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削除邪佞整纲常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明代沈璟的《北醉太平》 全文: 参考注释削除(1).撤消;革除。《三国志·吴志·吴范传》:“及后论功行封,以 范 为 都亭侯 。詔临当出, 权 恚其爱道於己也,削除其名。”《南史·文学传·锺嵘》:“臣愚谓 永元 诸军官是素族士人,自有清贯,而因斯受爵,一宜削除,以惩浇竞。” 元 孙仲章 《勘头巾》第二折:“专一削除滥官污吏,禁治顽鲁愚民。” (2).删掉。 唐 刘知几 《史通·点烦》:“但此一篇所记全宜削除,今輒具列於斯,藉为鉴戒者尔。” (3).消除。 鲁迅 《南腔北调集·又论“第三种人”》:“如果声音还没有全被削除的时候,对于‘第三种人’的讨论,还极有从新提起和展开的必要。” 邪佞(1).奸邪,伪善。 汉 荀悦 《汉纪·平帝纪》:“ 莽 既不仁而有邪佞之材,又乘四父歷世之权。”《新五代史·南唐世家·李昪》:“ 景 以 冯延巳 、 常梦锡 为翰林学士……而 延巳 等皆以邪佞用事, 吴 人谓之‘五鬼’。” 明 方孝孺 《春风和气堂记》:“或用之而参以邪佞之人,虽欲为春,不可得也。” (2).奸邪小人。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上》:“今宜斥退邪佞,投之四裔;引纳方直,令在左右。” 宋 袁褧 《枫窗小牍》卷上:“太学博士 石介 ,因作《庆历圣德颂》,其词太激,邪佞切齿。” 清 俞樾 《春在堂随笔》卷七:“察邪佞,护善类。” 纲常三纲五常的简称 那一个欺心失礼仪,这一个变脸没纲常。——《西游记》 必坚志气以守所学,谨几微以验所学,正纲常以励所学,用忠言以充所学。——《宋史·叶味道传》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