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王士祯的《送秦留仙太史归梁溪》 全文:我鼓湘灵瑟,君弹昭氏琴。
 房栊激流徵,太息感知音。
 古塞鸿声远,离堂烛泪深。
 临觞忽不御,为尔一沉吟。
 
 参考注释鸿声(1).鸿雁鸣叫的声音。 唐  武元衡 《长安秋夜怀陈京昆季》诗:“萤影疏帘外,鸿声暗雨中。” 唐  张仲素 《秋思》诗之二:“秋天一夜静无云,断续鸿声到晓闻。” (2).大声;高声。 汉  焦赣 《易林·困之离》:“鸿声大视,高举神化。”《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武帝  太初 元年更名大鸿臚” 颜师古 注引 汉  应劭 曰:“郊庙行礼讚九宾,鸿声臚传之也。” (3).大名声。 晋  郭璞 《赠潘尼》诗:“擢颖盖 汉阳 ,鸿声骇皇室。” 唐  韩愈 《嘲鲁连子》诗:“高拱禪鸿声,若輟一盃水。” 明  高启 《送樊参议赴江西参政序》:“鸿声伟绩,足以焜燿不朽者, 啟 尚当执笔而嗣书焉。” 离堂饯别之堂。 南朝  齐  谢朓 《离夜》诗:“离堂华烛尽,别幌清琴哀。” 唐  陈子昂 《春夜别友人》诗之一:“离堂思琴室,别路遶山川。” 唐  罗邺 《春夜赤水驿旅怀》诗:“一星残烛照离堂,失计游心归渺芒。” 烛泪见“ 烛泪 ”。 亦作“ 烛泪 ”。蜡烛燃烧时淌下的液态蜡。 唐  白居易 《房家夜宴喜雪戏赠主人》诗:“酒鉤送盏推莲子,烛泪粘盘垒蒲萄。” 宋  欧阳修 《归田录》卷一:“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 明  王文禄 《机警》卷一:“羣盗皆衣白,妾秉烛时,尽以烛泪污其背。” 叶圣陶 《倪焕之》一:“烛焰尽往下嚲,烛泪直淌,堆在锡烛台的底盘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