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三衣兼祖印,一钵尽师传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唐代克符道者的《六祖曹溪宝》 全文: 参考注释三衣梵文Tricīvara的意译。佛教比丘穿的三种衣服。一种叫僧伽棃,即大衣或名众聚时衣,在大众集会或行授戒礼时穿着;一种叫郁多罗僧,即上衣,礼诵、听讲、说戒时穿着;一种叫安陀会,日常作业和安寝时穿用,即内衣。亦泛指僧衣。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唱导·昙光》:“ 宋 明帝 於 湘宫 设会,闻 光 唱导,帝称善,即敕赐三衣瓶鉢。” 唐 玄奘 《大唐西域记·印度总述》:“沙门法服,惟有三衣……三衣裁製,部执不同,或缘有宽狭,或叶有小大。” 唐 贾岛 《送去华法师》诗:“秋江洗一鉢,寒日晒三衣。” 清 姚鼐 《嘉庆丁巳阻风于繁昌三山矶》诗:“三衣藏服冔,一鉢寄餐薇。” 祖印祖师法印。 宋 黄庭坚 《次韵知命入青原山口》:“山形与祖印,岑絶两相当。” 师传老师之传授;师承。 宋 龚颐正 《芥隐笔记·东坡宸奎阁碑铭》:“巍巍仁皇,体合自然,神曜得道,非有师传。” 清 刘大櫆 《<严遥青诗集>序》:“而 游夏 独以文学见称,盖其学有师传,代相祖述。” 清 皮锡瑞 《经学历史·经学昌明时代》:“是 小夏侯 求异於 大夏侯 , 大夏侯 又求异於 欧阳 ,不守师传。”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