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出处出自宋代释清远的《标指六偈(并叙)·见闻》 全文: 见极垂光,听圆含响。 若谓见闻,法成尘想。 光流大千,响传沙界。 对现全彰,无在不在。 声不是声,色不是色。 非色非声,山高水急。 眼不可见,耳不可闻。 非见非闻,宛尔见闻。 见色闻声,脱出根尘。 水月镜像,梦幻施陈。 文殊宝刹,观音普门。 周罗法界,唯子一人。 身土交映,妙绝凡圣。 本有天真,非病不病。 长歌且唱,妙舞更誇。 东西南北,示现空花。 生死去来,去来生死。 若不如是,多过多咎。 兹言未谛,此语皆宗。 标指若示,古人同风。
参考注释标指(1).准则。《宋史·道学传一·程颐》:“ 颐 於书无所不读,其学本於诚,以《大学》、《语》、《孟》、《中庸》为标指,而达於‘六经’。” (2).犹标榜。 宋 叶适 《国子祭酒李公墓志铭》:“ 赵丞相 特用材鋭甚,清官重职,往往世所标指谓道学者,忮者尤怨。” (3).批点。 明 张鼐 《读卓吾老子书述》:“夫一古人之书耳,有根本者下笔鉴定,则为画龙点睛;无根本者妄意标指,则为刻舟记剑。” 古人 泛指前人,以区别于当世的人 同风(1).格调、风格相同。 汉 班固 《两都赋序》:“而后大 汉 之文章,炳焉与三代同风。” 三国 魏 曹植 《与杨德祖书》:“以 孔璋 之才,不闲於辞赋,而多自谓能与 司马长卿 同风。” 唐 刘知几 《史通·鉴识》:“然此二书,虽互有修短,递闻得失,而大抵同风,可为连类。” (2).谓同受天子之教化。《汉书·王吉传》:“《春秋》所以大一统者,六合同风,九州共贯也。” 明 屠隆 《綵毫记·为国荐贤》:“九重临化日,万国喜同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