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唐代杜牧的《雪中书怀》 全文:腊雪一尺厚,云冻寒顽痴。
 孤城大泽畔,人疏烟火微。
 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
 天子号仁圣,任贤如事师。
 凡称曰治具,小大无不施。
 明庭开广敞,才隽受羁维。
 如日月恒升,若鸾凤葳蕤。
 人才自朽下,弃去亦其宜。
 北虏坏亭障,闻屯千里师。
 牵连久不解,他盗恐旁窥。
 臣实有长策,彼可徐鞭笞。
 如蒙一召议,食肉寝其皮。
 斯乃庙堂事,尔微非尔知。
 向来躐等语,长作陷身机。
 行当腊欲破,酒齐不可迟。
 且想春候暖,瓮间倾一卮。
 
 参考注释愤悱(1).谓积思求解。语出《论语·述而》:“不愤不啟,不悱不发。” 朱熹 集注:“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唐  刘禹锡 《奏记丞相府论学事》:“今夫子之教日頽靡,而以非礼之祀媚之,斯儒者所宜愤悱也。” 宋  苏轼 《跋所书<清虚堂记>》:“今 子由 既轻以余书予人可也,又以其微妙之法言不待愤悱而发,岂不过哉!” 明  方孝孺 《答金景文书》:“执事愤悱,旁求博讨,卒未有得。” 章炳麟 《文学总略》:“大愚不灵,无所愤悱者,覩眇论则以为恒言也。” (2).愤慨,怨恨。《旧五代史·唐书·末帝纪中》:“ 卢文纪 等见其奏不悦,班行亦多愤悱。” 明  沉德符 《野获编·佞倖·教坊官一品服》:“ 司马子长 云‘主上以倡优畜之’,此非诚言,乃愤悱之词也。” 忧愠忧郁恼怒。《汉书·谷永传》:“慰释皇太后之忧愠,解谢上帝之谴怒。” 唐  杜牧 《雪中书怀》诗:“愤悱欲谁语,忧愠不能持。” 宋  苏轼 《人日猎城南得鸟字》诗:“儿童笑使君,忧愠长悄悄。” 不能(1) 不可能;不能够 又北向,不能得日。——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不能理解 不能生育 不能实现 (2)  〈方〉∶不允许,不可以 不能不谈到 不能接受 不能相提并论 (3)  〈方〉∶不至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