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今秋各省告丰者多既慰以惧并示近臣》 全文:御宇十三年,历久知艰巨。
 幅员既云广,岂无水旱处。
 设存喜丰心,必有讳灾者。
 每嘱守土臣,莫作文饰语。
 帑粟常不惜,沟壑藉少补。
 今岁天降恩,远近京坻睹。
 偏祲只数州,已敕勤赒抚。
 江浙春米贵,落半平其贾。
 仓廪足河洛,鸿雁苏齐鲁。
 金川方用兵,黔黎亦已苦。
 更幸高下熟,转输差易取。
 嗟嗟我臣工,屡丰尔莫诩。
 馀三亦谩言,毋乃增其估。
 教养固兼施,欲速讵其可。
 永惟否泰机,益增乾惕所。
 
 参考注释谩言(1).说假话。《史记·淮南衡山列传》:“陛下以 淮南 民贫苦,遣使者赐 长 帛五千匹,以赐吏卒劳苦者。 长 不欲受赐,谩言曰:‘无劳苦者。’”《新唐书·周宝传》:“帝在 蜀 , 淮南 絶贡赋,谩言道 浙西 为 宝 剽阻。” (2).谎话;假话。 清  周亮工 《书影》卷二:“摄衣欲从虚左之迎,犹餘矜色;持槃招他人以歃,徐出谩言。” 毋乃(1).莫非;岂非。《礼记·檀弓下》:“君反其国而有私也,毋乃不可乎?”《汉书·董仲舒传》:“今废先王德教之官,而独任执法之吏治民,毋乃任刑之意与?” 清  袁枚 《新齐谐·百四十村》:“ 周叟 颇喜饮,今不来卖薪,又不来称祝,毋乃病乎?” (2).犹无奈。 宋  赵时庚 《金漳兰谱·品兰高下》:“虽有不韙之谓,毋乃地邇而气殊,叶萎而花蠹,或不能得培植之三昧者耶?” 清  姜埰 《秋怀》诗:“君子守故辙,毋乃见者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