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楼钥的《送郑楚客司法之岳阳》 全文: 先生作赋真八吟,高处独步无古今。 少从三山来四明,一郡士子多青衿。 我尝学事六七载,膏馥沾丐资之深。 窃名文场掌帝制,至今不敢忘指南。 英英二子俱秀爽,遗以一经无籯金。 长公奉母上巴陵,念君远去因论心。 见君诗编笔虽敏,三叹未见朱弦音。 海濒熬波幸解组,未知宦路多岖嶔。 先生赋编更熟读,非止骈俪夸词林。 其中关键妙一世,字字谐协如鸣琴。 谈经况有著述在,持论肯为向与歆。 青箱但能世其业,前蹑隽轨将駸駸。 君家曾无锥可卓,迟次幸此突不黔。 不惟母老身非少,廉介又务循官箴。 量入为出可不谨,斤斤饥食寒有衾。 非求多藏第约己,瓶储纸裹迹可寻。 法曹持平守三尺,平反一笑神所临。 谨毋失己毋失人,同列当和时盍簪。 上官善事免旷职,首上尻高宜致钦。 岳阳楼号天下稀,地坼吴楚连衡郴。 洞庭漫汗天立壁,君山当中出青岑。 向来命名字以楚,宦游直到重湖浔。 登楼谈笑领僚属,风流欣遇贤侯任。 君行应得江山助,新篇寄我毋浮沉。 掺祛欲言不尽意,更取濁酒从君斟。
参考注释言不尽意(1).语言不能表达思想的全部内容。《易·繫辞上》:“子曰:‘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晋 欧阳建 《言尽意论》:“世之论者以为‘言不尽意’由来尚矣。” 朱自清 《诗文评的发展》:“原来我们的‘求好’的艺术论渊源于道家,而道家不信赖语言,以为‘言不尽意’,所以崇尚‘无端崖之辞’。”后多用为书信结尾套语,表示意有未尽。 宋 苏轼 《与范元长书》之二:“临纸哽塞,言不尽意。” 明 贾仲名 《萧淑兰》第三折:“写就了也,我念一徧:不才妾 萧淑兰 病中作词一闋,词寄《菩萨蛮》,奉上文郎 云杰 翰座,谨望挽回春色。词不尽言,言不尽意。” (2). 魏 晋 玄学命题。与“言尽意”相对。 三国 魏 荀粲 等提出“言不尽意”说,认为“象外之意,繫表之言”都是“藴而不出”的,所以“六籍虽存,固圣人之糠粃。”见《三国志·魏志·荀彧传》 裴松之 注引 晋 孙盛 《晋阳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