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要识前身真种,洞观物我皆空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元代王惟一的《西江月 以上十二首见王惟一明道篇》 全文: 名句书法欣赏
参考注释前身(1) 佛教用语。指轮回前的生命 (2) 事物的上一个状态 真种本性。 明 唐顺之 《答殷生原学》:“窃痛世人汩于利欲,迷失真种,絶去天理,自堕鬼蜮。” 洞观(1).谓清澈见底。 北魏 郦道元 《水经注·清水》:“其水歷涧飞流,清泠洞观,谓之 清水 矣。” (2).透彻地了解;深入地观察。 明 方孝孺 《畸亭记》:“ 宗哲 居于斯亭,笑歌自乐,洞观千古。” 王国维 《<红楼梦>评论》第二章:“唯非常之人,由非常之知力,而洞观宇宙人生之本质,始知生活与痛苦不能相离。” 孙中山 《三民主义之具体办法》:“我们考察今日世界的大势,洞观古今的潮流,人类社会需要三民主义,真是不可一日缺少。” 道观。 宋 秦观 《雨中花慢》词:“正火轮飞上,雾捲烟开,洞观金碧。” 物我彼此,外物与己身。《列子·杨朱》:“君臣皆安,物我兼利,古之道也。” 南朝 梁 江淹 《杂体诗·效张绰<杂述>》:“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 明 沉鲸 《双珠记·月下相逢》:“ 孔 门之乐,不拘物我,相与少叙,料无不可。” 郭沫若 《星空·孤竹君之二子》:“他们是没有物我的区分,没有国族的界别。”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