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 |
朝代 | 唐代 |
作者 | 刘禹锡 |
释义 | 原文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 东泛沧江寻古迹,西归紫阁出尘喧。 河南白尹大檀越,好把真经相对翻。 诗词问答问:《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谒河南尹白侍郎》的作者是谁?答:刘禹锡 书法欣赏
全唐诗:卷359-63 参考注释宿习(1).谓长久地学习积累。 汉 王充 《论衡·逢遇》:“学不宿习,无以明名。” (2).平素所学习的;预先诵习过的。《册府元龟》卷九五一引 宋 陶岳 《五代史补》:“ 郭忠恕 ,七岁童子及第,富有文学,尤工篆隶。尝有人於 龙山 得鸟迹篆, 忠恕 一见,輒诵如宿习。”《宋史·李穀传》:“﹝ 李穀 ﹞发愤从学,所览如宿习。” (3).佛教指前世具有的习性。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脩来得慧眼,多闻第一却忘言。自从七祖传心印,不要三乘入便门。”《敦煌变文集·大目乾连冥间救母变文》:“ 罗卜 三周礼毕,遂即投仏出家,丞(承)宿习因闻法证﹝得阿罗﹞汉果。” 宋 庄季裕 《鸡肋编》卷下:“天下之事,有不学而能者,儒家则谓之天性, 释 氏则以为宿习,其事甚众: 唐 以文称,如 白乐天 七月而识‘之’、‘无’二字, 权德舆 三岁知变四声,四岁能为诗。” (4).旧日的积习。 宋 陆游 《永日无一事作诗自诒》:“得非閔我老,作意鐫其顽。扫除尽宿习,使得终日閒。” 修来谓修业进德以求将来之功。 晋 葛洪 《抱朴子·君道》:“掩细瑕而録大用,忘近恶而念远功,使夫 曹劌 、 孟明 有修来之効, 魏尚 、 张敞 立雪耻之绩。”《三国志·魏志·袁绍传》“ 太祖 乃还救 谭 ,十月至 黎阳 ” 裴松之 注引《汉晋春秋》:“是后又望将军改往修来,克己復礼,追还孔怀如初之爱。” 慧根(1).佛教语。五根之一。破惑证真为慧;慧能生道,故曰慧根。多指能信入佛法的根机。 隋 慧远 《大乘义章》卷四:“於法观达,目之为根,慧能生道,故名慧根。” 唐 刘禹锡 《送宗密上人归南山草堂寺因诣河南尹白侍郎》诗:“宿习修来得慧根,多闻第一却忘言。” 清 龚自珍 《长相思》词引:“同年生 冯晋渔 ,少具慧根而不信经典。”参见“ 五根 ”。 (2).聪明的天资。 刘坚 《“强盗”的女儿》:“有一次他居然当着我的面对五太太夸奖我:‘这娃有个慧根啊!’” 多闻见多识广 博学多闻不是一件坏事 第一(1) 排在最前的 排名第一 (2) 首要的,最重要的 质量第一 忘言(1).谓心中领会其意,不须用言语来说明。语本《庄子·外物》:“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 三国 魏 曹植 《苦思行》:“中有耆年一隐士,鬚髮皆皓然,策杖从我游,教我要忘言。” 宋 陈师道 《次韵德麟植桧》:“萧萧孤竹君,忘言理相契。” 明 陈汝元 《金莲记·就逮》:“莫笑忘言真有道,自惭搜句百无功。” (2).指不借语言为媒介而相知于心的友谊。《晋书·山涛传》:“后遇 阮籍 ,便为竹林之交,著忘言之契。” 唐 韩愈 《祭薛中丞文》:“况某等忘言斯久,知我俱深。” (3).忘其所言;不须言说。 明 沉德符 《野获编·言事·抗疏中辍》:“二公皆名士正人,所言必不妄,但权奸已败,即往事果真,亦当忘言,此等追叙,似乎蛇足。” 自从介词,表示过去的某段时间的起点 自从去年秋天到现在 祖传祖上留传下来的 祖传秘方 心印(1).佛教禅宗语。谓不用语言文字,而直接以心相印证,以期顿悟。《坛经·顿渐品》:“师曰:‘吾传佛心印,安敢违於佛经。’” 唐 韩偓 《江岸闲步》诗:“立谈禪客传心印,坐睡渔师著背蓬。” 宋 王禹偁 《寄赞宁上人》诗:“眉毫久别应垂雪,心印休传本似灰。”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三折:“心印非遥,只在本来还照。回头早,认得胎胞儘,四大皆安好。” (2).理学家借以指对圣人学说在心性上的领会。 明 王守仁 《<大学>问》:“此格致诚正之説,所以阐 尧 舜 之正传而为 孔氏 之心印也。” (3).泛指内心有所领会。 清 周友良 《珠江梅柳记》:“而二美意皆属予,微露拒 程 之意, 程子 亦心印。” (4).心心相印。 沉从文 《菜园》:“只能心印默契,不可言传。” (5).拆字术。 宋 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论气韵非师》:“且如世之相押字之术,谓之心印。本自心源,想成形跡,跡与心合,是之谓印。爰及万法,缘虑施为,随心所合,皆得名印。” 不要(1) 表示禁止和劝阻 不要逼我 (2) 制止或阻止一个倾向或一个冲动 请他不要打断别人讲话 三乘三乘车。每乘四马。 殷 商 时为下大夫的仪制。《礼记·少仪》:“贰车者,诸侯七乘,上大夫五乘,下大夫三乘。” 郑玄 注:“此盖 殷 制也。” (1).佛教语。一般指小乘(声闻乘)、中乘(缘觉乘)和大乘(菩萨乘)。三者均为浅深不同的解脱之道。亦泛指佛法。《魏书·释老志》:“初根人为小乘,行四諦法;中根人为中乘,受十二因缘;上根人为大乘,则俢六度。虽阶三乘,而要由修进万行,拯度亿流,弥歷长远,乃可登佛境矣。”《西游记》第二回:“妙演三乘教,精微万法全。” 潘飞声 《甘露寺》诗:“荒苔佛座参三乘,老树僧房坐六朝。” (2).道教语。谓以 元始天尊 所传为大乘上法,属洞真部;以 灵宝天尊 所传为中乘中法,属洞元部;以 道德天尊 所传为小乘初法,属洞神部。《云笈七籤》卷一:“精研三乘,详观四辅。” 便门(1) 建筑物的旁门或主要大门的副门 (2) 指装在大门上成为大门的一部分或设于大门旁边的小门 沧江江流;江水。以江水呈苍色,故称。 南朝 梁 任昉 《赠郭桐庐》诗:“沧江路穷此,湍险方自兹。” 唐 陈子昂 《群公集毕氏林亭》诗:“ 子牟 恋魏闕,渔父爱沧江。” 明 张含 《己亥秋月寄杨升庵》诗:“比来消息风尘断,白首沧江学钓鱼。” 清 吴伟业 《毛子晋斋中读吴匏庵手抄宋谢翱西台恸哭记》诗:“ 子陵 留高臺,西面沧江緑。” 古迹古代留存下来的文化遗迹,多指古代留传下来的建筑物 名胜古迹 西归(1).向西归还;归向西方。《诗·桧风·匪风》:“谁将西归,怀之好音。” 南朝 梁 何逊 《临行与故游夜别》诗:“復如东注水,未有西归日。” 唐 孟郊 《感怀》诗之五:“去去荒泽远,落日当西归。” (2).用作人死亡的婉词。如:跨鹤西归;鸾驭西归。 紫阁(1).金碧辉煌的殿阁。多指帝居。 汉 崔琦 《七蠲》:“紫阁青臺,綺错相连。” 南朝 梁 江淹 《宋故银青光禄大夫孙夐墓铭》:“紫阁咸趋,朱轩既履。” 明 高启 《送王哲判官之上党》诗:“朝辞紫阁下,暮宿 黄河 壖。” (2).指仙人或隐士所居。 晋 陆云 《喜霁赋》:“改 望舒 之离毕兮,曜六龙於紫阁。” 唐 张籍 《寄紫阁隐者》诗:“紫阁气沉沉,先生住处深。” (3). 唐 代曾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为紫微令。因称宰相府第为紫阁。 唐 元稹 《酬卢秘书》诗:“梦云期紫阁,厌雨别黄梅。” 明 高明 《琵琶记·官媒议婚》:“紫阁名公,黄扉元宰,三槐位里排列。” 尘喧尘世的烦扰。亦指尘世。 南朝 梁 陶弘景 《周氏冥通记》卷三:“ 刘 曰:‘高下未必可定,伊犹沉滞尘喧,共啟悟之耳,何高之有?’” 唐 韦应物 《南园》诗:“顿洒尘喧意,长啸满襟风。”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李颀》:“慕神仙,服饵丹砂,期轻举之道,结好尘喧之外。” 河南中国中东部的省,简称豫。与河北、山东、安徽、湖北、陕西、山西相邻,面积16.7万平方公里,人口7442万,省会郑州。黄河流经本省,开封、洛阳为有名古都,著名五岳之一的中岳嵩山在郑州西南的登封县。中国商品粮、棉的主要基地之一 檀越梵语音译。施主。 晋 陶潜 《搜神后记》卷二:“ 晋 大司马 桓温 ,字 元子 ,末年忽有一比邱尼,失其名,来自远方,投 温 为檀越。” 南朝 梁 沉约 《齐禅林寺尼净秀行状》:“及至就讲,乃得七十檀越,设供果,食皆精。”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诸方檀越,不论城郭与村坊,一齐齐随喜道场来,罢铺收行。”《儒林外史》第二十回:“小檀越,你是谁家子弟?” 鲁迅 《华盖集续编·记“发薪”》:“只要有银钱在手里经过,即使并非檀越的布施,人是也总爱逞逞威风的。” 真经(1).道教的经书。《隋书·经籍志四》:“ 嵩山 道士 寇谦之 自云:‘尝遇真人 成公兴 ,后遇 太上老君 ……其后又遇神人 李谱 ,云是 老君 玄孙,授其图籙真经,劾召百神。’”《旧唐书·玄宗纪下》:“ 庄子 号为 南华真人 , 文子 号为 通玄真人 , 列子 号为 冲虚真人 , 庚桑子 号为 洞虚真人 。其四子所著书,改为真经。” 明 叶宪祖 《鸾鎞记·秉操》:“俺待向花前诵真经几巡,启金炉把名香 * 。” 清 李渔 《玉搔头·媲美》:“俺自会诵真经,焚寳篆,把凡心洗。” (2).比喻好的经验。 徐慎 《四书记》:“你就把这条真经向大家传一传。” 相对(1) 面对面;相向 大与小相对 (2) 非绝对的(跟“绝对”相对) 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 (3) 比较来说 相对不错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