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先秦佚名的《七月》 全文: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一之日犹言一月之日。一月指 夏 历十一月, 周 历正月,亦即农历十一月。《诗·豳风·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毛 传:“一之日,十之餘也;一之日, 周 正月也。” 孔颖达 疏:“一之日、二之日,犹言一月之日、二月之日。” 唐 罗隐 《谗书·吴宫遗事》:“﹝ 夫差 ﹞復筑臺於 姑苏 之左……一之日,视之以 伍员 。” 觱发(1).风寒冷。《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毛 传:“觱发,风寒也。” 马瑞辰 通释:“《説文》:‘滭,滭冹,风寒也。’……滭冹盖本字,《毛诗》作觱发,叚借字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博喻》:“故一条之枯,不损繁林之蓊蔼;蒿麦冬生,无解觱发之肃杀。” 明 唐志契 《绘事微言·雪景》:“画雪最要得觱发栗烈意,此时虽有行旅探梅之客,未有不畏寒者。” 清 邵长蘅 《沛县官舍留别杨简庵表兄》诗:“北风觱发短后衣,萧条中野行人稀。” 郑泽 《登楼叹》诗:“胡沙惊飞眯我目,胡风觱发寒我臆。” (2).即觱篥。 明 杨慎 《升庵经说·觱发》:“以字言之,觱, 羌 人吹角也,其声悲惨,冬日寒风骤发,其声似之……总不若谚云:‘三九二十七,篱头吹觱栗。’正谓风吹篱落,其声似觱栗,与诗意合。觱发,今俗名头管,乐书名风管,又可证焉。”参见“ 觱篥 ”。 (3).觱沸。泉涌出貌。 宋 苏轼 《泂酌亭诗》:“ 琼山 郡东,众泉觱发,然皆冽而不食。” 二之日指 周 历二月。即 夏 历十二月。 周 夏 两代历法不同, 周 建子, 夏 建寅, 周 历以 夏 历十一月为岁首。《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 毛 传:“二之日, 殷 正月也。” 孔颖达 疏:“一之日,二之日,犹言一月之日,二月之日。” 栗烈凛冽。形容严寒。栗,通“ 凓 ”。《诗·豳风·七月》:“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 朱熹 集传:“觱发,风寒也;栗烈,气寒也。” 宋 范成大 《思佛亭晓望》诗:“栗烈刚风刮病眸,登临何啻缓千忧。” 清 倪承茂 《苦寒行》:“ 燕山 九月即飞雪,玄冬寒气更栗烈。”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