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
释义 | 名句出处摘自《史记七十列传·吴王濞列传》 解释:憎恶一致,就要互相求助;喜好一致,就应共同努力以达目的;利益一致,就是舍弃性命也在所不辞。 原文摘要: 参考注释同恶相助亦作“ 同恶相恤 ”。谓对共同憎恶者,必相互援助以对付之。《左传·闵公元年》:“《诗》云:‘岂不怀归,畏此简书。’简书,同恶相恤之谓也。” 孔颖达 疏:“诸侯有事,则书之於简,遣使执简以告命。告则须救,故畏而不归也。此简书者,同有所恶则相忧之谓也。”《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今 吴王 自以为与大王同忧,愿因时循理,弃躯以除患害於天下。”《六韬·发启》:“与人同病相救,同情相成,同恶相助……故无甲兵而胜。” 好相(1).迷信者认为主好运的一种相貌。《晋书·羊祜传》:“﹝ 祜 ﹞遇父老谓之曰:‘孺子有好相,年未六十,必建大功於天下。’” (2).佛教语。指佛陀所具有的三十二种“相”(不同凡俗的显著特征)和八十种“好”(不同凡俗的细微特征)。 明 汤显祖 《牡丹亭·玩真》:“诸般好相能停妥。他真身在 补陀 ,咱 海南 人遇他。” 清 黄遵宪 《锡兰岛卧佛》诗:“就中白毫光,普照世大千,八十种好相,一一功德圆。”参见“ 三十二相 ”、“ 八十种好 ”。 同情(1) 在感情上对别人的遭遇产生共鸣 同情朋友的困境 (2) 同一性质;实质相同 参名异事,通一同情。——《韩非子》 (3) 同心,一心 四海已定,兆民同情。——《后汉书》 (4) 同谋;亦指同谋者,同伙 执作同情 相成互相补充,互相成全。《礼记·乐记》:“小大相成,终始相生。”《文子·九守》:“刚柔相成,万物乃生。” 宋 曾巩 《<列女传目录>序》:“世皆知 文王 之所以兴……故内则后妃有《关雎》之行,外则羣臣有二《南》之美,与之相成。” 明 商景兰 《悼亡》诗:“存亡虽异路,贞白本相成。” 周*恩*来 《红军与群众》:“须知红军与工农的武装力量是相成的而不是相消的。” 同欲(1).同心;同一愿望。《左传·襄公二十年》:“书曰:‘ 蔡 杀其大夫 公子燮 ’,言不与民同欲也。”《左传·昭公四年》:“求逞於人,不可;与人同欲,尽济。”《孙子·谋攻》:“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 (2).有共同愿望的人。《左传·成公二年》:“四王之王也,树德而济同欲焉。”《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恶相助,同好相留,同情相成,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相趋谓因与丧家互闻姓名而前往吊问。《礼记·杂记下》:“相趋也,出宫而退。” 郑玄 注:“相趋,谓相闻姓名来会丧事也。” 孔颖达 疏:“相趋,谓与孝子本不相识,但相闻姓名而来会、趋丧也。”一说谓一面之交。 孙希旦 集解:“相趋,谓尝相聚会而趋就。”趋就,谓对初识之人前趋见礼,互通姓名。 同利相死谓有共同利益,就能舍命相助。《淮南子·兵略训》:“同利相死,同情相成。”《史记·吴王濞列传》:“同欲相趋,同利相死。”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