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 | 宿山寺 |
朝代 | 宋代 |
作者 | 强至 |
释义 | 宿山寺原文苍莽穷山路,萧森古寺门。梦深宵殿月,泪迸晓枝猨。 人事随群动,山情阻细论。 城中尘没眼,愁思满归轩。 诗词问答问:宿山寺的作者是谁?答:强至 强至宿山寺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苍莽无边无际的样子 我们简直不像在浩荡的长江上,而是在苍莽的丛林中寻找小径跋涉前进了 山路山中小路 山路弯弯 萧森(1).草木茂密貌。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平等寺》:“堂宇宏美,林木萧森。” 宋 司马光 《又和董氏东园桧屏石床》:“密叶萧森翠幕紆,蹔来犹恨不长居。” 明 何景明 《怀化驿芭蕉》诗:“孟夏日初赫,萧森蔽炎光。”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地上是百花灿烂的郊原,眼前是原始的林木萧森。” (2).草木凋零衰败貌。 唐 张九龄 《郡舍南有园畦杂树聊以永日》诗:“江城何寂歷,秋树亦萧森。” 宋 陆游 《秋思绝句》:“一片云深更作阴,东轩草树共萧森。” 明 何景明 《九日黔国后园》诗之二:“天空远水明秋岸,梧叶萧森枫树残。” 鲁迅 《无题》诗:“风波一浩荡,花树已萧森。” (3).阴森。 唐 杜甫 《秋兴》诗之一:“玉露凋伤枫树林, 巫山 巫峡 气萧森。” 宁调元 《游白云归感赋四律并柬同游诸子》:“夜气萧森十里堤,出门可有上天梯。” 徐迟 《入峡记》:“ 巫山 突然挺立两侧,何止十二峰。阳光被夺,气象萧森。” 深宵一般指半夜以后 人事(1) 指人世间的事 人事沧桑 人事不可量。——《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惩等工作 人事调动 (3) 人情事理 不懂人事 (4) 人的意识的对象 不省人事 (5) 人力能做到的事 尽人事 (6) 馈赠的礼物 送人事 群动(1).各种动物。 晋 陶潜 《饮酒》诗之七:“日入羣动息,归鸟趋林鸣。” 梁启超 《论自由》:“人秉天地清淑之气以生,所以异於羣动者安在乎?” (2).诸种活动。 唐 白居易 《宴坐闲吟》:“意气销磨羣动里,形骸变化百年中。” 宋 司马光 《不寐》诗:“四远寂然羣动收,只餘严鼓度坊楼。” (3).泛指众人。 宋 叶适 《法度总论三·铨选》:“陛下有是名器,为鼓舞羣动之具。” 山情为山中景物所引起的情趣。 北魏 杨衒之 《洛阳伽蓝记·正始寺》:“崎嶇石路,似壅而通,峥嶸涧道,盘紆復直。是以山情野兴之士,游以忘归。” 隋 江总 《摄山栖霞寺碑》:“山情率易,野製疏朴。” 宋 梅尧臣 《依韵和原甫厅壁许道宁山水》:“山情水思半轩间,试问来居有底闲。” 明 李梦阳 《涧富岭赴安福》诗之二:“山行忽百里,步步山情新。” 细论详论。 宋 范成大 《谒南岳》诗:“奇事不胜纪,重游当细论。” 尘没犹埋没。 元 马致远 《陈抟高卧》第四折:“现如今山鬼吹灯显像,野猿抡笔题墙。怕腐烂了芒鞋竹杖,尘没了 * 纸帐。” 愁思(1).忧虑。 战国 楚 宋玉 《高唐赋》:“长吏隳官,贤士失志,愁思无已,叹息垂泪。”《汉书·伍被传》:“於是百姓悲痛愁思,欲为乱者十室而六。” (2).忧愁的思绪。 唐 柳宗元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诗:“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宋 陈策 《摸鱼儿·仲宣楼赋》词:“江城望极多愁思,前事恼人方寸。” 瞿秋白 《饿乡纪程》三:“夜深人静,灯光黯黯的笼罩着人的愁思。” |
随便看 |
古诗文大全包含361833首古诗文,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的释义及赏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