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要会衲僧巴鼻子,一条红线两人牵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释怀深的《颂古三十首·其四》 全文: 参考注释要会(1).会计;簿书。《周礼·天官·小宰》:“听出入以要会。” 郑玄 注引 郑司农 曰:“要会,谓计最之。簿书月计曰要,岁计曰会。” 孙诒让 正义:“一月之计少,举凡其要而已,故谓之要;一岁之计多,则总聚攷校,故谓之会也。” (2).指管理核计财经事宜。《旧唐书·夏侯孜传》:“洎掌于经费,备歷重难,居然要会之权,颇得均平之道。” (1).通都要道。《资治通鉴·后唐明宗天成元年》:“ 大梁 ,天下之要会也。”《续资治通鉴·宋神宗熙宁十年》:“近废 荆门军 为 长林县 ,屯兵减少,不足以控制要会。” (2).主旨;要旨。 唐 张九龄 《敕岁初处分》:“盖不体仁无以为长,不知道无以用心。故道者众妙之门,而心者万物之统。得其要会,义可以兼济於人;失其指归,生不能自全於己。” 明 归有光 《洪范传》:“前四畴责之於己,治天下之根本要会;后四畴取之於外,治天下之枝叶绪餘。” 衲僧和尚,僧人。 唐 黄滔 《上李补阙》诗:“諫草封山药,朝衣施衲僧。” 元 萨都剌 《江城玩雪》诗:“舟子迷归寒浦外,衲僧疑在白云间。”《初刻拍案惊奇》卷二八:“况自此再三十年, 京 已寿登耄耋,更削髮披緇坐此洞中为衲僧耶?” 巴鼻来由;根据。 宋 陈师道 《后山诗话》:“ 熙寧 初,有人自常调上书,迎合宰相意,遂丞御史。 苏长公 戏之曰:‘有甚意头求富贵,没些巴鼻便姦邪。’”《水浒传》第四五回:“这厮倒来我面前又説 海闍黎 许多事,説得个没巴鼻。”《古今小说·裴晋公义还原配》:“那吏部官道是告敕、文簿尽空,毫无巴鼻,难辨真伪。” 周立波 《扫盲志异》:“人家疑心不是没有一点巴鼻的,蚂蚁子不爬没缝的砖墙。” 一条(1).谓相连相通。《庄子·德充符》:“胡不直使彼以死生为一条,以可不可为一贯者,解其桎梏,其可乎?” (2).表数量。用于分列的项目或计量条状的东西。 汉 王充 《论衡·自记》:“ 韩非 之书,一条无异,篇以十第,文以万数。” 唐 孟郊 《送李尊师玄》诗:“头冠两片月,肩披一条云。” 唐 李洞 《毙驴》诗:“三尺焦铜背残月,一条藜杖卓寒烟。”《朱子语类》卷四:“此一条论得甚分明。” (3).犹一股。《宣和遗事》前集:“一条忿气,怒髮衝冠,将起一柄刀,把 阎婆惜 吴伟 两个杀了。” 红线亦作“ 红线 ”。1.红色丝线。 唐 白居易 《红绣毯》诗:“染为红线红於蓝,织作披香殿上毯。” (2).传说中的 唐 代女侠名。原系 潞州 节度使 薛嵩 的青衣,后掌笺表,号内记室。时 魏博 节度使 田承嗣 将并 潞州 。 嵩 日夜忧闷,计无所出。 红线 乃夜到 魏郡 ,入 田 寝所,盗床头金盒归,以示儆戒。 嵩 复遗书 承嗣 ,以金盒还之。 承嗣 遣使谢罪,愿结姻亲。 红线 也辞去,不知所终。见 唐 袁郊 《甘泽谣·红线》。 明 陆采 《明珠记·写诏》:“ 红线 至 魏博 而偷盒,止却反谋。” 清 赵翼 《美人风筝》诗之六:“挽住尚烦 红线 手,倦飞或坠 緑珠 楼。” (3).俗谓男女婚姻多系前定,仿佛有红线暗中牵系。因以称缔结婚姻或媒约。《三侠五义》第四回:“据老夫看来,并非妖邪作祟,竟为贤契作红綫来了。”川剧《柳荫记》第五场:“才貌两双全,命我牵红线,员外定喜欢!” (4).借指聘礼。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一本第三折:“休傒倖,不要你半丝儿红綫,成就了一世儿前程。” (5).喻指贯穿始终的正确思想。 郭沫若 《奴隶制时代·<侈靡篇>的研究》:“特别是戡天的思想,即是控制自然界使为人类服务的那种主张,这是《荀子·天论篇》的特色,也是在《侈靡篇》中贯穿着的一道红线。” 秦牧 《长街灯语·一九七九年的晨钟》:“‘实事求是’四个字出现了很多次,实际上,它也的确像一根红线一样,贯串于整份公报之中。” 见“ 红綫 ”。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