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中含巨壑浸潭洞,倾银注泻声沨沨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汪森的《香槎歌》 全文: 参考注释巨壑(1).指大海。 三国 魏 曹植 《与吴季重书》:“食若填巨壑,饮若灌漏巵。” 北齐 祖珽 《望海》诗:“登高临巨壑,不知千万里。” 唐 岑参 《精卫》诗:“西山木石尽,巨壑何时平。” (2).深沟大谷。 唐 王勃 《深湾夜宿》诗:“津涂临巨壑,村宇架危岑。” 宋 朱熹 《卧龙之游》诗:“邀君 康山 游,听此巨壑淙。” 清 顾炎武 《五台山记》:“其山雨夜时吐火燄。《易》曰:‘泽中有火革。’深山巨壑无佛处亦往往有之,不足辨。” 浸潭(1).浸渍;沾润。《淮南子·原道训》:“雪霜瀼灖,浸潭苽蒋。”《文选·扬雄<剧秦美新>》:“甘露嘉醴,景曜浸潭之瑞潜。” 李善 注:“浸潭,谓滋液浸润,能生万物也。” (2).引申为漫衍。《淮南子·本经训》:“呼吸浸潭,包裹民俗。” 高诱 注:“浸潭,广衍也。故曰包裹民俗也。” (3).逐渐。 注泻犹排泄。 汉 王充 《论衡·道虚》:“口齿以噍食,孔窍以注泻。” 沨沨(1) 象声词 (2) 宏大的声音 大声沨沨,震摇六合,如乾之动,如雷之发。——宋· 石介《庆历圣德诗》 (3) 水声 沨,水声。——《玉篇》 (4) 风声 空谷来风,有气沨沨。——宋· 司马光《潜虚》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