) 人体患病的医疗过程 (2) 给病人或身体的部分以内外科治疗 (3) 治疗疾病,恢复健康 尽头末尾;终点 一眼望不到尽头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