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元代杨维桢的《小万户射虎行》 全文: 边城秋气劲折胶,草枯燎发风萧萧。 将军校射出细柳,马上箭落双飞雕。 须臾吼地穷兽急,将军匹马电弗及。 疾蹄迸落冲虎过,白羽穿喉虎人立。 将军身不六尺强,一怒万夫无敢当。 先皇赐名名拔突,部下材官争蹶张。 画工亲见编须勇,急阵梢冈浩呼汹。 目光落地已化石,将军生气毛发动。 君不见桃花岛,阜树洋,乳虎哺子人为粮。 将军一死不可生,东海黄公愁夜行。
参考注释边城 临近边界的城市 气劲(1).气候寒冽。 南朝 宋 颜延之 《阳给事诔》:“凉冬气劲,塞外草衰。” (2).意气傲岸。 唐 刘禹锡 《送裴处士应制举诗》:“ 裴生 久在风尘里,气劲言高少知己。” (3).语气坚定严厉。《宋史·忠义传七·吴革》:“使 粘罕 军见之,庭揖不拜,责其贪利败约,词正气劲。” 折胶(1).《汉书·晁错传》:“欲立威者,始於折胶。” 颜师古 注引 苏林 曰:“秋气至,胶可折,弓弩可用, 匈奴 以为候而出军。”后因用以指秋冬时节。《晋书·秃发傉檀载记》:“候满月而窥兵,乘折胶而纵鏑。” 宋 夏竦 《和太师相公秋兴》:“原上西风马力生,折胶时候正凄清。”《南齐书·曹虎传》:“ 樊 汉 无幸,咫尺殊风,折胶入塞,乘秋犯边。” (2).形容严寒。 北周 庾信 《拟咏怀》之十五:“壮冰初开地,盲风正折胶。” 宋 苏轼 《玉石偈》:“当观热相无去来,寒至折胶热流金。” 清 冒襄 《影梅庵忆语》卷二:“当大寒暑,折胶鑠金时,必拱立座隅。” 萧萧(1) 形容马嘶鸣声 马鸣萧萧 萧萧班马鸣。——唐· 李白《送友人》 车辚辚,马萧萧。——唐· 杜甫《兵车行》 (2) 风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战国策·燕策》 风萧萧 (3) 冷落凄清的样子 (4) 花白稀疏的样子 祖父看见了镜里的白发萧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