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南山留题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吕元锡 |
释义 | 南山留题原文龙穴潜幽通海潮,璇宫突兀插云霄。三千世界诸天近,百二山河故国遥。 寥落偏城连谷口,荒凉古寺倚山腰。 溪南可款门修竹,何况丁宁已见招。 诗词问答问:南山留题的作者是谁?答:吕元锡 吕元锡南山留题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龙穴(1).传说中龙所居住的洞穴。 北周 庾信 《周五声调曲·变宫调一》:“龙穴非难附,鸞巢欲可窥。” 倪璠 注:“龙居穴中,故以龙穴为言。”喻指瀑布注入的深潭。 宋 曾巩 《瀑布泉》诗:“飞泉一支天上来,寒影沉沉泻龙穴。” (2).洞穴名。《文选·左思<吴都赋>》:“其方陬譎诡,则有龙 * 蒸,云雨所储。” 刘逵 注:“ 湘 东 新平县 有龙穴,穴中黑土,天旱,人人便共以水沾穴,则暴雨应之。常以此请雨也。” (3).小洲名。在今 广东省 东莞市 虎门 海口外。 清 林则徐 《中秋饮沙角炮台眺月有作》诗:“森森寒芒动星斗,光射 龙穴 龙为愁。”注:“ 龙穴 ,指 龙穴洲 。” (4).旧时堪舆家谓山的气脉所结处。宜作墓穴。 清 蒋平阶 《秘传水龙经》卷三:“横宫龙穴生荣显,借合穿龙主发财。” 通海(1).与海外交往。 唐 张籍 《送金少卿副使归新罗》诗:“通海便应将国信,到家犹自著朝衣。” 郑观应 《致考察南洋商务张弼士侍郎书》:“通海以来,渐知效法泰西,开学堂、设公司、振商务、兴实业、重工艺。” (2).与海洋通连。《元史·食货志一》:“又开 胶 莱 河道通海,劳费不貲,卒无成效。” 清 魏源 《<江南水利全书>叙》:“海口筑坝,以防浑潮倒灌之患,可灌田而不可通海,岂非地势使然哉!” (3).特指 清 初与据守海上的抗 清 将领 郑成功 等往来。《清史稿·圣祖纪一》:“御史 田六善 言奸民告訐,於南人不曰‘通海’,则曰‘逆书’。” 鲁迅 《<二心集>序言》:“ 宋 末有所谓‘通虏’, 清 初又有所谓‘通海’,向来就用了这类的口实,害过许多人们的。” 璇宫亦作“璿宫”。1.玉饰的宫殿。多指王宫。 晋 王嘉 《拾遗记·少昊》:“ 少昊 以金德王,母曰 皇娥 ,处璇宫而夜织。” 唐 王勃 《采莲赋》:“金室丽妃,璿宫佚女。” 清 陈梦雷 《西洋贡狮子赋》:“凝龙图於黼座,握凤历於璇宫。” (2).传说中仙人的居所。 清 曹寅 《小游仙》诗之十:“ 上清 那用銓《真誥》,恰少璇宫琢玉人。” 突兀(1) 突然变化的 平原过去了,面前山峦世界突兀而起 (2) 高耸的 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突兀而已。——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苍然突兀。——明· 顾炎武《复庵记》 突兀的山石 (3) 突然 事情来得这么突兀,使她不知所措 (4) 出乎意料 云霄(1) 云块飘浮的高空 三三两两的鸣鸟冲向云霄 哭声直上干云霄。——唐· 杜甫《兵车行》 上干云霄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2) 旧时比喻极高的地位 三千世界(1).“ 三千大千世界 ”的省称。 南朝 陈 徐陵 《孝义寺碑》:“方使三千世界,百亿须弥,同望飞轮,共禀玄德。”《醒世恒言·吕洞宾飞剑斩黄龙》:“长老曰:‘老僧今年胆大,黄龙山下扎寨;袖中颺起金鎚,打破三千世界。’”详“ 三千大千世界 ”。 (2).泛指宇宙。 唐 刘禹锡 《福先寺雪中酬别乐天》诗:“二入笙歌云幕下,三千世界雪花中。”详“ 三千大千世界 ”。 诸天(1).佛教语。指护法众天神。佛经言欲界有六天, * 之四禅有十八天,无 * 之四处有四天,其他尚有日天、月天、韦驮天等诸天神,总称之曰诸天。《长阿含经》卷一:“佛告比丘, 毗婆尸菩萨 生时,诸天在上於虚空中,手执白盖宝扇,以障寒暑风雨尘土。” 南朝 宋 谢灵运 《昙隆法师诔》序:“且三界迴沉,诸天倏瞬。”《敦煌变文汇录·频婆娑罗王后宫綵女功德意供养塔生天因缘变文》:“人民欢喜皆称嘆,诸天爱护讚精明。”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法堂里摆列着诸天圣像。”《西游记》第十七回:“诸天遂来洞口报知。” (2).指神界的众神位。后泛指天界;天空。 唐 谷神子 《博异志·阴隐客》:“修行七十万日,然后得至诸天,或 玉京 、 蓬莱 、 崑閬 、 姑射 。” 清 林则徐 《即目》诗:“不知身与诸天接,却讶云从下界生。” 百二山河喻山河险固之地。 唐 卢宗回 《登长安慈恩寺塔》诗:“九重宫闕参差见,百二山河表里观。” 元 马致远 《蟾宫曲·叹世》曲:“ 咸阳 百二山河,两字功名,几阵干戈。”《剪灯馀话·武平灵怪录》:“三千世界都成幻,百二山河尽属空。” 宁调元 《清明忆亡友姚宏业》诗:“百二山河同败絮,两三亲友各飘萍。”参见“ 百二 ”。 故国(1) 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国 所谓故国者,非谓有乔木之谓也,有世臣之谓也。——《孟子·梁惠王》 (2) 祖国,本国 见故国之旗鼓,感乎生于畴日。——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生活习惯基本上保持故国的一套 (3) 故乡,家乡 取醉他乡客,相逢故国人。——唐· 杜甫《上白帝城诗》 (4) 旧都。南宋时指汴京 (5) 指旧地;古战场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寥落稀疏;稀少;冷落 疏星寥落 谷口(1).山谷的出入口。《六韬·分险》:“衢道谷口,以武衝絶之。” 唐 王维 《归辋川作》诗:“谷口疎鐘动,渔樵稍欲稀。” 清 黄景仁 《偕邵元直游吾谷》诗:“此间看山復看枫,谷口敞与平原同。” (2).古地名。又名 瓠口 。在今 陕西 礼泉 东北。 西汉 于此置 谷口县 , 东汉 废。因位于 九嵕山 东、 仲山 西,当 泾水 出山之处,故谓之 谷口 。古时相传为 黄帝 升仙的地方。也称 寒门 。《汉书·郊祀志上》:“其后 黄帝 接万灵 明庭 。 明庭 者, 甘泉 也。所谓 寒门 者, 谷口 也。” 颜师古 注引 服虔 曰:“ 黄帝 升仙之处也。”又注:“ 谷口 , 仲山 之 谷口 也……以 仲山 之北寒凉,故谓此谷为 寒门 也。” (3).古地名。在今 陕西 淳化 西北。 秦 时于此置 云阳县 。《战国策·秦策三》:“ 范雎 曰:‘大王之国,北有 甘泉 、 谷口 。’” 鲍彪 注:“在 云阳 。” 西汉 末年,高士 郑朴 (字 子真 )曾隐居于此。 汉 扬雄 《法言·问神》:“ 谷口 郑子真 ,不屈其志,而耕乎巖石之下,名震於京师。” 唐 李白 《赠韦秘书子春》诗:“ 谷口 郑子真 ,躬耕在巖石。” 王琦 注引《雍录》:“ 谷口 在 云阳县 西四十里, 郑子真 隐於此。”后借指隐者所居之处。 元 杨奂 《得邳大用书复寄》诗:“ 谷口 知何似,他年愿卜隣。” 清 钱谦益 《高邮道中简顾所建》诗:“负耒我今归 谷口 ,惊弓君莫问壶头。” 荒凉荒芜冷落。形容旷野无人的景况 一个荒凉的村庄 山腰山脚和山顶之间大约一半的地方。 北周 庾信 《枯树赋》:“横洞口而欹卧,顿山腰而半折。” 唐 白居易 《残暑招客》诗:“云截山腰断,风驱雨脚迴。”《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一句话未完,只听得山腰里吱的一声骲头响箭,一直射在半空里去。” 闻一多 《初夏一夜的印象》诗:“贴在山腰下佝偻得可怕的老柏,拿着黑疲的拳头硬和太空挑衅。” 款门(1).敲门。《晏子春秋·杂上十二》:“ 景公 饮酒,夜移于 晏子 之家。前驱款门,曰:‘君至。’”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三:“一日,有道人状貌甚伟,款门求见。” 清 戴名世 《游吼山记》:“维舟登岸,寻之,得一尼庵。款门入,盖皆石壁环焉。” (2).犹款塞。 明 唐顺之 《南征歌》:“军书插羽速星奔, 邛 僰 夷王尽款门。” 修竹细长的竹子 茂林修竹 何况(1) 不消说 一项改革都会经过不少曲折,更何况一场革命 (2) 更加 学好本民族的语言尚且要花许多力气,何况学习另一种语言呢 (3) 表示进一步申述理由或追加理由,用法基本上同“况且” 何况供百人。——清· 洪亮吉《治平篇》 你去接他一下,这儿不好找,何况他又是第一次来 丁宁叮咛,反复地嘱咐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