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释有需的《石门歌》 全文:吾结草庵蔡溪侧,四顾峰峦皆峭壁。
 石门千仞锁天津,来者欲登那措足。
 住此庵中是何缘,不诗不颂亦不禅。
 饥来苦菜和根煮,叠石为床困即眠。
 日照诸峰阴羃羃,负暄孤坐情何适。
 驯伏珍禽趁不飞,猿猱扪我衣中虱。
 闲支瘦筇六七尺,山行野步扶危力。
 披云入草不辞劳,逢人打破修行窟。
 或停松,或坐石,静听溪泉漱鸣玉。
 源深洞邃来不休,声声奏尽无生曲。
 杂羽流商谁辨的,五音六律徒敲击。
 有时乘兴上高峰,大笑狂歌天地窄。
 
 参考注释瘦筇指手杖。筇竹,节高干细,可作手杖,故称“瘦筇”。笻,也写作“邛”。 唐  贾岛 《延寿里精舍寓居》诗:“双履与谁逐,一寻青瘦筇。” 前蜀  杜光庭 《题龙鹄山》诗:“抽得闲身伴瘦筇,乱敲青碧唤蛟龙。” 元  仇远 《与子野过永仙观子野明发诗来予次韵》:“坏垣荒径入蒿莱,不惹康衢半点埃。赏静偏怜雏笋长,趁凉自引瘦筇来。”按, 汉  张骞 使 西域 ,曾在 大夏 见邛竹杖。见《史记·大宛列传》。 七尺(1).古代指二十岁。《周礼·地官·乡大夫》:“国中自七尺以及六十,野自六尺以及六十有五,皆征之。” 贾公彦 疏:“七尺谓年二十知者,案《韩诗外传》‘二十行役’,与此国中七尺同,则知七尺谓年二十。” (2).指身躯。人身长约当古尺七尺,故称。 南朝  梁  沉约 《齐太尉王俭碑铭》:“倾方寸以奉国,忘七尺以事君。” 唐  李颀 《古意》诗:“赌胜马蹄下,由来轻七尺。” 清  孙枝蔚 《黄河舟中》诗:“七尺虽无用,临深亦可惊。” 阿英 《袁中郎做官》:“不肖虽愚,岂以七尺易一官。” 山行在山中行走。 南朝  宋  谢灵运 《初去郡》诗:“登岭始山行,野旷沙岸浄。” 元  刘迎 《车轣辘》诗:“马虺隤,牛觳觫,山行縈紆车轣轆。” 野步野外散步。 唐  孟郊 《秋怀》诗之四:“野步踏事少,病谋向物违。” 宋  陆游 《开东园路北至山脚因治路傍隙地杂植花草》诗之六:“乌桕谷寒迎野步,金沙泉冷洗尘襟。” 蔡有守 《薄莫》诗:“松径抱山延野步,梧江凿空接天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