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云溪杂咏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郭印 |
释义 | 云溪杂咏原文林园无俗物,满目是琅玕。非雾昼常晦,不见夏亦寒。 流尘终日背,归鸟一枝安。 但看青青节,肯随黄叶残。 诗词问答问:云溪杂咏的作者是谁?答:郭印 郭印云溪杂咏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林园山林田园。亦指园林。 晋 陶潜 《辛丑岁七月赴假还江陵夜行涂口作》诗:“诗书敦宿好,林园无世情。” 唐 元稹 《酬乐天早春闲游西湖》诗:“浦屿崎嶇到,林园次第巡。” 宋 范成大 《休宁》诗:“林园富瓜笋,堂密美杉柏。” 俗物(1).对世俗庸人的鄙称。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排调》:“ 嵇 、 阮 、 山 、 刘 在竹林酣饮, 王戎 后往。 步兵 曰:‘俗物已復来败人意!’” 唐 薛用弱 《集异记·王涣之》:“此辈皆潦倒乐官,所唱皆《巴人》《下俚》之词耳,岂《阳春》《白雪》之曲俗物敢近哉!” 沙汀 《困兽记》四:“便是现在,她也并不满意他的,认为他只是一个穿着漂亮、毫无教养的俗物。” (2).不高雅的物品。 宋 苏轼 《与徐得之书》之八:“ 得之 晚得子,闻之喜慰可知。不敢以俗物为贺,所用石砚一枚送上,须是学书时矣。”《儿女英雄传》第二八回:“但今日是你为妇之始,用这些俗物,非礼也。” (3).通俗的东西。《红楼梦》第五十回:“众人都道:‘也要做些浅近的俗物才是。’ 湘云 想了一想,笑道:‘我编了一支“点絳唇”,却真是个俗物,你们猜猜。’” 满目充满视野 琳琅满目 琅玕(1) 似玉的美石 美人赠我金琅玕,何以报之双玉盘。——汉· 张衡《四愁诗》 (2) 传说和神话中的仙树,其实似珠;比喻珍贵、美好之物 服常树,其上有三头人,伺琅玕树。——《山海经》 (3) 翠竹的美称 剖劈青琅玕,家家盖墙屋。——唐· 白居易诗 不见(1) 不曾相见 老哥俩可有日子不见了 (2) 见不着;丢失 一辆新自行车转身就不见了 流尘飞扬的尘土。 三国 魏 曹植 《仲雍哀辞》:“流尘飘荡魂安归。” 明 高明 《琵琶记·临妆感叹》:“一旦远别离,镜匣掩青光,流尘暗綺疏,青苔生洞房。” 许地山 《无法投递之邮件·复诵幼》:“诚然,我们底情谊已经碎为流尘,再也不能复原了。” 终日从早到晚 终日忙忙碌碌 终日而思。——《荀子·劝学》 一枝(1).一根枝杈。《庄子·逍遥游》:“鷦鷯巢於深林,不过一枝。” 晋 张华 《鹪鹩赋》:“其居易容,其求易给,巢林不过一枝,每食不过数粒。”后用以比喻栖身之地。 唐 杜甫 《宿府》诗:“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宋 曾巩 《次道子中书问归期》:“一枝数粒身安稳,不羡云鹏九万飞。” 清 方文 《庐山·玉帘泉》诗:“小楼暖可居,他日借一枝。” (2).一支。一根。用于细长的东西。《儿女英雄传》第十一回:“等到望见过往的客商到了,一枝响箭便算个号令,大家纔不约而同的下山。” 老舍 《赵子曰》第二:“主席的虎项微俯,拿了一枝香烟。” (3).一支。一个支派。《景德传灯录·元安禅师》:“ 石头 一枝,看看师灭矣。” 宋 秦观 《次韵邢敦夫秋怀》之二:“暮有二客至,俱以能禪闻。一枝 惠林 出,一派 智海 分。” 清 郑燮 《范县署中寄舍弟墨》:“刹院寺祖坟,是东门一枝大家公共的,我因葬父母无地,遂葬其傍。” (4).一支。犹言一队。《京本通俗小说·冯玉梅团圆》:“正遇着 范 贼一枝游兵,劫夺行李财帛,将人口追得三零四散。”《东周列国志》第六回:“臣当引一枝兵,为 蔡 乡导。” 看青守护未成熟的庄稼。 孙犁 《白洋淀纪事·村歌下篇》:“地主们开始破坏庄稼……武委会的人们,夜晚背上枪,到地里看青。” 茹志鹃 《高高的白杨树·澄河边上》:“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别的什么也没有。” 青节(1).道教的青色旗旛。 唐 陈子昂 《送中岳二三真人序》:“实欲执青节,从白蜺,陪饮 崑崙 之庭,观化 玄元 之府。” 唐 张籍 《灵都观李道士》诗:“几回游 閬苑 ,青节亦随身。” (2).指竹子。 唐 李峤 《竹》诗:“白花摇凤彩,青节动龙文。” 南唐 陈陶 《竹》诗之一:“一峯晓似朝仙处,青节森森倚絳云。” 宋 王安石 《石竹花》诗之一:“种玉乱抽青节瘦,刻繒轻染絳花圆。” 黄叶(1).枯黄的树叶。亦借指将落之叶。 南朝 梁 丘迟 《赠何郎》诗:“檐际落黄叶,堦前网緑苔。” 唐 李白 《秋思》诗:“ 燕支 黄叶落,妾望 白登臺 。” 元 范梈 《题李白郎官湖》诗:“黄叶当头乱打人,门前繫着青驄马。”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艺二·崔孝廉》:“丹枫江冷人初去,黄叶声多酒不辞。” (2).佛教语。以杨树黄叶为金,比喻天上乐果,能止人间众恶。 前蜀 贯休 《题惠琮律师院》诗:“苦节兼青目,公卿话有餘。唯传黄叶喻,还似白泉居。”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