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一镜三百里,环以碧玉峰,天公赐我厚,极目为提封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陆游的《赠湖上父老十八韵》 全文: 参考注释一镜(1).比喻言行可以借鉴得失的贤士。 唐 吴兢 《贞观政要·任贤》:“ 太宗 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 魏徵 殂逝,遂亡一镜矣!’” 唐 崔道融 《悲李拾遗》诗之一:“行朝半夜烟尘起,晓殿吁嗟一镜沉。” (2).指象一面明镜的平水。 唐 刘长卿 《旧井》诗:“旧井依旧城,寒水深洞彻,下看百餘尺,一镜光不灭。” 唐 钱起 《赋得馀冰》诗:“晓日餘冰上,春池一镜明。” 明 陈荩卿 《讌赏·徐王孙惺予邀泛莫愁湖看莲》曲:“拿舟深入水云乡,荡破湖心一镜光。” (3).喻有如明镜的月亮。 唐 杜甫 《江边星月》诗之一:“映物连珠断,缘空一镜升。” 明 梁辰鱼 《伤逝·咏时序悼亡》曲:“长空一镜辉万里,全无一点纤翳。” 三百《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刑昺 疏:“按今《毛诗序》凡三百一十一篇,内六篇亡,今其存者有三百五篇,今但言三百篇,故曰篇之大数。”后以“三百”指代《诗经》。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明诗》:“三百之蔽,义归无邪。” 清 姚鼐 《<敦拙堂诗集>序》:“文士得三百之义者,莫如 杜子美 。”参见“ 三百篇 ”。 碧玉一种不透明隐晶质石英,常见有几种颜色(如红色、褐色、绿色、黄色) 天公(1) 天。以天拟人,故称 (2) 神话传说中指自然界的主宰者 天公不作美 目为看作。 宋 吴处厚 《青箱杂记》卷二:“ 李侍郎 仲容 , 涛相 之后,吉德恬退,不与物校,时人目为‘ 李佛子 ’。” 孙犁 《秀露集·石子》:“唯一的消遣和爱好就是捡石子。时间长了,收藏丰富,有一段时间,居然被病友们目为专家。” 提封(1).通共;大凡。《汉书·刑法志》:“一同百里,提封万井。” 王先谦 补注引 王念孙 曰:“《广雅》曰:‘提封,都凡也。’都凡者,犹今人言大凡,诸凡也……都凡与提封一声之转,皆是大数之名。提封万井,犹言通共万井耳。”《汉书·食货志上》:“地方百里,提封九万顷。” (2).犹版图,疆域。 隋 薛道衡 《老氏碑》:“ 牂牱 、 夜郎 之所, 靡汉 、 桑乾 之地,咸被声教,并入提封。”《旧唐书·东夷传·高丽》:“ 辽东 之地, 周 为 箕子 之国, 汉 家 玄菟郡 耳! 魏 晋 已前,近在提封之内,不可许以不臣。” 明 郑若庸 《玉玦记·掳掠》:“长驱胡骑剪提封,谁夺龙沙斩将功。” 清 顾炎武 《海上》诗之三:“南营 乍浦 北 南沙 ,终古提封属 汉 家。”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