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释道潜的《庐山杂兴·其二》 全文:隔崖垂蔓蔚苍苍,隐见莓苔旧石床。
 定有飞仙集其下,月明时复度笙篁。
 
 参考注释飞仙亦作“ 飞僊 ”。会飞的仙人。《海内十洲记·方丈洲》:“﹝ 蓬莱山 ﹞周廻五千里外别有圆海绕山,圆海水正黑,而谓之冥海也,无风而洪波百丈,不可得往来……惟飞仙有能到其处耳。” 宋  苏轼 《次韵子由晋卿所和》之一:“会看飞僊虎头篋,却来颠倒拾遗裘。” 明  顾起纶 《国雅品·士品三》:“ 王元美 云:如飞仙游天,不染尘俗。” 清  宣鼎 《夜雨秋灯录·迦陵配》:“此儿好骨气,读书可成名宿,入道可作飞仙。” 见“ 飞仙 ”。 月明(1).月光明朗。 唐  白居易 《崔十八新池》诗:“见底月明夜,无波风定时。” 元  袁士元 《和嵊县梁公辅夏夜泛东湖》:“小桥夜静人横笛,古渡月明僧唤舟。”《水浒传》第九回:“两个教头在月明地上交手。” (2).指月亮;月光。 唐  李益 《从军北征》诗:“磧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向月明看。” 明  寓山居士 《鱼儿佛》第一出:“白苹红蓼緑簑衣,青海滩头一钓磯。只恐夜静水寒鱼不饵,满船空载月明归。” 时复犹时常。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品藻》:“不才时復託怀玄胜,远咏 老  庄 。” 唐  杜甫 《溪上》诗:“ 西江 使船至,时復问京华。” 笙篁即笙。笙由密集而长短不一的竹管制成,故称。 唐  孟郊 《长安道》诗:“高阁何人家,笙篁正喧吸。” 唐  李绅 《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 唐  无名氏 《竹枝子曲》:“罗幌尘生,帡幃悄悄,笙篁无绪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