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 | 寒燠四时运,阴阳二气交 |
释义 | 名句出处出自清代乾隆的《翠交轩石生柏子叠辛巳旧作韵》 全文: 参考注释寒燠(1).冷热。《汉书·天文志》:“故日进为暑,退为寒。若日之南北失节,晷过而长为常寒,退而短为常燠。此寒燠之表也,故曰为寒暑。”《汉书·五行志下之上》:“雨旱寒奥,亦以风为本,四气皆乱,故其罚常风也。” 晋 葛洪 《抱朴子·吴失》:“阴阳相沴,寒燠繆节。” 清 赵翼 《渔塘》诗:“维桑可御寒,维柳可纳凉,寒燠各有资,此亦经济方。” 李劼人 《死水微澜》第五部分十一:“而又因 成都平原 ,寒燠适中,风物清华,彼此都是外籍,又无聚族而居的排外恶习,自然不会发生嫉视异乡人的心理。” (2).借指时间。一寒一燠,代表一年。 清 陈确 《与刘伯绳书》:“违晤以来,再易寒燠,怀想之私,与时俱增。” (3).指问候冷暖的应酬话。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与之拜毕,叙寒燠,触类妍媚,目所未覩。” (4).犹苦乐。《文选·张衡<东京赋>》:“同衡律而壹轨量,齐急舒於寒燠。” 薛综 注:“寒燠,犹苦乐。” 四时(1).四季。《易·恒》:“四时变化而能久成。”《礼记·孔子闲居》:“天有四时,春秋冬夏。” 前蜀 韦庄 《晚春》诗:“万物不如酒,四时唯爱春。” 宋 陆游 《老学庵笔记》卷二:“ 靖康 初,京师织帛及妇人首饰衣服,皆备四时。” (2).指一年四季的农时。《逸周书·文传》:“无杀夭胎,无伐不成材,无墯四时,如此十年,有十年之积者王。”《淮南子·本经训》:“四时者,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取予有节,出入有时,开闔张歙,不失其叙,喜怒刚柔,不离其理。” (3).指一日的朝、昼、夕、夜。《左传·昭公元年》:“君子有四时,朝以听政,昼以访问,夕以修令,夜以安身。” (4).乐舞名。 汉文帝 作。《汉书·礼乐志》:“ 孝文庙 奏《昭德》、《文始》、《四时》、《五行》之舞。”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乐府》:“《武德》兴乎 高祖 ,《四时》广於 孝文 。”参见“ 四时舞 ”。 阴阳(1) (2) 古代哲学概念。古代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家把矛盾运动中的万事万物概括为“阴”、“阳”两个对立的范畴,并以双方变化的原理来说明物质世界的运动 阴阳易位。——《楚辞·屈原·涉江》 (3) 日月运转之学 阴阳历算。——《后汉书·张衡传》 研核阴阳。 (4) 天气的变化 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二气(1).指阴、阳。《易·咸》:“柔上而刚下,二气感应以相与。” 宋 曾慥 《高斋漫录》:“天地尊位,二气合而万物生;日月并明,四时敍而百度正。”《儿女英雄传》第九回:“以二气言,则鬼者,阴之灵也;神者,阳之灵也。” (2).二节气。《宋书·律历志下》:“ 冲之 曰:‘《四分志》,立冬中影长一丈,立春中影九尺六寸。寻冬至去南极,日晷最长,二气去至,日数既同,则中影应等,而前长后短,顿差四寸,此历景冬至后天之验也。’” |
随便看 |
|
诗词名句大全包含1593047条名句词条,基本涵盖了全部常用诗词名句的释义及用法解析,是语文学习及写作的有利工具。