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黄鼎仿董源万木奇峰》 全文:高峰迥接空,低巘郁巃嵷。
 万木更其下,诸家谁敢同。
 精神出倪筦,结搆入幽通。
 仿董虽亲识,其源不易穷。
 
 参考注释亲识(1).亲信赏识。《东观汉记·冯勤传》:“ 魏郡 太守 范横 上疏荐 勤 为郎中、给事尚书,以图议军粮,在事精勤,遂见亲识。” (2).犹亲友。 南朝  宋  谢惠连 《顺东西门行》:“酌酪华堂集亲识,舒情尽欢遣悽惻。” 宋  叶梦得 《石林燕语》卷十:“ 杜祁公 罢相,居 南京 ,无宅,假驛舍居之数年……閭里吉凶庆吊,与亲识之道 南京 者,相与燕劳,问遗之,礼未尝废。” (3).亲近熟识。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旁有亲识人,通都走声利,厚意解羈愁,盛言推名位。” 不易(1).艰难,不容易。《诗·大雅·文王》:“宜鉴于 殷 ,骏命不易。” 朱熹 集传:“不易,言其难也。”《论语·子路》:“为君难,为臣不易。” 清  李渔 《闲情偶寄·词曲》:“要知此种文字,作之可怜,出之不易。” 毛泽*东 《<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的序言二》:“对于一些不易看懂的名词,作了一些注解。” (2).不改变;不更换。《易·乾》:“不易乎世,不成乎名。” 王弼 注:“不为世俗所移易。”《汉书·哀帝纪》:“制节谨度以防奢淫,为政所先,百王不易之道也。” 颜师古 注:“言为常法,不可改易。” 宋  苏轼 《仇池笔记·记张憨子》:“冬夏布褐,三十年不易,然近之不觉有垢秽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