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定清口出水志诗以示总督尹继善总河高晋》 全文: 清口湖尾闾,两坝东西壅。 黄未夺淮时,全淮此东送。 后始言蓄禦,本由人操纵。 而何胶柱者,甚靳拆茭葑。 窥其意所在,重筑恐费重。 宁使涨高堰,五坝漏卮供。 高宝曷能容,下河灾可痛。 于是议出江,徒纷如聚讼。 釜底不抽薪,扬汤审何用。 悉心求其策,洪泽宜腾空。 高堰今出水,七尺五寸中。 如增至三尺,清口仍弗动。 设再增一尺,开十丈泄汹。 递长递拓宽,杀涨利应众。 奚待出五坝,而始拆倥偬。 秋汛过弗涨,收坝资禦控。 审机在专一,图便戒旁综。 有过愿分任,其功不劳颂。
参考注释一尺(1).表度量。十寸为一尺。《庄子·天下》:“一尺之棰,日取其半,万世不竭。” 汉 刘向 《说苑·辨物》:“度量衡以黍生之为一分,十分为一寸,十寸为一尺。”《水浒传》第八四回:“原来那 天山勇 ,马上惯使漆抹弩,一尺来长铁翎箭,有名唤做一点油。” (2).形容极短或极宽,多含夸张之意,非实指。《韩诗外传》卷七:“ 子贡 曰:‘两国搆难,壮士列阵,尘埃涨天。 赐 不持一尺之兵、一斗之粮,解两国之难。’” 汉 赵晔 《吴越春秋·王僚使公子光传》:“市吏於是与 子胥 俱入见王, 王僚 恠其状伟,身长一丈,腰十围,眉间一尺。” 唐 孟郊 《秋怀》诗之三:“一尺月透户,仡栗如剑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