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观光来上国,策名在修途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明代李之世的《送蒋伯瑞游北雍》 全文: 参考注释观光现在称游览观赏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教、文物、习俗、风光等为观光 到这里来的所谓香客,很多是游览观光的,不全是真正烧香拜佛的香客。——《听潮》 观光代表团 上国(1).指国都以西的地区。《左传·昭公十四年》:“夏, 楚子 使 然丹 简上国之兵於 宗丘 。” 杜预 注:“上国,在国都之西。西方居上流,故谓之上国。” (2). 春秋 时称中原各诸侯国为上国,与 吴 楚 诸国相对而言。《左传·昭公二十七年》:“﹝ 吴子 ﹞使 延州来 季子 聘于上国,遂聘于 晋 ,以观诸侯。” 孔颖达 疏引 服虔 曰:“上国,中国也。盖以 吴 辟在东南,地势卑下,中国在其上流,故谓中国为上国也。”《国语·吴语》:“ 越 灭 吴 ,上征上国。” 韦昭 注:“上国,中国也。” 三国 魏 陈琳 《檄吴将校部曲文》:“﹝ 夫差 ﹞抗衡上国,与 晋 争长。” 清 刘大櫆 《送张福清序》:“昔在自古, 闽 粤 不齿於上国。” (3).外藩对帝室或朝廷的称呼。《后汉书·陈蕃传》:“夫诸侯上象四七,垂耀在天,下应分土,藩屏上国。” 李贤 注:“上象四七,谓二十八宿各主诸侯之分野,故曰下应分土,言皆以辅王室也。”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吾虽德薄,位为蕃侯,犹庶几戮力上国,流惠下民。” 唐 白居易 《祭迴鹘可汗文》:“抚有九姓,制临一方,气吞诸戎,名播上国。” 清 魏源 《圣武记》卷五:“惟 布达拉 一区,其土膏衍,其人秀好,其音 华夏 ,故 吐番赞普 都之,以鞭挞四夷,抗衡上国。” (4).指京师。 南朝 梁 江淹 《四时赋》:“忆上国之綺树,想 金陵 之蕙枝。”《资治通鉴·唐德宗建中二年》:“今海内无事,自上国来者,皆言天子聪明英武,志欲致太平,深不欲诸侯子孙专地。” 胡三省 注:“时藩镇窃据,自比古诸侯,谓京师为上国。”《红楼梦》第四回:“ 薛蟠 素闻得都中乃第一繁华之地,正思一游,便趁此机会,一来送妹待选,二来望亲,三来亲自入部销算旧账,再计新支,--其实只为游览上国风光之意。” 策名(1).“策名委质”之省。《后汉书·蔡邕传》:“吾策名 汉 室,死归其正。” 唐 独孤及 《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繇韩幼深》诗:“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 明 张煌言 《答唐枚臣书》:“某生也晚,不及见盛 明 之典型,始策名而輒遭国难,故署名削牘之仪,益为闕焉。”《花月痕》第一回:“上既不能策名于朝,下又不获力于家。”参见“ 策名委质 ”。 (2).谓科试及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梦》:“ 钟辐 , 虔州 南康 人也,始建山斋为习业之所,因手植一松於庭际,俄梦朱衣吏白云:‘松围三尺,子当及第。’ 辐 恶之。尔来三十餘年, 辐 方策名,使人验之,松围果三尺矣。”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闈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 (3).谓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生谓 娃 曰:‘可策名试艺矣。’ 娃 曰:‘未也,且令精熟,以俟百战。’” 修途亦作“ 修涂 ”。长途。 晋 张华 《情诗》之四:“悬邈极修途,山川阻且深。” 宋 梅尧臣 《灵鸟赋》:“麟不时而出,驹流汗兮扰扰於修涂。” 清 黄鷟来 《甲戌夏至武威》诗之一:“駑足蹶修途,青云杳难攀。”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