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王洋的《和郑侍郎赠晁倅》 全文: 昭德文公百孙子,存者风流今尚几。 封胡羯末定可人,往往高吟笑侯喜。 自期不争世俗书,肯学持竿钓温水。 江国萧条一郡丞,万事得君无不理。 窗间五老变多情,点缀青天一张纸。 庾楼明月清宵起,夜放柴桑空故里。 黄垆日日典江头,曲声日日关山里。 使君勿厌簿书烦,解有哀猿醒俗耳。 诗中能事了几人,智有三公力任鄙。 郑翁老自爱诗情,馀事纷纷不挂齿。 一篇长韵十四词,付与鹍弦作桃李。 我於此事亦何有,盛事与翁传不朽。 遥瞻小队到柴桑,采采黄花荐清酒。
参考注释一篇(1).古时文字皆著之于竹简,用牛皮编串如册,是为一篇。后因称首尾完整的文字为一篇。《墨子·明鬼下》:“圣人一尺之帛,一篇之书。” 汉 王充 《论衡·本性》:“如此则性各有阴阳,善恶在所养焉,故 世子 作养书一篇。” 唐 元稹 《酧白学士代书》诗:“一篇从日下,双鲤送天涯。” 金 元好问 《遣兴》诗:“一篇诗遣兴,三醆酒扶头。” (2).全篇。 晋 陆机 《文赋》:“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朱子语类》卷八四:“此是一篇纲领。” 长韵指长诗。 金 王若虚 《滹南诗话》卷上:“ 乐天 之诗,情致曲尽,入人肝脾……至长韵大篇,动数百千言,而顺适愜当,句句如一。” 付与 拿出;交给:尽力完成时代~我们的使命。 鹍弦亦作“ 鵾絃 ”。用鵾鸡筋做的琵琶弦。 南朝 梁 刘孝绰 《夜听妓赋得乌夜啼》:“鵾弦且輟弄,《鹤操》暂停徽。” 宋 苏轼 《古缠头曲》:“鵾弦铁拨世无有,乐府旧工惟尚叟。” 王十朋 集注:“ 段安节 《琵琶録》: 开元 中,梨园则有 骆供奉 、 贺怀智 、 雷清 。其乐器,或以石为槽,鵾鸡筋作絃,用铁拨弹之。” 清 邓汉仪 《枕烟亭听白三琵琶》诗:“赤眉铜马千秋恨,谱入鵾絃最感人。” 桃李 桃花和李花;比喻栽培的后辈和所教的门生;喻人的青春年少;喻争荣斗艳、品格低下的小人庸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