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明代李之世的《寿张太尊》 全文: 淑气方回暖,花光又报朝。 玄云阴垄麦,绛露洒陵苕。 岁叶丰年兆,民兴太守谣。 三辰七纬正,五雨十风调。 地表秦封旧,胜留汉使标。 暄寒气候别,耕凿土风寥。 恤纬知民隐,蒲鞭创俗刁。 兴文陶礼乐,驱惰习渔樵。 照魅狐潜镜,锄奸莠辨苗。 劬鸿遵水次,驯鹿卧山椒。 涸泽防渔竭,炊沙虑釜焦。 萑苻频汎海,刍粟为援辽。 忧国宁辞瘁,劳民亟起彫。 恩覃三户润,化洽十城饶。 已讶珠还浦,更看月应潮。 星临南极动,川到北溟朝。 杲日扶丹毂,庆云丽绛霄。 微茫仙岛近,缥缈化城遥。 河伯来呈瑞,鲛人出献绡。 海浮光冉冉,山攦指翘翘。 酌水知河润,戴星切斗杓。 竖儒何以颂,参岳奠南条。
参考注释恤纬《左传·昭公二十四年》:“抑人有言曰:嫠不恤其纬,而忧 宗周 之陨。”谓寡妇不忧其织事,而忧国家之危亡。后因以“恤纬”指忧虑国事。 宋 洪迈 《容斋三笔·太一推算》:“人情业业,皆有忧葵恤纬之虑。” 宋 陆游 《读史》诗:“恤纬不遑嫠妇嘆,美芹欲献野人心。” 清 赵翼 《读史》诗之三:“颇闻臺省尚委蛇,风议争嗤恤纬嫠。” 民隐民众的痛苦。《国语·周语上》:“先王非务武也,勤恤民隐而除其害也。” 韦昭 注:“隐,痛也。” 南朝 宋 颜延之 《赭白马赋》:“振民隐,脩国章。” 清 姚鼐 《圣驾南巡赋》序:“皇帝承基,至仁究物,念东南之幽阻,惧民隐之不闻。” 郑观应 《盛世危言·日报》:“太史采风,行人问俗,所以求通民隐达民情者,如是其亟亟也。” 蒲鞭以蒲草为鞭。常用以表示刑罚宽仁。《后汉书·刘宽传》:“吏人有过,但用蒲鞭罚之,示辱而已,终不加苦。” 唐 李白 《赠清漳明府侄聿》诗:“蒲鞭挂簷枝,示耻无扑抶。” 宋 苏轼 《次韵李端叔送保倅翟安常赴阙》:“顾我迂愚分竹使,与君谈笑用蒲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